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开工第一天,投资人们就已经风风火火的动起来了。
“大年初一刚拜完年,大年初三工作群里就有各种布置了。老板盘了一下,今年公司形势很严峻,一季度各方面业务压力很大。昨天就已经开了线上会沟通出差的安排了,今天一开工就动。”某北京VC机构投资总监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大年二十九我在出差,今天开工第一天我依旧在出差。今天我司有近三分之一同事也都在出差,有去考察项目的,也有去和地方LP沟通的。虽然2024年过得很不容易,但新年新气象,我们还是要充满信心。越是下行周期,越不能躺平。”上海某VC投资人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
开工第一天就开始出差,这一方面体现出投资机构对于新年新气象的期待与努力奋进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也是行业节奏变快的体现。许多投资人的朋友圈,开工第一天都定位在了机场和高铁站。
不难看出,投资人“变忙”了,行业节奏也变“卷”了。众所周知,近两年,中国的VC/PE行业,进入周期性的下行通道,一场大出清展开。
募不动、投不出、退不了……这是一级市场上许多投资机构的真实写照,“募投管退都难”并非夸张。
能在开工第一天就出差的机构,某种意义上已是“优等生”,因为很多投资机构已经“出不起差”了——去年以来,不少投资机构都要求“非必要不出差”,能线上进行的前期沟通就不需要出差,且严控出差成本。
“去年起,我们的出差标准全面下调,能坐地铁就不打车,就拿来北京出差来说,金融街的丽思卡尔顿早已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现在标准直接降到350,只能住到南四环外的特价酒店了。”某从业者笑谈。
“我的前公司已经裁的只剩下合伙人了,公司的办公室早就退租了,节约成本线上办公。”某从业者表示。
对大部分中小GP而言,当前是“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
许多“僵尸基金”出现,没有募到新基金,也没有退出回报,更没钱做新投资。腰部及以下投资机构已经很难体面的“活着”了。募不到钱,就只能“节衣缩食”,过“紧日子”,裁员、降薪已成为不约而同的选择。
“我们2024年底根据kpi考核调整了薪资,也末位淘汰了几位员工。由于形势不好,公司面临的情况很严峻,所以半数以上员工都降薪了。”北京某VC机构投资总监对母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北京基金业协会编制的《PE/VC机构薪酬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行业降薪趋势延续,整体年薪水平较前一年下降20%-40%。刚刚过去的2024年,从大家的体感来看,薪酬下降趋势依旧——“2024相比2023的薪酬降幅应该还是‘腰斩’。原因无他,机构都很难,募集不到新的基金,老基金退出期本来就没什么管理费,再加上退不出去也很难获得收益。降薪30%还算是缓和的了,有的机构已经裁员30%。很多投资人朋友在交流中也都说起所在机构已经裁员或计划裁员。过去几年VC/PE的步子太快了,急速扩张后,在当前暂缓出手投资的现状下,人员优化、成本优化自然成了必要的事情。”某北京地区VC机构合伙人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
在此背景之下,投资机构的工作节奏自然加快,开工第一天就开“卷”,不放过任何一个业务机会。
潮起潮落,对投资人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行业一旦进入下行通道,要扭转颓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躺平不是出路,新的一年,抱着赶山奔海的信心和希望,多修内功、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