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家级母基金怎么投

木基研究 2025-01-17 21:40:34

2024年12月7至8日,“2024中国母基金50人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作为中国母基金行业内高规格的盛会,这已经是中国母基金50人论坛举办的第六届。本届论坛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母基金分会主办,母基金研究中心(www.china-fof.com,下同)承办,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国内主流母基金、保险资管及一流投资机构等单位代表共300余人齐聚一堂,为中国母基金行业建言献策。

在圆桌论坛“国家级母基金专场”中,建信股权首席投资官李瑞作为主持人,深度对话诚通基金党委书记、董事长魏然,国家服贸基金国家级基金执委会主任、总经理刘平,国科创投总经理刘克峰,国新基金联席首席投资官廖俊霞,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周智辉,国投创合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董川,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投资一部总经理黄潇,国科资本董事总经理徐明。主持人与嘉宾们以“穿越周期的投资哲学”为主题,围绕如何推动国家级母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进行了分享,介绍了子基金布局情况,并对2024年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总结,展望了2025年市场的发展趋势。

01 “投早投小投投硬科技”时代的子基金布局策略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措施,目标推动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央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作为国家级母基金,如何布局子基金,有何实践经验?

魏然介绍了国调基金的投资策略与最新动向。国调基金具备母基金功能,一期已投资27支子基金,涵盖国企、央企、地方政府及市场化GP,重点投向科技创新领域。与一期相比,二期基金在长三角和北京募集了1042亿,加大对偏早偏小和科技项目的投资比例,近60%的资金将投入未上市早期项目。此外,国调基金还管理国家人工智能基金,并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相关的投资。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国资委的新政策,中国诚通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会设立战略性的科创基金和科创母基金。

魏然表示,最新发起设立的100亿诚通科创投资基金投资模式以母基金为主(70%),直投为辅(30%),重点投资早期硬科技企业,要求A轮以前项目投资数量和金额占比分别达到50%以上和30%以上。这一投资策略与以往央企投资基金相比有重大突破,同时基金设立上强调全生命周期考核和容错机制,以适应早期科技投资的高风险特性。“未来,国有资本将更多投入国企、央企及中小企业产业链中的科技企业,为市场化科技GP和早期科技投资机构提供良好空间。”

刘平介绍,招商局在科技领域的投资已有30多年实践。1987年,招商局集团与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合作设立公司,支持863计划产业化。199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招商局成立科技集团,扶持科技型企业,并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招商局创投成立,采用母基金+直投模式,推动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数字化。国家服贸基金在招商局内部被称为“国家+基金”,其以服务国家战略为首要目标,兼顾市场化运作机制。

“在选择GP管理人时,我们分为三类:一类是市场的白马基金管理人,他们有非常丰富的基金管理经验和专业化投资管理能力;二类是黑马基金管理人,他们是在细分领域中长期耕耘的机构,对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行业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三类是CVC,也就是有充分产业背景的投资人。同时,我们为子基金搭建细分领域生态圈,赋能中小企业。此外,服贸基金不仅关注传统服务业,还投资于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领域,如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他表示。

廖俊霞介绍,国新基金过去10年在投早投硬科技方面已有诸多探索,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占投资组合的相当部分。未来,国新基金在母基金+直投组合中,更看重子基金在投早投小投硬方面的能力,要求GP看得高、看得远、扎得深、链得广。“站得高是一定要有国际视野,科技竞争是全球竞争,一定要有国际视野,还要能跨行业来看,不能只局限于本行业。看得远是要有长远眼光,在早期投资并且还能跨越周期,把握产业大趋势,不追热点。扎得深,深入产业,帮助被投企业一起成长。链得广,广泛链接资源,通过平台型、生态型打法缓释细分赛道集中度的风险。”她表示。

董川指出,国投创合自成立以来,一直围绕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方向进行基金投资和直投。“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我们的子基金规模达1100亿,数量210支,这些基金穿透下来有超过3800个项目,单个项目金额约 2500万,符合投早、投小的特点。在硬科技方面,这些项目中有500多家都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董川介绍,未来母基金和子基金布局中,国投创合将主要围绕三大方向:一是将践行国家战略和实现基金投资回报结合,实现基金正向循环;二是形成全面的子基金评价体系;三是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做好创业投资,作为母基金管理人只有真正从事直投业务才能了解细分行业中哪些是有真正机会,从而更好地挑选子基金管理人。

02 2025年,一级市场走向何方?

李瑞认为,2023年以来,投资机构投资节奏明显放缓,其中更多原因是机构觉得不确定加大,但这其中的确定性和共性应对也是有的,一是投资端更聚焦于新质生产力;二是资产端投资标准提升,有业内人士提出项目要具备业绩、利润、科创属性、稳健性和合规性,体现了大家对投资的更审慎;三是退出端挑战大,机构积极寻找多元化退出手段,积极提升相关能力。2025年,投资增速预计没有大的变化,更多的机构会越来越多的把精力聚焦到组合管理上,切实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益。

刘克峰表示,首先,高层对创投行业的政策定调和关注度非常高且密集,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到国常会及国务院发布的若干政策,都体现了对创投行业的重视和肯定,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并增强了行业信心。其次,“投早投小投硬投长”这四个词成为了创投行业的共识,需要创投市场和一级市场更加关注并聚焦在早期硬科技投资上。同时,行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期,各种适配机制正在逐步完善,财政资金、创投机构、科技中小企业等各方需要相互适配,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大家都在积极寻找和解决机制适配中的问题和堵点,以确保行业能够顺利发展。

对于2025年的展望,刘克峰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增强行业信心的重要性,这种信心不仅来源于政策层面和行业层面,更应该来源于实验室和科学家团队全力以赴奔向科技前沿的态势,这是聚焦早期硬科技投资的机构的重要信心来源。二是作为国家级母基金,应发挥好压舱石和定心盘的作用,通过加快机制传导,支持一级市场的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周智辉认为,2024年创投行业经历了上半年与下半年的明显变化,包括资本市场政策、AIC试点的扩大、发改委和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等。广东、上海、江苏等地涌现出新的私募股权模式和想法,整体呈现出不少亮点。

展望2025年,周智辉持谨慎乐观态度。“募资端方面,地方债发行、AIC入场、保险公司支持耐心资本等都在陆续发展,AIC从管理人走向做LP投资也将逐步推进,预计募资端会有较大改善。投资端方面,各产业都重要,包括科创产业在内的各产业要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投资上避免估值高估,这个会透支产业的未来发展能力,也要重视非共识投资,这样有利于各区域、各行业各自发展协调共进。2024年一级市场的估值有明显的回调感受,在一些细的行业选择上和估值的变化上,我们觉得都会带来机会。退出端方面,IPO难度增加,私募股权市场需其他退出途径,管理人退出能力至关重要。CVC崛起也带来新机会,如何促进并购和S基金发展都是新的机会,预计退出端2025年将有趋势性和长期变化。”

徐明认为,2024年,国内资本市场迎来拐点,尤其是924新政后,上半年一级市场面临诸多挑战,募投管退均充满不确定性和变化,下半年924新政后出现了破立的拐点。“作为中国科学院旗下的生态投资平台管理者,我们深知耐心资本的重要性,但耐心需全社会共同努力,资本产业链上各环节均需协同。不同环节和阶段策略各异,需专业人、机构实现业务闭环。资本在投资中起催化作用,企业和项目是主体,资本连接科技与实业,推动科创类投早投小,促进科技成果与实体经济结合。退出需长期、体系化过程,需更好制度保障。2024年以来国家在逐步‘立’,拐点中我们需对未来有足够信心,以足够耐心做好资本投资和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他表示。

0 阅读:9

木基研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