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示】
很简单的三个字,很少有争议,我却看出了“大主题”还有“大句子”。就好像第一章的“此两者”一样,越是简单的文字,争论越是激烈。似乎是因为文字简单,却可以肆意发挥。究竟老子在说什么宏大的主题需要举出诸天神佛前来作证?老子由从这里推导出了什么“伟大的句子”?哈哈,这不是问题吗?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接下来一句“其致之”。
致,推导,导致,推广?推深?进一步,接下来。至?极致,物极而返?
其,上述种种。由此推断。“其”具体“昔之得一者”的种种表现,还是指另外一个什么宏大主题?
从上下文来看,应该是“反过来说”,也就是反推&逆推,而不是“顺推”。
“反言之”。
假设在极端情况下,没有了“一”,这世界将会怎样?
【不充说】
第一,继续申明,我对“宏大主题”的猜想。
高亨说“致,犹推也”。推理,推导,推及……
这似乎与这一章的文本没有直接的关联。“某某得一以为怎样;倘若失去一,就会怎样”。这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正反论述。都是事实。
那,推导/推理出什么结论来了呢?是贵高与贱低吗?按现代语境来理解,谁是贵?天?清?一?按这个逻辑,一,是贱and低的。所以,有道者才要无为不争,柔弱低下。
问题是这个“一”并不低调。没有看出一是怎么样的“贱”或者“低”。
天可得一,地可得一,神可得一,谷可得一,万物可得一,侯王可得一。
由此看来,“其致之”的背后还是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主题的。“昔之得一者”,更像是为了论述某一宏大主题说的,“据不完全统计”,或“举例说明”。
“其致之”,这样才导致了……如此悲惨的惨烈的毁灭性的结果。
第二,老式句式中的“大句子”。什么叫“大句子”。
中学时鲁迅先生这种句子总像是在故意难为我们。“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还以为这就是大句子呢,其实,还真算不得。
且看,老子的“大句子”。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我确定的第一章的文本。为什么“故”以及“此两者——”要单独截成一行呢?不是为了写诗——老子道德经根本就不是什么韵文什么诗歌,而是为了更充分更强调,这前后之间的强大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就是“老式句式”中的“大句子”。这种大句子,在老子道德经中俯拾即是,犹鲁迅先生的文章中那种伟大的句子锦绣星缀,璀璨如星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醜矣。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恶已 。
故——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
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 ;
行不言之教 。
有了“故——”才知道“天下皆知……”这两句与后面这六组之间有些强大而且必然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呢?有几人解读出来了?所有那些自以为大咖高手砖家叫兽的人)。
有了“恒也”,犹“其恒之也”。犹“其致之也”。才知道老子列举这六组概念关系的多重深刻含义。
“是以圣人——”我们看到一个人真正弄懂了老子是怎样“是”,“以”得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伟大结论的。
【AI作文】
“其致之也”的意思是推而言之,或者进一步阐述、导致这样的结果。
前面讲了往昔得到“一”的各种情况,如“天得一以清…”云云。接下来“其致之也”就是对前面所述进行进一步的推论和说明。后面接着说“谓天无以清…”云云
这是在强调“一”的重要性,天地万物包括侯王都依赖于“一”,失去了“一”就会产生各种不良后果。
(不代表本人观点,还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