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高福利是不是经济毒药”的争论不断升温。一些人坚称,高福利会养懒人、拖垮财政、毁掉经济,因此政府不应该搞好社会保障,更不应该发福利给老百姓。
这种说法听上去挺有道理,但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像瑞典、丹麦这样的高福利国家依然富裕强大,而一些低福利国家却充满贫困和社会动荡?
最近看到某“爱国”大V撰文,讲欧洲的高福利快终结了,真的是笑话。事实上,这种论调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但福利最高的北欧国家依然经济很好、社会发展健康,他们的福利制度根本没有什么要崩塌的迹象。
反倒是低福利的地方,经济大多不景气,甚至陷入通缩和衰退。
在一个无福利(甚至都不是低福利)社会,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的地方,却要谈论“高福利陷阱”,就像一个饿肚子的人嘲笑那些吃太饱的人可能会出健康问题一样,完全是一个笑话。
反对高福利的人最常见的论点是:“福利太好,大家就不愿意工作了。”但这是真的吗?

首先,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钱。
如果只靠金钱刺激人们去工作,那世界上早该人人自私、无利不起早。但现实中,大多数人即使有足够的钱养活自己,依然会选择工作。为什么?因为工作不仅仅是赚钱的手段,它还意味着社会价值、成就感和个人成长。
想象一下,如果今天政府宣布给每个人发放足够的钱,你真的会放弃所有职业追求,天天躺平吗?大部分人不会。毕竟,工作不仅仅是谋生,更是社会认同的一部分。
事实上,在北欧高福利国家,懒人反而更少。
以瑞典和丹麦为例,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相当完善,失业救济、医疗保障、育儿津贴一应俱全。按“高福利陷阱”逻辑,这些国家应该充满懒汉才对。但现实恰恰相反——它们的劳动参与率长期维持在全球最高水平,远远超过一些低福利国家。
为什么?因为这些国家的福利制度不是单纯“撒钱”,而是和就业政策相结合。
比如,失业者在领取救济的同时,必须积极求职或参加政府提供的职业培训,否则福利就会减少。这样一来,福利不仅是安全网,更是跳板,让人们更快、更好地回归职场,而不是沉溺于失业的舒适区。
所以,真正让人变懒的不是福利,而是糟糕的制度设计。
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只发钱、不引导,那的确可能出问题。但只要规则合理,高福利完全可以和高就业共存。
另外一个重点来了:高福利真的拖垮财政吗?
“高福利会让政府入不敷出,最终导致财政崩溃。”这种话现在甚嚣尘上,但根本经不起推敲。
看看现实世界,高福利国家真的都破产了吗?人家一个比一个发展得好。当然,他们还可以说“未来这些国家撑不住”。那您就继续在自己无福利的状态下做着“别人未来会返贫”的春秋大梦吧,没人拦着您!
事实上,福利支出是投资,而不是纯粹的成本。
如果一个人因为生病而无法工作,国家给他提供医疗保障,让他尽快康复回归职场,这是成本吗?不,这是投资。
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家境贫困无法上学,国家提供免费教育,让他未来成为工程师或医生,这也是成本吗?不,这是投资。
世界银行的研究也早已证明,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回报率极高。健康的劳动者更高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能创造更多财富,社会安全网让人们敢于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以上这些都是福利制度带来的长期收益,而不是单纯的财政负担。
其实,高福利国家的财政状况反而更稳健——这一点可能会打脸各种“爱国”大V。
看看现实数据就知道,北欧国家的政府债务占GDP比例普遍低于低福利国家。这说明什么?说明高福利并不必然导致财政危机,关键在于如何管理税收和支出。

比如,丹麦和瑞典的税制高度合理,高收入者和大企业承担较多税负,而普通劳动者的负担相对较轻。此外,他们的社会福利体系也不是无限制撒钱,而是精确分配,确保资金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反观一些低福利国家,虽然政府支出较少,但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医疗成本昂贵、教育资源不均,最终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和治理成本。长远来看,这些隐形的代价比直接提供福利更贵。
从下图能看到,高福利国家个人所得税都很高,但税收排名前列却低福利的只有一个国家:

很简单的一个逻辑:如果“高福利陷阱”理论成立,那低福利国家应该更繁荣、更稳定才对。
但现实却相反,欧洲高福利状态其实已经持续了一百年——希特勒当年还是流浪汉的时候,在贫困中就是靠着福利制度活下去的,他还能住上公寓、接受教育。
那时候的德国,可是在战前的经济危机之中,都能提供那样的福利。希特勒当然是因为自己的性格走歪了,但是欧洲有多少人都靠着那样的福利制度,渡过难关,然后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写哈利波特的罗琳,就是失业的“低保户”,但她依然能住上单身公寓,养育孩子成本也很低,所以她才有机会在咖啡馆写出哈利波特。
有人说欧洲高福利全靠美国承担军费。事实上,欧洲的高福利并非战后美国援助的结果,而是近一百多年以来形成的社会制度。那些说欧洲高福利是因为靠美国的论调,可以闭嘴了。
有些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远少于欧洲,所以贫富差距极大,大量低收入者无法负担医疗和住房。结果呢?政府不得不花费巨额资金维持社会稳定,最终变相增加了财政负担。
而且关键是,这种经济模式最终都容易陷入通缩陷阱。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国家,老百姓各种负担重,也得不到健全的医疗保障和养老金,导致社会长期处于低生产率陷阱,经济增长难以转化为全民福祉。
其实,“高福利陷阱”论调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迎合了一种简单粗暴的逻辑:“钱花得越多,负担就越重。”
但经济学不是小学算术,福利制度的真正价值在于其长远的经济和社会回报,而不是短期的账面支出。
福利不是财政黑洞,而是投资社会资本,带来长期经济回报。低福利国家的社会问题往往更严重,最终反而增加了治理成本。
真正的“陷阱”,不是高福利,而是那些以“高福利陷阱”为借口,拒绝为社会提供必要保障的政策。高福利并不是经济的敌人,而是一种更公平、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中国不仅不应当警惕高福利陷阱,反倒是要提防一种真正的陷阱:“高税收、低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