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经媒体格隆汇的数据,居民贷款意愿降低,2025年1-2月,中国居民累计新增贷款547亿元,同比下降86%。
这个数字下降幅度毫无疑问是非常大的。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在2020年初,也就是大家都懂的那个特殊时刻,当时的数据都比今年要好。由此也可见,当下这个时候居民的经济信心确实是非常低了。
另外也能看出来,这个数据下降已经触及2015年来最低。
这个数据的负面影响,从银行的反应当中也能看出来端倪。
最近一两个月,中国的银行们开始了一轮“消费贷价格战”,纷纷降低消费贷利率。目前,已经有多家商业银行消费贷利率已降至2.5%—2.8%区间,相比前两年平均的10%,下降幅度惊人。

居民贷款下降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看表面,只是人们不愿意贷款了,也就是说不愿意加杠杆投资和消费了,但这个现象,其实跟经济的基本面有着深度关联。
居民贷款降低意愿有几种情况:不愿意贷款买房,以及进行大宗消费品购买,比如大宗电器、汽车等等;不愿意贷款进行各种投资,包括开店、做小生意等等;不愿意贷款进行留学、进修、旅游等消费活动。
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经济毛细血管”的活力,形成阻滞甚至“血栓”。
从开头那张图片中我们就能看出来,从2015年至今,居民贷款意愿跟经济的基本状况体现出惊人的同步性。
2015年到2016年,其实中国已经出现了上一轮的经济疲软。因为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四万亿大放水已经边际效应衰竭,经济增长面临结构性问题,增长动能出现疲弱。
尤其是以政府投资驱动、房地产驱动为代表的经济模式,挤占了民营经济的活力,导致2015年经济多个数据走弱。
当时,房价就已经下跌了。

房价下跌所带来的问题跟现在一样,就是居民财富效应减弱,导致当时就已经出现了消费信心下降和居民加杠杆意愿下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和2016年初,居民贷款数据其实就已经出现了一个低谷。
2015年到2016年,再次进行了大放水,也就是棚改货币化和涨价去库存,强行拉高房价,经济的新一轮膨胀开始了。这也是为什么2017年到2018年的居民贷款出现了反弹。
但是放水的效应衰竭速度越来越快,到了2019年,贷款意愿重新出现了下降。如果没有2020年开始的特殊情况,其实经济本来就要进入新的下行通道了,只不过2020年发生的黑天鹅导致了这个下降十分剧烈。
那么为什么2021年贷款数据又出现了明显反弹?
因为那一年中国经济其实非常强劲,因为全世界都无法生产物资,导致中国出口剧增,那一年甚至出现了集装箱难求的局面。所以居民贷款数据再一次和经济基本面共振。
但是从2022年开始,一切都急转直下。

我们看到,2022年到2024年初居民贷款意愿呈现阶梯式下降态势,数据低于2015年的低谷。到了2025年开年,这一数据呈现断崖式下跌,同比骤降86%。
这说明,2025年开年,居民贷款数据再次和经济基本面共振了。
银行们,当然也就急了。如果贷款无法保障,银行的利润将面临大幅缩减,这对于很多银行来说是莫大的风险。因为去年很多银行已经出现了净息差低于警戒线的问题,拉响了金融风险的警报。
所以,银行现在都拼了命想要贷款出去。“内卷大战”已经来到了消费贷领域,这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情景。
那么银行这个举措会有用吗?
不一定。
因为银行价格战的目标都主要是公务员、体制内、国企人群,这些人本来就不差钱,而那些真正需要现金周转的人群,比如个体户、小微企业主、普通打工人,他们又是无法贷到款的。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这就是无奈的现状。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在这次贷款利息价格战当中得到解决。
借鉴日本当年的经验,在人们的信心骤降之后,想要重建何其艰难!当时日本银行多年保持零利息,人们都仍然不愿意贷款,更何况中国现在只是降到了3%左右。
总之,一个小小的居民贷款数据,其实却能体现近十年深刻的经济基本面变化,尤其是人们的信心变化。
经济复苏最难的,就是恢复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人心是不可控的,但经济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其实就来自于这个不可控的因素。想要恢复信心,并非一朝一夕的政策能够实现。
所以,经济复苏之路,仍然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