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消费逆袭!越穷越爱花钱的真相揭秘

金子黑噪音 2025-03-31 20:32:37

现在的年轻人找工作有多难?名校生排队应聘奶茶店都是常见现象了;工资也普遍走低,在内地省会城市,月薪两三千的工作到处都是。

但另一方面,二三十元一杯的奶茶、上千元的演唱会门票,乃至几千元上万元的盲盒玩具,却依然卖得如火如荼,游戏氪金也是毫不手软。

年轻人普遍出现了一种矛盾而荒诞的状态:一方面在阶层固化和就业困难当中挣扎,另一方面又在疯狂消费,就好像毫不顾及未来,也丝毫没有危机感。

消费降级的,似乎只有养家糊口的中年人,年轻人反而有一种“消费升级”的错觉。

以前的中国人是“没苦硬吃”,现在年轻人则是“没福硬享”。

在这种消费观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演唱会门票。在以前经济好的时候,很多演唱会的门票最后一刻还没卖完是常态,但现在几乎大部分演唱会门票都遭遇疯抢,一票难求成为常态。

这也是为什么政策鼓励“演唱会经济”,因为赚啊!

从奶茶到精神消费,一样都不能少,“及时行乐”成了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他们从反对老一辈的“没苦硬吃”,转变为行动中的“苦中作乐”,时代的方向盘,正在猛转。

于是我们看到,2023年经济开始下行,但年轻人旅游反而火了。

“现实已经这么惨淡了,我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点?”这就是年轻人普遍的心态。

在老一辈眼中,现实的惨淡带来的是未雨绸缪——多存钱、多储备、加倍努力奋斗。但是对年轻人来说,他们根本不在意未来会怎样,他们只希望自己能获取当下的快乐。

其实,年轻人的心态其实早就变了,不是因为经济下行而改变,是在几年前就变了。只不过在经济下行期,这种心态改变显得格外刺眼和荒诞。

在2019年之前,中国经济还如火如荼的时候,年轻人就已经“消费升级”。这种升级的标志不是买房买车等大宗消费,而是“精致化”、“享受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奶茶的火热和平价咖啡的崛起。

所以当时,瑞幸之类的品牌就已经流行。

饮品一直都属于餐饮消费品当中的“边际产业”,它的日益品牌化、精细化和大流行往往意味着“享受型经济”的火热。

泡泡马特这类在老一辈眼中毫无意义的昂贵消费,也是2019年之前就火起来的。

享受,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泡泡马特代表的不是那些玩偶本身的价值,而是其背后的精神寄托。

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这本来就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很正常。我们觉得不太正常,主要还是因为2019年之后的经济下行和失业大潮,并没有让年轻人“甘愿服输”。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规律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彻底的松弛和躺平,往往也在彻底的绝望之时。

“再坏下去,还能坏到什么程度?”当人们这么想的时候,心态反而会放松下来,彻底趋于平静。

最焦虑紧张压力大的时候,反而来自于“社会奋斗时期”。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美国小说中,主人公整天游荡无所事事,但当时的美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于是很多人质问他:“在如此好的时代,你作为一个年轻人为何不去奋斗却无所事事?”

那个年代的美国青年与刚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青年何其相似,他们需要为了大房子、结婚生子、体面的工作、中产的地位而奋斗。越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是紧绷,因为你不努力就会落后,就会错过机会。

但现在,中国年轻人根本就看不到机会、看不到可能性,那还不如彻底躺平、享受人生算了。

至于以后,没人愿意想——你想了又有什么用?

这种阶级固化带来的消极心理,其实也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9年之前我就观察到了类似情况。

中国的阶级固化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官官联合体”也就是“县城婆罗门”之类的现象,导致“权力——财富”二元结构变得稳固,并且形成一种坚固的阶层闭环。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房价过度膨胀给年轻人带来的绝望感。2019年之前我就见到很多年轻人准备买房结婚但根本买不起,他们都已经是不错的家庭出身了,但还是感觉压力很大。

但房价财富的受益者,又往往是改革开放红利的受益者,比如1980年代就进入体制的人,或者1990年代下海的人,正是他们才有余钱在2000年代房价飙升之时买入房子。

就更不要说大量囤积房子的腐败官员了,曾有某城市一个落马区长就拥有2000多套房子。

即便不买房,年轻人租房的压力也很大。在一个内地的落后省份我看到,城中村像贫民窟一样的民房,一间卧室月租也达到四五百,而当地平均月薪只有两千多,这无疑是非常疯狂的。

但2019年之前好歹还有大量的小微企业在吸收就业,随着后来的经济下行,小微企业普遍遭遇寒冬,年轻人就更加难以通过找到好工作来实现“阶级跃升”了。

几乎仅存的机会,就是考公、考体制,但门槛极高,而且“边际效应”也在下降,因为考进去之后其实工资也普遍不高,最多勉强让一个年轻人在大城市立足。

在“官官联合体”与房价压榨的双重大山之下,年轻人本来已经够无力了,再叠加后来的经济下行,心态就彻底转变为“不考虑未来、活一分钟算一分钟”。

正如我前面所写,彻底的松弛其实恰恰诞生于彻底的绝望,其本质是彻底的虚无。

结婚?买房?储蓄?养老?在他们眼中就是个笑话。

能活到明年再说,想那么多干嘛!

但最后还是要说句实话,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人之所以有资本这么玩,本质上还是因为有条件——他们当中不少人,父母有退休金,或者养老不愁。

这就是为什么小红书这类中产阶级后代聚集的平台上,大量的年轻人都有种“何不食肉糜”的心态。

中国社会真正的问题将会在于一个临界点,就是老一辈的养老金、养老财富也开始不稳定的时候。当老一辈中产的后代们开始真正慌了,到那时候,年轻人想要集体躺平恐怕也就不再容易。

0 阅读:2

金子黑噪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