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至8日,“2024中国母基金50人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作为中国母基金行业内高规格的盛会,这已经是中国母基金50人论坛举办的第六届。本届论坛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母基金分会主办,母基金研究中心(www.china-fof.com,下同)承办,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国内主流母基金、保险资管及一流投资机构等单位代表共300余人齐聚一堂,为中国母基金行业建言献策。

在圆桌论坛“市场化母基金专场”中,主持人东方产融总经理卢小兵与嘉宾中银国际投资董事总经理周健,中移和创投资首席运营官杨艳,上海国投孚腾资本合伙人胡迎晨,中璟资本管理合伙人李世华,国信弘盛董事总经理王鹏飞,山证创新副总经理李争东,财通资本副总经理郭建中,昀曜投资CEO李平,德福资本合伙人易琳,共同探讨了CVC在中国市场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并分享了市场化母基金2024年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于如何拓宽长期资金来源的展望。
01 CVC兴起带来的新机遇
2024年以来,CVC在母基金行业成为焦点,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CVC发展。应如何看待CVC在中国创投领域的兴起,这将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杨艳以中国移动新设的产业链发展基金为例进行了分享。她介绍了基金的相关背景,包括国资委要求央企做链主、相关产业链复杂且存在卡脖子问题、需要增强产业链韧性等。她表示,该基金设立还考虑了央地融合需求,与北京、上海政府开展了合作,在运行中对被投企业估值要求不高。中国移动内部各大研究院、技术部参与产业链图谱绘制,投委中有首席科学家提供专业意见。“这是双向的过程,被投企业会获得来自我们内部测试研发赋能和研发经费投入,就也愿意在估值上给我们作为战略投资人的让利。从投的方向来说,产业链图谱融通上游带动下游,我们目前只做直投,已投约48亿,布局算力算网、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场景。”她表示。
王鹏飞指出,CVC投资是时代背景下催生的需求,大国竞争和全球供应链深度重构背景下,补链、延链、强链、固链变得尤为重要。从政府角度看,CVC以产业心态做投资,尊重行业发展规律,有助于稳定或强化地方产业链集群。CVC企业主体本身也通过股权投资构建生态化合作,寻找创新点和新的增长曲线。对于创业企业,CVC带来的产业资源协同能帮助其度过艰难周期。“从券商背景来看,基金合作和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CVC带来的重要机遇,我们国信弘盛正推进与CVC基金的合作,同时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国信母基金也将重点与CVC合作,方向为先进能源与制造。”
郭建中表示,产业CVC的大发展为财通资本带来机遇。他指出,产业CVC在募资时有产业方或集团标配出资,解决募资困难;同时从产业链上下游角度判断项目,具有精准性和赋能能力,能提供订单并拓宽退出渠道。因此,在管理母基金尤其是政府产业基金时,财通资本特别愿意与产业CVC合作。政府基金有返投和招引需求,产业CVC能满足地方政府需求。“我们管理的母基金中子基金大部分是产业CVC。财通资本作为券商系金融资本,愿与产业资本结合做产业化投资或并购,2024年已组建两支并购基金,与产业方及CVC合作进行项目评判、筛选及并购路线研判。”
易琳提出,当前募资环境下,真正的资金集中在政府、上市公司/产业方和险资手中。政府越来越重视项目的产业贡献,有更加实际落地的需求;上市公司/产业方手握大量现金,但投资谨慎,许多企业需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但在投资方面存在能力不专业等短板;险资面临负债端压力大的现状,希望寻求稳健投资标的。
易琳认为,专业基金有责任和义务将三大板块结合起来,对产业有帮助,使资金使用更有效。她提出从产业角度出发,思考企业增长未来,找到特色产业落地方,配套资源和政策,进行产业整合和招引。她强调,CVC要以终为始,站在产业角度思考,发挥产业价值,借助资本力量发现优质企业和地方,引导产业向更好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更多优质投资标的。
卢小兵分享了东方产融从2016年开始做母基金的布局情况,子基金统计下来大概有一半分配在产业CVC上。卢小兵结合以上嘉宾的发言总结了经验:“每个产业资本背后都有对特定领域的深刻理解和资源,投完之后对被投项目进行资源整合和有效梳理,也能把资源做一些赋能和助力,同时作为母基金来讲给我们多元化资产配置提供了稳定的配置方向,所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布局。”
02 长期资金的来源
对市场化母基金而言,募资是重中之重。2024年以来,数项利好政策引导保险资金、AIC等长期资金投向创业投资。当前,市场化母基金参与者是否感受到回暖,应如何增加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尤其是市场化母基金行业的长期资金的来源?
周健表示,作为市场化母基金在募资过程中感受到一些暖意,尤其是在投资人结构性的角度。“我们的募资对象主要是地方政府出资平台、金融机构、大的产业龙头和少量民营企业。从我们这一年募资的情况来看,虽然过程不易,但结果积极。目前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了多个科创基金,与医药行业产业龙头设立了并购基金。可能大家现在也有一个共识,我们现在做的是难而正确的事。现在也是投资布局非常好的时间窗口,刚好应该在投资配置的周期上。”
此外,周健还观察到一些信号变化,如高净值人群开始更多关注一级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对于未来,周健认为随着进一步回暖,可能会有春暖花开的时节。他总结了嘉宾观点,指出在宏观层面,政策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已形成强大宏观引导;中观层面,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流动性体系建设需深化,如S基金、底层资产退出、并购市场活跃等;微观层面,投资机构需提升投资能力、发现能力、研究能力,投到好的项目并愿意长期持有。他强调,从这三个层面形成立体性环境,可能吸引更多长期资本进入股权投资市场。
胡迎晨分享了对行业的观察: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对一级市场的资产配置需求持续存在,尤其是2024下半年有回升趋势;上海国投孚腾资本管理的国资母基金需支持上海三大先导行业并履行国资社会责任。同时,他强调市场化母基金管理人的定位与价值,包括提升对GP的甄别与筛选能力、投后主动赋能构建生态圈以及强化配置能力,涵盖行业、地域、时间维度等多方面。为获得投资人认可,母基金需着力提升管理人的专业能力和市场化能力。
李世华从募资和投资角度分享了对一级市场变化的观察:在募资方面,市场化或社会资本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下行周期,包括一级市场环境不佳导致资金转向其他领域等。同时,高净值客户因资产流动性差和资金回流问题减少投资。但李世华也看到了积极的变化,如CVC的不断发展,将为一级市场提供新的资金供给。
在投资方面,李世华认为现在是很好的投资时机,并预测未来3-5年可能会出现资产荒。他指出,过去5-10年一级市场投资标的中有大量在下一个经济周期或产业升级中不再具有成长和投资价值,同时创业者谨慎和技术周期处于突破阶段也限制了新创业公司的出现。因此,现在反而是一级市场投资的好机会,需要抓住时机进行布局。
李世华强调,一级市场投资不仅要考虑投资回报,还要考虑在时间段周期内能否活下去。他引用《繁花》中的话来表达这一观点,即做生意不是谁赚了多少,而是谁走得多远。他认为周期并不可怕,只要经历并适应周期,就能在一级市场中长久生存。
李争东分享了对投资市场的观察与感受。“目前市场还是寒意满满的状态,投资标的估值高且挑战大。虽然我们的投资压力较大,但我们前期投资的项目顺利退出、DPI表现良好,让我们不那么悲观。体感好不好这是一方面,这是我们直观的感受,更重要的是预期。从预期的角度来讲,我认为预期会转好。一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有规律,当前状态不会持续。二是中国一级市场是看多的市场,应坚定看多中国、优秀创业者及企业。现在选择的标准已变,需更清醒地选择成长好的标的。总之,我们预期未来会更好,应坚定看多并寻找优秀企业投资。”
李平从募资角度分享了对投资市场的看法。他认为政府资金应是市场主要力量,民营资金应拥护国家政策,投早投小投硬,并为国资做好配套和补充。“在GP筛选上,我们的核心要求是有不错的收益,并希望团队专业、资源丰富、管理规范、有知情权。此外,我们不只通过GP的基金去赚钱,也希望带我们去投直投项目。”李平认同看多中国、做多中国的观点,并希望共同努力做好投资事业。
(以上内容根据2024中国母基金50人论坛圆桌论坛嘉宾发言整理而成,未经嘉宾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