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蜀国最好的一次翻盘机会是什么时候?

惜蕊看历史 2023-02-17 19:27:12

诸葛武侯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情节,罗贯中用细腻的文笔,用挥泪斩将这件事,为诸葛亮的北伐涂抹上了一层悲剧色彩,与火烧上方谷、烛灭五丈原等一起,把诸葛亮的殚精竭虑、忠义悲情渲染的极富感染力,成了近乎全体中国人心中的民族记忆。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罗贯中的一个绝妙的艺术化处理,反映出了蜀汉的这次北征肩负的重要意义和失败后令人扼腕叹息的结果。在刘备托孤白帝城之后,曹魏上下对蜀汉下一步动作并没有充分的预期,曹丕更是主要把目光对准了东吴方向,雍凉地区准备不足,蜀军的首次北伐具有十足的突然性,可以说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但依然没有完成和刘备的约定

但蜀军最终丢掉街亭,导致魏军从关中顺利越过陇坂支援上邽祁山等地,而这也意味着诸葛亮从《隆中对》开始就为刘备谋划的“西和诸戎”计划的破产,丢失荆州的损失再也无法弥补,蜀汉痛失了一次绝佳的翻盘机会。

诸葛亮坚持出祁山背后的蜀汉战略

因为《三国演义》的关系,诸葛亮的祁山,和孙权的合肥、关羽的荆州以及曹操的华容道等一样,可以算是三国时期最出名最有标志性的地理名词了,“六出祁山”更是家喻户晓。但实际上,在诸葛亮主持的北伐之中,真正出祁山只有两次,但这并不妨碍祁山地区在蜀汉最高战略中的地位。

诸葛亮亲自参与或者安排的北伐共计6次。分别是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最终马谡丢街亭,蜀军不得不退兵。第二次是建兴六年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第三次建兴七年,诸葛亮遣军进攻祁山以南、汉中以西的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并顺利占领了两地。第四次是建兴八年秋后,魏延、吴懿进军祁山以西的阳溪(南安郡内),击败当地魏军。第五次是建兴九年,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诸葛亮在与司马懿的对峙中取得重要优势,但因后方运粮不及不得不退兵,张郃在此战中被击杀。最后一次就是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进军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而诸葛亮也在这次北伐中病逝。

可以看到,6次北伐中诸葛亮亲自带领的有4次,其中一半都是直奔祁山地区而去,而剩余的几次北伐之中,蜀军的战略目标不管是阴平、武都还是陈仓,其实一直都是围绕着控制祁山所在的天水郡附近地区这一目标而来,而这正是解读诸葛亮为蜀汉制定的顶层战略的关键。

岐山地区在陇右的重要地位,图片来自宋杰的《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我们都知道,和中国古代江南地方政权信奉的“守江必守淮”原则一样,四川盆地作为中国顶级的割据政权地理单元,也有一个必须掌握的关键区域,那就是汉中盆地。有了汉中盆地,四川政权就有了最为关键的北大门。汉中的重要性,在刘备发起的汉中之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汉中之战持续时间非常长,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主动发起了汉中之战,一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首尾接近两年,同时这次大战双方精锐尽出,刘备一边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曹操一边则有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都参与了汉中之战(关羽在荆州),可以说是真正的将星闪耀了,从这里能够明显看出汉中之战对曹刘的重要性。

但获取汉中并不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未来的全部。事实上,在著名的《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了他心目中刘备的未来的版图: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可以看到,诸葛亮眼中未来季汉疆域囊括了益州、荆州和汉中等地,这是远比后来益州+汉中庞大的多的基本盘。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到,诸葛亮在里面提到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两个策略,来作为益荆汉三者的补充。在建中二十四年年底之前,事情的一切都在按照十二年前26岁的诸葛亮在草庐之中规划的进行:荆州拿了,益州拿了,汉中打了两年的仗也拿了,甚至“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也提前实现了,但这一切都在建中二十四年关二爷败走麦城之后化为了泡影。

诸葛亮首次北伐在汉中北埋伏了疑兵,实则绕路岐山进攻天水郡,战役突然性十足

此时蜀汉失去了大半个荆州,疆域变成了益州一州,而此后不久的章武二年秋(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名将陆逊击败,蜀汉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就发生了“白帝城托孤”,刘备驾鹤西归,刘禅继位。

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到章武二年(222年,曹丕黄初三年)夷陵之战,短短3年间蜀汉就从坐拥荆益变成了孤守益州,国力大伤,而且关羽、张飞、刘备接连去世,名臣名将凋零衰老,蜀汉形势变得异常艰难,所有的压力都落到了诸葛武侯肩上。

诸葛亮心里明白,如果想完成《隆中对》里面的战略构想,必须要重新调整战略目标,提升蜀汉的人口和疆域,为天下待变储备实力。此时,荆州已经被曹魏和孙吴瓜分,但荆州方向已经不是蜀汉可以努力的方向了。因为荆州北部襄阳和樊城方向接近曹魏腹地洛阳、宛城,曹丕继位之后把国都从黄河以北的邺城迁到黄河以南,妄图吞灭南方意图明显,襄阳樊城方向军力雄厚。而孙吴荆州实力虽然不如曹魏,但是连吴抗曹是蜀汉最佳选择,所以,虽然关羽刘备乃至张飞之死都与孙吴有关,诸葛亮也绝不会感情用事破坏与孙吴的同盟关系,此时蜀汉能开拓的就只剩下了诸戎所在的雍州、凉州(今天的陕西西部、甘肃等地)地区了。

雍凉地区在曹魏版图中是一个相对疏远的存在,曹魏的都城(或称作中心城市)一直都在关东地区和河北地区,关中属于外围,雍凉两州更算是偏远地区,军力薄弱。而且在曹魏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并不稳固,不仅与马超等人接连大战,与西北地区的羌族等戎狄也关系不佳,所以出汉中北上天水地区遇到的阻碍会最小。

但诸葛亮选择北上祁山,绝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方向容易,更重要的是,在诸葛亮的战略设计中,全力控制凉州和雍州西部地区,是实现“霸业成、汉室兴”的新路径,这也是从《隆中对》开始的战略构想。首先从地理上看,六盘山以及南部的陇山(或称陇坂)分割了广魏郡、天水郡与曹魏关中雍州其他地区的联系,攻略这里就能够利用地利优势阻碍魏军跨越陇山,从而遮断陇右,为蚕食更西部的凉州河西走廊地区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六盘山以西的略阳、上邽等地面对关中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这里,就能够牵制住数万魏军囤积在关中西部防御蜀军,而且无险可守,这将大大改善蜀汉与曹魏的对峙关系。

其次,占据凉州和天水郡、广魏郡等地,就能够大大拓展蜀汉的疆域和人口,也能够逐渐收编在此休养生息的剽悍的羌氐等部落,作为蜀汉重要的兵卒来源,这也是《隆中对》里面“西和诸戎”的重要发展,毕竟荆州已经没有了,蜀汉人口疆域大大减少,那就必须“西用诸戎”了。而且,河西走廊地区盛产良马,古代军马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马地,霍去病时期就在河西走廊地区设置马场供给汉军使用,直到今天,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上还有亚洲最大的山丹军马场。而我们都知道,蜀地只有矮小的蜀马,虽然耐力好善攀爬,但实在不是军马的好来源,完全比不上河西走廊地区的良马。

河西走廊的山丹军马场今天依然是亚洲最大马场,蜀汉占据凉州将能够获得充足良马供应

所以假如这一策略得以实现,不仅能够利用地利优势在关中牵制消耗大量魏军,而且还能利用雍凉地区的人口马匹,组建一支与曹魏中军匹敌的强军,为蜀汉进一步扩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这就是诸葛亮锲而不舍一直坚持出兵祁山地区的最重要原因。

天赐良机,诸葛亮首次北伐时曹魏的军事部署漏洞

事后来看,魏军在凉州、雍州方向的军事部署在建中六年(228年)春前后具有非常大的漏洞,曹魏的关注重心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南方,所以蜀军的首次北伐具有非常重要的突然性,而这也是丧失绝佳翻盘机会的另一层含义。

曹丕继位之前,曹操在他和曹植之间举棋不定,导致两兄弟事实上形成了两大政治势力,曹丕这边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曹植这边则有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双方互不相让,关系非常紧张。虽然曹丕最终继位,但地位并不稳固,加上曹丕在黄初元年(220年)继承魏王之后就代汉自立,中断了绵延四百年之久的刘汉王朝,对于树立威信、稳固统治的需求非常强烈,而在东汉末年大争之世,实现这个目的最佳做法就是在战场上的胜利乃至统一南北。而且,曹丕本人博览群书、文武双全,和曹操一样也具有一种立不世之功的强烈愿望,所以内心想法和外部环境都要求曹丕在对外方面做出强硬的行动,而最好的目标就是依然强大、孙权仍在的东吴。

同时,刘备白帝城托孤前后,蜀汉接连遭受丢荆州、失关羽、败夷陵等诸多打击,让本来就处于三国之中实力最末的蜀汉元气大伤,所以曹魏朝廷自然而然就认为此时的蜀汉不再构成威胁。比如《三国志》卷14《魏书·刘放传》曾经记载,建中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军到汉中,以筹备来年开始的北伐之战,而曹魏已经获得了相关情报,甚至还专门举行了讨论:

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慑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能自毙。

诸葛亮都已经率蜀军进驻汉中了,曹魏朝廷讨论之后的结果依然觉得魏军只要“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就“足以震慑强寇”,足见在首次北伐之前曹魏朝廷对蜀汉的轻视。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北伐之前,也就是曹丕曹叡父子在位期间,雍凉、关中地区的军事部署保守且薄弱,名臣猛将大多集中于东部江淮沿线与孙吴对峙。

228年石亭之战,魏军三路大军南下发起攻吴之战,图片来自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比如黄初三年(223年)秋天,曹丕趁着吴蜀夷陵大战,兵分三路大举攻吴。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也曾先后四次率军攻吴,走的都是涡水进淮河,然后再顺肥水过寿春、合肥,到巢湖进濡须水的路线,称作“四越巢湖”。四越巢湖全都无功而返,所以曹丕继位后开始改变攻吴策略,变一路为三路。《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

(黄初三年,223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孙)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

曹丕的这次北伐,魏军领军将领有曹休、曹仁、张辽、臧霸、张郃、徐晃、夏侯尚等沙场宿将,而此时雍凉乃至整个关中地区的最高统帅则是夏侯楙,《三国志·魏书》引魏略记载:

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

夏侯渊也是一代名将,在曹操与刘备对峙之时,由他镇守关中、雍凉,可见曹操对蜀汉的重视,而后来关中地区的守将就换成了夏侯楙,夏侯楙娶了曹操之女清河公主,加上夏侯家与曹操关系密切,夏侯楙可以说是地位尊崇了,可惜这个夏侯驸马不是一个领兵打仗的料,此时能顶事的名将也就剩下参加过汉中之战的郭淮了。

更为有利的是,曹魏方面对蜀汉出兵方向存在巨大误判,汉中距离曹魏腹地关中就隔着一道秦岭山脉,中间也多有斜谷道等路径相通,所以魏军重兵云集关中,雍凉都督夏侯楙、雍州刺史郭淮等重兵全都驻扎在关中,郭淮的驻地就在长安,防备着蜀军可能的进攻。

总之,在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时候,魏军基本上没有对西北地区投入太多关注,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还云集长安等关中腹地,防备着蜀军可能的出骆谷道、褒斜道等进关中的袭击。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首次北伐的部署可以说是直刺曹魏最为柔软薄弱的地方,如果一切顺利,遮断陇右,掌控凉州的策略就能成功,到那时候,陇右凉州的悍卒良马、皮革粮草就能源源不断输入蜀军大营,蜀军凭借陇坂地利优势,能攻能守、进退自如,蜀汉就能一举摆脱丢荆州失名将之后的不利局面!

可惜,这一切都因为两个人而毁于一旦。

虽尽人事、难知天命,两个决定首次北伐战局的关键人物

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的首次北伐终于开始了。此时曹丕刚于两年前去世,魏明帝曹叡继位不久,前面也已经介绍过,魏军在关中和雍凉地区的军事部署存在巨大漏洞,所以蜀军一开始的行动非常的顺利,《三国志》记载:

(建兴)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

诸葛亮把声东击西用到了最后一刻,安排名将赵云出斜谷道,造成进攻关中的态势,调动魏军南下,进一步加剧了雍凉地区兵力孱弱的问题。然后诸葛亮转头就“率诸军攻祁山 ”,带领大军出汉中西南,过武都阴平,直奔祁山而去。

这一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隐忍多年毫无动作的蜀军突然出现在陇右地区,引起了巨大恐慌,雍凉地区魏军本来就少,加上魏军主力远在关中,中间还隔着陇坂,所以诸葛亮率领蜀军出现在祁山之后,“关中震恐”,陇右五郡的南安、天水、安定、广魏和陇西,前面三个直接投降了蜀军,只有广魏郡和陇西郡还有魏军在抵抗。

蜀军一路北上攻城略地,进展非常顺利,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隐患,那就是蜀军北上路线之中有两个关键城池还未被攻克,那就是祁山和上邽。这两个地方就像是汪洋大海中的两座孤岛,似乎随时都会被蜀军吞没,但他们又像是死死插在陇右这片大地上的两根巨钉,最终没让蜀军掀翻曹魏的陇右。其中最需要说的就是雍州刺史、诸葛亮北伐时候“恰巧”北巡进入陇右天水郡,听闻蜀军大举进攻而进入上邽城镇守的曹魏名将郭淮,而他,将成为左右这次北伐胜败的第一个人。

郭淮在《三国演义》中声名不显,实则身居雍州刺史之位的他也是曹魏名将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郭淮并不是很出名,完全没法和五子良将、五虎上将或者江表十二臣们相比,因为他在小说里就出现了两回,第一次是七十回刘备与曹操汉中之战,定军山一役夏侯渊被黄忠斩杀,郭淮等人推举张郃为汉中魏军统帅,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个在《三国志》中有记载。另一件事则是后来郭淮追杀有弓无箭的姜维,却被姜维躲过去接住箭,继而将郭淮射死,这件事基本上是子虚乌有了。历史上的郭淮可是鼎鼎大名,其军事能力和五子良将相比也不遑多让。

郭淮出身太原郭氏,举孝廉出身,曾任平原郡丞、五官中郎将门下贼曹、丞相兵曹议令史、征西将军(夏侯渊)司马。郭淮作战勇猛、有勇有谋,多年在雍凉地区任职,曾经参与过曹刘汉中之战,经验丰富,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他正担任曹魏雍州刺史,率军驻守长安,防备着蜀军可能从汉中而来的进攻。而在宋杰先生的《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一书中,他曾提到过一条史料,让我们认识到了后来的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郭淮的能力。《三国志》卷44《蜀书·姜维传》注引《魏略》记载:

天水太守马遵将维及诸官属随雍州刺史郭淮偶自西至洛门案行,会闻亮已到祁山,淮顾遵曰:‘是欲不善!’遂驱东还上邽。

“案行”,意思是巡视。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开始设置十三州部,每部设置一刺史,“奉诏以六条察州”,也就是按照六个方面督察十三州部。这一制度后来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最高地方层级,但其最初作用就是监察地方的,所以要定期“案行”,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但我们注意到,这里原文是偶自西至洛门案行,有一个偶字,也就是说恰好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到了天水郡视察,因为按照规定刺史视察一般在八月,可是郭淮当年春天就出发跨过陇坂到天水郡视察了。我们不禁可以推测,驻扎在长安的雍州刺史郭淮到底是一时兴起突然要去天水视察呢,还是身处关中的他已经察觉到了笼罩在云雾之中的秦岭南部,蜀军正在有进一步的动作。

从后面郭淮展现出来的军事能力来看,察觉到问题因而决定提前跨越陇坂进入天水郡的可能性是更大一些的,而这最终将改变这次北伐,乃至整个三国的局势。正在天水郡的郭淮成为了陇右地区魏军事实上的最高长官,他在获取了蜀军已经进入祁山地区的确切情报之后,立刻率领天水郡守马遵等人进入上邽,组织防守与蜀军展开对峙。

上邽,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位于祁山东北方向,是陇右地区至关重要的军事据点。在诸葛亮的战略中,蜀军出其不意进入祁山地区后,要迅速占领祁山、上邽以及略阳一线直抵陇坂山地,依托地利优势与关中魏军展开对峙,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然后再逐步蚕食陇右的凉州等地。而郭淮的第一反应就是进入上邽城组织防守,可以说是一下子就找到了诸葛武侯这一步棋的关键所在:祁山与上邽两地不下,蜀军不仅难以北上直抵陇坂,而且在天水郡、广魏郡作战终归会受到牵制,一旦拖到魏军大军回过神来从关中越过陇坂,蜀军的形势就会逆转。

蜀军出现在祁山地区的消息最终传到了洛阳,让曹魏群臣震恐不已,《资治通鉴》卷71记载:

始,魏以汉昭烈既死,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关中响震,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帝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正合兵书致人之术,破亮必也。”乃勒兵马步骑五万,遣右将军张郃督之,西拒亮。丁未,帝行如长安。

诸葛亮出祁山消息传来“朝臣未知计所出”,但魏明帝曹叡顶住了压力,为朝廷群臣打气说到“破亮必也”,但曹叡心中其实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此时关中的夏侯楙就是一个绣花枕头,凭借宗亲关系以及和曹丕的亲密关系坐镇关中,其实没有一点用处,所以曹叡立刻命令右将军张郃率军西进阻止诸葛亮,随后,他更是亲自带人来到了长安。

到了长安,曹叡立刻就调整了人事,据《三国志·魏书九》引魏略记载:

至太和二年(228年),明帝西征,人有白楙者,遂召还为尚书。

也就是曹叡西征之后,把夏侯楙调回了洛阳担任尚书,关中战事形成了曹真在郿县(今陕西眉县)、张郃领军逼近陇坂支援陇右、曹叡亲自坐镇长安共同对付诸葛亮的局面。而很快,改变这次北伐的第二个人物就出现了,那就是比郭淮更加出名的马谡。

马谡失街亭,彻底葬送了蜀军的首次北伐

在蜀军围困祁山堡、上邽城一直不下的时候,诸葛亮觉得再这样耗下去魏军的支援就要越过陇坂而来了,现在必须要冒着留敌于后的危险抢先占据陇坂关隘,阻挡魏军的支援。《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这是在正史中唯一记载马谡被杀的地方,其他涉及到诸葛亮首次北伐的史料,比如明帝纪、张郃传、马良马谡传、王平传都没有记载马谡被杀一事,只有马谡下狱或者潜逃的记载。但不管如何,诸葛亮在面对郭淮等人死守上邽,难以顺利完成控制天水郡、广魏郡,抢占陇坂有利地形的局面下,安排马谡王平率军前往街亭(今天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陇城镇),是把决定这次北伐胜败的一个任务交给了马谡。但在街亭一战中,马谡进退失据,布置失误,被名将张郃一举击溃,让魏军获得了这场至关重要的胜利。

关于马谡街亭一战的失败,史书上细节非常的缺乏,《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是马谡违背常识率军驻扎在缺水的山上,被张郃围困导致失败,而在这之前更是有马谡主动请缨、诸葛亮面授机宜、临到街亭马谡又不听规劝一意孤行等诸多情节,后来很多人受到小说的影响,都在批评诸葛亮用人失误。但我们要注意,事后来看马谡难堪大用,但这是上帝视角,在街亭之战之前,马谡可以算作是一个可用之人,对军事谋略颇有造诣,比如“七擒孟获”就是马谡提供给诸葛亮的建议。《资治通鉴·卷七十》记载:

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注引《襄阳记》记载:

(马谡)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亮纳其(马谡)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可以看到,诸葛亮对马谡非常器重,因为蜀汉非常缺乏人才,这和他后面提携姜维是一样的,继承恢复汉室的目标需要新的人才涌现,而马谡也展现了一定的军事素养,这也许就是诸葛亮在首次北伐之时启用马谡的原因。

但最终,马谡让诸葛亮失望了。

街亭一战蜀军大败,张郃率魏军杀入陇右,郭淮等人在上邽里应外合,蜀军的优势一下子被逆转了。为了避免腹背受敌,诸葛亮不得不带领虏获的人口返回了汉中,第一次北伐至此以蜀军先胜后败、魏军先败后胜而告终。

何谓蜀汉最后的翻盘机会

在诸葛亮首次北伐直到蜀汉最终灭亡的近40年里,蜀军进行了十数次北伐,尤其是诸葛亮和姜维掌控蜀汉时期,但我一直觉得,建兴六年春的这第一次北伐是蜀汉最后的一次翻盘机会,这是由魏蜀两国的发展形势决定的。

从魏国方面来看,在首次北伐之后,曹叡密集调整了关中和雍凉地区的军事部署,补上了前期的军事漏洞。第一是人事调整,夏侯楙被调回洛阳之后,关中雍凉地区防务先后由曹真和司马懿负责,而且在其手下还有张郃、郭淮等猛将,将领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第二是是兵力加强,经过北伐一役,魏军在陇坂以西地区薄弱的军事存在被彻底暴露,因此得到了加强,比如原先雍州刺史以及率领的州兵是常驻关内的,所以郭淮在案行陇右的时候只带了在首次北伐之后雍州刺史以及州兵调往了陇右地区,并在此后的几次北伐中与蜀军多有交手。

第三则是是在关键地点加强防守,尤其是陈仓、上邽等地。其实蜀汉北伐的路线选择不多,这导致后期许多次蜀军的动向都被魏军提前掌握,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部署,这也是“蜀汉最后翻盘机会”的重要内涵,因为战争的突然性在第一次北伐之后就消失了。比如蜀军第二次北伐出陈仓,就被曹真提前识破,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部署。比如《三国志》记载:

真以亮惩於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这次北伐也因此无功而返,郝昭则因为逼退蜀军被曹叡封为关内侯。从这里就能再次看出来第一次北伐的重要意义,因为这次北伐是真正意义上的攻敌不备,这对于魏强蜀弱的大环境来讲具有重要价值。

从蜀国方面来讲,第一次北伐之后的蜀军是逐渐衰弱的,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人才凋零”这个问题,也就是为何我们一直觉得魏国乃至西晋初年北方依然涌现出许多可堪使用的名将,蜀国在这一方面则逐渐陷入劣势的现象。

前人对这一问题多有论述,比如由于魏国占据了北中国,而在东汉时期北方人口远多于南方,更别说益州一地,因而魏国越打越强,蜀国越打越弱。这一点的影响当然非常重要,但还有另一点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两国社会结构不同的影响。

今天的我们读三国看到的是名臣风流、武将潇洒,但在另一面我们应该能想到,从三国开始我们中国进入到了一个三百多年的“门阀世家”时代。在那个时代,社会角色不是叫做固化,而应该叫做混凝土化、金刚石化,当官的儿子孙子重孙子继续当官不仅大行其道,更是当时所有人都奉若圭臬的基本原则,今天的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印度的种姓制度。

造成这一点的原因,就是因为在那个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时代,知识是货真价实的奢侈品,是颜如玉黄金屋,只有世家大族才能够为自己的子弟提供一方学习场所,以及昂贵的记载在竹简纸帛上的书本,而魏国占据的北方正是世家大族最为发达的地方。当然,世家大族的存在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最简单的就是人口藏匿问题,上面下路符说过魏国人口要远比蜀汉多,但有研究表明魏国民众的税负甚至要比蜀国高,就是因为大量人口被世家大族控制,他们不给国家上税,只是世家大族的私产,所以税基很窄。但正因为如此,魏国有更好的人才培养输送渠道,世家子弟经过精心培养之后,源源不断供给着魏国。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雍州刺史郭淮,虽然小说中声名不显,但也是出身于赫赫有名的太原郭氏,而太原郭氏直到唐宋之际也依然繁盛,绵延了上千年。

刘关张三人在那个时代其实是另类,他们的经历更像是今天我们所能理解的世界,而不是一个被世家把持的时代

而蜀汉一直做的是平衡刘备的元从功臣、荆州益州大族和其他外来人才的关系,相对而言对人才的出身要求是最低的,关羽也没有什么河东关氏的名号,张飞也不是涿郡张家,假如今天的我们穿越回三国,跟随刘备相对而言是最友好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蜀汉的名将越到后期愈加减少,而这其实又和第一次北伐没能占据雍凉,扩大人口疆域有关,后期的蜀汉其实陷入了一个北伐耗损人力物力-没有扩大疆域人口-消耗没法得到及时补充-继续拼命北伐的恶性循环,蜀汉这群最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杰,最终没能实现当年的约定,徒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228年春天,可以说是上天留给蜀汉,留给诸葛武侯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4 阅读:3274
评论列表
  • 2023-04-25 20:2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2023-04-28 19:26

    夷陵之战是彻底葬送蜀汉翻盘希望的战争,战死的都是荆州派系的青年将领和精锐老兵。

    意大利面 回复:
    [横脸笑]兵和将领也还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年青一代的管理班底。。。。刘备东征势在必得连各级官员机构都带去的,想的就是打完原地接管。。。。结果不但兵将伤亡殆尽,文官团体也基本狗带。。这也是蜀汉后期青黄不接的最重要原因。
  • 2023-04-26 11:53

    给鼠军配美式装甲营平推吧

  • ylh 3
    2023-04-20 10:52

    夷陵惨败后刘家就几乎没有翻盘的机会了。军事上作为中坚力量的中青年将领和精锐老兵几乎死伤殆尽,军队战力断层严重;外交上孙刘彻底从盟友变成仇敌蜀汉不得不在永安一带长期驻扎重兵,让本就不富裕的军力更加吃紧;经济上夷陵一败刘备一死川中各处纷纷爆发叛乱,刘家花费数年功夫才彻底平叛,蜀中乱成了一锅粥。后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借着突袭的机会连占领陇右进据雍凉地区这个前期目标都没有完成,战后还要杀了马谡张休数将才能重新提起士气。后面有了防备以后就更不用说了,十几次北伐更多的战略目标只是以攻代守而已。

  • 2023-04-18 22:01

    司马懿复出怎么没提?

  • 2023-04-20 17:41

    大意失荆州

  • 2023-03-19 10:06

    就你这厮智商水平也来写作讲解三国?建中是你的年号吗?汉献帝的年号是"建安"好吗?你这厮可吊好刘协,刘禅年号都是"建中",既然讲历史就得好好学习历史才能出来不胡说八道使人笑耳!

    戒酒了 回复:
    你这说的是啥玩意啊?小编说的有些地方是不对,不过年号没出错。汉献帝刘协倒数第二个年号是建安,季汉后主刘禅第一个年号是建兴。小编说的就是建安和建兴。[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 2023-04-01 20:21

    木有,想都别想。江东鼠辈不亡蜀/季汉这边除非人人穿高达,不然两线作战只能死得更快。还有,小编你这题目就是打错特错的典范,谁给你的勇气跑来发文的?!“蜀国”?!

  • 2023-04-25 12:25

    事后诸葛亮[无奈吐舌]

  • 2023-05-02 17:48

    姜维那次可惜了,不被背叛司马昭就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