阅读有三种境界,你的教学在哪种境界

宁拙说 2024-05-27 02:29:33

教师讲,学生听(一边记笔记);教师问,学生答(答不出,教师点拨),是见惯不惊的阅读课。教师玩得花哨,多媒体搬进来,学生就不再是读者,而是冷漠的观众,这是长期以来语文的痼疾。不用奢谈名著阅读,就是薄薄的课本,学生哪里真正用心读过?

可以假想,中学六年,要是没有聒噪不休的教师,学生或许能养成阅读的习惯,积淀一点阅读素养和人文素养。教师辛勤地备课上课,不仅没有教会孩子独立的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反而培养懒惰的性格,使孩子对文字日益隔膜。到高中,让学生独立阅读居然成为一种苛求。

阅读有三种境界:被动接受,主动阅读,干预性阅读。

与理科不同,文本知识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知识散布于文字里,二是知识的经验化。从字词句等语言知识到人生内容到表达技巧艺术风格等,知识丰富零散而又有机统一到文本,不同的读者(包括执教者)关注不同的知识,没有什么课堂能有如此大的差异,展示如此多样的个性。

知识的意义在哪里?知识显然不像定理那样重要,教师把文本里的知识条分缕析传授给学生,到底有什么价值呢?学生把中心思想记录在案有何意义呢?学生确实“听懂”课文,知道课文里的种种知识,可我们能说学生读懂了课文?

被动接受不是阅读,而是教师把咀嚼后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是普遍又荒谬的课堂。经过教师之手,文本里的知识给抽取,就远离经验,成为教条,哪里还有阅读魅力呢?只有储存于文本里的知识才是鲜活的经验,方能调动想象,唤醒读者经验。

无论教师怎样努力感染学生,学生即便被教师台词感染,也决不是独立阅读中的感染,只能是肤浅的外部感染。纵然是声情并茂的讲析,学生也只能是听众而不是读者。

教师演讲而起的只能是外部(即感官)的被动感染,即由视听刺激产生的感染,不能深入到经验,没有想象。文本引起的感染却是内部的主动感染,由经验的触动产生,是由想象创造的深刻共鸣,是影响心灵和思想的感染。

主动阅读指高度独立的阅读,反对背负教师的种种问题和要求来阅读,是在自由沉静的心灵世界生成新经验的人生实践。文本必须唤醒读者沉睡的经验,生成阅读兴趣和热情,与作者的经验碰撞,发生角色扮演,文本里的知识才对学生产生影响。

阅读决不是接受定理,本质是读自我,一切阅读兴趣无不因与自我经验发生关联而产生。由于经验不同语文素养有异,不同读者对文本产生的共鸣点就不一样,阅读是个性化的体验。

在阅读中,教师对学生的任何指引(比如问题的启发)都是对学生经验的不尊重,是对兴趣和个性的抹杀,都无法产生主动阅读。阅读任务使读者的心难以沉静,在浮躁中难以进入文字背景(作者的人生体验),也就极难唤醒经验,产生共鸣。

因此,教师提出阅读任务,只是一种方法指导,只在学生不会阅读时才使用;学生发展成深度阅读的主人,阅读任务就是一种束缚。

主动阅读是在安静的环境下,宁静的心境中,既是在文本里寻找并发现自我的认识活动,又是对作者的发现。

唤醒经验,发生感染,进入作者或人物角色,生成美好体验,尽管是阅读的里程碑,可深刻的体验有待向思想的方向发展。深刻的阅读是以自我经验为参照评价鉴赏文本,既是新经验的创造,又是对文本极富生气的干预。

同时,在独立自由的阅读中产生的问题也极有价值,这是经验受挫的反应,是思维的聚焦点,为思想的诞生作铺垫。

干预性阅读是把阅读升华为思想的花园,是对旧经验和文本的超越,是培养思想的创新实践。思想是自我对世界的主观评价体系,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世界得出的不苟同于任何人的结论,是取代习惯和环境意志而成为自我主人的标志,是开辟崭新人生的意志之源。

思想是自我经验的提炼,是热情和思维的有机统一,是新知识的创造,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标志。

阅读评论是思想实践的重要部分,与对现实人生的评论息息相关,因为文本是对现实人生的反映。对阅读很冷漠的学生往往对人生也持冷漠旁观态度。

在主动阅读中触动情感经验,爆发出极大的热情,于是不断研读,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思维的作用下,自我就会对文本产生独有的思想,即阅读评论的观点。

干预性阅读是创新性阅读,是把阅读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的人生实践,既是对自我经验的更新,又是对文本和作者的超越,鼓励对作品作局部的否定和批判。

为什么阅读要拘泥于阅读技能呢?为什么高考命题必须按作者和文本的意图来寻找所谓标准答案呢?扼杀思想不仅使阅读堕落为毫无热情的被动接受,而且使孩子堕落为习惯和环境意志的奴隶,进而丢失自我,铸成可悲命运。

为什么阅读不能成为灵感激活思想生成个性追求的人生实践呢?阅读的文化功能只有在干预性阅读中现实,否则阅读只能是单纯的逻辑思维训练,文学欣赏只是奢谈。难道这些年惨痛的教训还不能让我们反思吗?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