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教材、教师及学生三要素构成,教材是唯一的学习对象,教师是主导,指导学生学习教材,学生是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材。以往的一切教学改革都不能超越这种格局,只有在新课程改革中,这种格局才有变革的可能。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又是学习的教材;教师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指导者,更是人生的导师;课本只是认识自我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成为唤醒自我经验的一种契机。
课堂不只是学习课本,更是探索和重构自我的人生实践基地。除了课本,一切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文本(比如名著)都是教材,甚至教师的台词,只要能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自我的热情,就是好教材。
不见任何文本材料,只要激发探索自我的热情,并创造生动活泼的言语,仍是好课堂。自然,言语是课堂三大要素的纽带,是学生认识自我的工具和成果,学生是言语的读者、作者、听者和说者,教师的一切言语都旨在唤醒学生对语的动机。
关键在于,学生的一切言语实践都必须是对自我的认识活动,否则沦入传统的形式主义。为什么过去的语文教学不论怎样改变花样,都无法根本治愈“少慢差费”的怪病?根源就在于此。
什么是自我教材?就是每个学生的经验体系,既包含沉睡的经验体系,又指等待生成的新经验体系。不论什么经验,都蕴藏着丰厚的言语潜能,等待语文去开发。自我是广阔深邃的世界,又是最难认识的世界。
人性的弱点表现为对外部世界明察秋毫,对自我世界却浑然不觉。如果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文化是人类认识自我的智慧结晶,那么科学史的前进方向是难以逆转的,科学的飞速发展和巨大成就足以让人类自豪,而千年文化的发展轨迹却显得如此艰难曲折,以至我们不得不到古代寻觅文化归宿。
现实文化处境之尴尬,国民精神之迷茫,无不让人反思教育文化功能的丢失。自我教材开发的宗旨正在于建构当代社会主义市场文化,让学生寻觅和发现丢失的自我,重建精神自我的大厦。
自我教材从根本上转变为教学中心,以教材为知识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教学,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生成新经验,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本如果还有意义,就在于促成这一中心目标的实现。
自我教材的意义在于为文本提供鲜活的经验参照,从而使文本教材具有影响功能。文本知识的经验性赋予知识丰富的创新潜能,不同读者凭借不同经验去解读文本,甚至对文本进行再创作,打上读者鲜明的个性色彩。阅读是读自我,作文是写自我,说是说自我,言语实践是高度个性化的创造。
文本教材的价值正在于等待自我教材去唤醒,犹如自我教材等待文本教材去复活一样。只有自我经验觉醒后,枯索的文字才产生巨大魅力,让读者经验驰骋于文本创造的天地,获得体验的快乐。
过去语文的一切问题无不源于教师对文本和学生的干涉,教师强硬地插入两种教材之间,辛勤地把文本里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归纳出来,灌输给学生,自我教材长期给紧闭于语文大门之外,文本教材长期给紧闭于学生经验大门之外。语文教学种种改革尝试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而归于失败。
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不仅看出灌输式教学的荒谬,同样看出以问题为核心的所谓启发式教学的弊端。如果尊重自我教材,在独立的阅读中,在自由的交流碰撞中,两种经验必然有冲突,问题自然产生。
可是教师的问题不仅不能唤醒自我经验,反而遏制自我经验的觉醒,因为任何问题的牵引都无法使学生拥有宁静自由的阅读心态,必然无法唤醒自我经验,不能不沦为问题的傀儡。
事实上,在没完没了的问题驱使下,自我教材早已禁锢得严严实实,哪里有审美想象?纵然这里有逻辑训练,也难有自我经验的觉醒。不冲破教师问题的束缚,学生就沦为言语实践的旁观者和牵线木偶,经验世界就沉睡不醒,自然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正是长期的驱使,学生离开教师就茫然不知所措,既不知语文学习的方法,更没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