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过秦论》头头是道,有雄才无大略

平民历史 2024-04-05 07:31:11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晚唐诗人李商隐之作。李商隐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屡受排挤,于是他借凭吊贾谊而感慨怀才不遇。

李商隐以凭吊贾谊自喻,与贾谊被贬长沙时作赋凭吊屈原异曲同工。

《贾生》,借讽刺汉文帝的求贤之举来暗喻晚唐帝王的昏聩无能。其实,诗歌《贾生》中的内容在《史记》中有记叙。司马迁同情屈原、贾谊而为二人合并立传,所以屈原与贾谊并称为“屈贾”。

李商隐正值晚唐没落被排挤无可避免,而贾谊则生逢汉初盛世,且汉文帝也算一代圣主,那么才能优异的贾谊为何未能受到重用呢?通过司马迁的记叙,探析贾谊的官场经历……

01年十八崭露头角

“贾生名谊,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也”,“生”是对读书人的通称。“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就因诵诗善文名遍当地。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吴廷尉在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便召致门下,并且非常器重他。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汉文帝即位,听说河南吴郡守政绩卓著,全国第一。他跟李斯是同乡,又曾经学习过。于是,汉文帝就征召吴郡守提拔为廷尉。

“廷尉”,执掌刑狱的最高长官,为“九卿”之一。廷尉虽与郡守级别相当,但是权限大得多。

从以上两句话来看:其一,学而优则仕,贾谊凭借优异才能进入官场;其二,贾谊才能卓越,所以吴廷尉取得优异政绩;其三,汉文帝提拔吴郡守为廷尉,不拘一格选人才。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吴廷尉于是趁机向汉文帝推荐了贾谊:这个小伙子通晓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得知后便征召贾谊,委以博士之职。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当时贾谊仅仅二十来岁,最年轻的博士。

“博士”为学官名,类似于皇帝顾问。汉初博士秩(俸禄)为四百石,官品相当于县令、县长。

02才能优异获提拔

“每诏令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每当汉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问题,那些年长的博士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总能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毫无疑问,贾谊的优异才能得以展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众博士认为贾谊才能杰出,无与伦比。“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汉文帝非常高兴,破格提拔,一年内升至太中大夫。贾谊的优异才能在众博士中脱颖而出,并未因此受嫉妒。

“太中大夫”又作“大中大夫”,秩比千石,掌顾问应对,参谋议政。其实相当于皇帝的高级参谋,可以侍从皇帝左右。根据俸禄判断,贾谊从四百石到千石,这是跨越式升迁。贾谊被举荐在汉文帝元年(即前179年),一年之内就越级连升。

其实,汉文帝刘恒从代王成为皇帝完全是意外之喜。

话说前180年吕后死去,把揽朝政的诸吕们成了朝臣的眼中钉。毕竟,周勃虽是太尉却无军权,“不得入军中主兵”(《绛侯世家》);而“陈平名相非治事”——名义上为丞相却不能处理政事,所以将相合谋诛杀诸吕。

平叛诸吕,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与以燕王刘泽为首的宗室集团妥协下选定了代王刘恒,双方认为刘恒软弱无能,又无吕后背景,可以扶持上位。

但是,汉文帝并不想做傀儡。

03满朝大臣皆军吏

从前179年到前157年,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其中前179年~前164年为前元;前163年~前157年为后元。锁定时间横向对比,可以清晰贾谊官场起伏背景。

“自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张苍周昌列传》),汉初前二十年,朝廷官吏大多是行伍出身。这可以说是贾谊被提拔重用的历史背景。

汉文帝之所以选调贾谊,无非要改变朝局,启用新人且还是文人。但是,汉文帝欲摆脱功臣勋贵的束缚,必须谨慎从事!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已二十多年,天下安定太平,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

其实,贾谊无非想推进革新,而且还必须大刀阔斧!毕竟,要推翻实行了二十多年的历法制度等。

贾谊二十多岁,适逢初生牛犊的虎劲。不仅口头建议,还自作主张筹备起来了。“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法度等等。

汉初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所谓“无为”,一是对老百姓生产生活不做干预;二是沿袭前朝制度历法而无所变更。

04保稳定放在首位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

谦恭谨慎,纯属委婉说辞。毕竟,功臣将相左右朝堂局势,汉文帝不得不小心谨慎。汉文帝虽然认同贾谊,但是当下最迫切的是稳定政权,避免被功臣将相换掉!

然而,贾谊却误判了形势!

汉文帝上任伊始便大肆分封行赏,安抚功臣勋贵,然后便不动声色地剪除威胁。

绛侯周勃——“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首当其冲。“君本诛诸吕,迎代王,今又矜其功,受上赏,处尊位,祸且及身”,在《文帝本纪》、《绛侯世家》均有相同记录。周勃功高震主,居功自傲,不断被他人劝告,或者是警告。

在《袁盎列传》中,袁盎向汉文帝谏言,“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丞相似乎傲慢欺主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违背了礼节。汉文帝似乎听从了袁盎,“上益庄,丞相益畏”——汉文帝日益庄重威严,而周勃也感受到了压力。所以,周勃丞相任不足一年,便交还相印辞职了。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本是武将,且宴会藏有伏兵,谁敢不交权!而汉文帝年仅二十多岁,且无军旅经历,靠什么让一个久经沙场的大将军,且位高权重的右丞相主动交权呢?

汉文帝政治权术实在是厉害!

相对来讲,贾谊缺少大略,不知当下最迫切的问题是啥。

05锋芒毕露遭贬谪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一些律令的更改,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地,均为贾谊首倡。

其实,贾谊才能卓越,汉文帝认可并且采纳了部分建议。

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废除了一人犯罪,其家人收为奴隶和其他相连坐的法令。二年(前178年)十月,陈平死,“复以绛侯勃为丞相……其令列侯之国”——周勃再任丞相,并下令京师列侯回自己封地。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职”——汉文帝与大臣商讨,准备提拨贾谊为公卿大臣。岂料,贾谊遭到功臣集团的一致反击!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贾谊锋芒太盛而触犯了众怒。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嫉妒贾谊。“尽害”,除了嫉妒,或许还企图迫害!而他们均为开国功臣。

“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短”是诋毁,“这个洛阳年轻人,有点文化就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自此以后,汉文帝不得不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了长沙。

汉文帝深知惹怒众功臣的后果,所以下放贾谊。然而,下放何尝不是保护呢?毕竟在长沙可以免遭迫害。

06贾长沙抑郁三年

“贾生既辞往行”——贾谊辞别长安前往长沙。在渡湘水时,凭江吊屈原以自比,贾谊的心境四字足以描述:委屈,郁闷。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贾谊在长沙三年间又创作了《服鸟赋》以自我宽慰。“服鸟”是猫头鹰,贾谊用以比喻在官场的黑夜中前行。

贾谊的赋文饱蘸哀伤忧郁,既是彰显了文学才华,也是其死根源。何况,“长沙卑湿”环境恶劣。

贾长沙怀才不遇抑郁时,却未考虑汉文帝的处境!其实,汉文帝贬谪贾谊只是一步明棋,而着手解决功臣宗室才是正着。

汉文帝三年(前177年),“十一月,上曰:‘前日诏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文帝本纪》中明确,此前也就是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距离一年多。汉文帝曾下令让列侯各自回封地,但是大多数人并未离京。于是汉文帝旧事重提,让丞相周勃率先垂范。

“绛侯勃免丞相就国,以太尉颍阴侯婴为丞相”——周勃再度被免,太尉灌婴继任。周勃带头反对贾谊,又是功臣首领,所以汉文帝不仅撤职,还撵回封国。

汉文帝并未结束对周勃打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周勃被捉拿入狱。虽经公主及窦太后求情而赦免,但周勃被彻底征服了。所以,出狱后感慨,“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汉文帝三年四月、八月刘章、刘兴居相继死去,宗室两大威胁也解除了。

07再被征召问鬼神

“后岁余,贾生征见”——一年后,汉文帝宣召贾谊。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闻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史记·屈原贾谊列传》

这便是李商隐创作《贾生》的素材!

汉文帝刚刚举行完祭祀,坐在宣室接受神的福佑。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文帝询问贾谊。贾谊畅谈到深夜,详细分析鬼神产生的原因,汉文帝听得津津有味,不觉移坐到席前端。

汉文帝虽未忘记贾谊,但只咨询无关紧要的鬼神问题。汉文帝不再咨政这是明显转折。毕竟,此时已经解除了功臣宗室的威胁,全权掌控局势,所以乐得“清净无为”。

此外,贾谊未受重用还有一种可能。

“四年,丞相灌婴卒,张苍为丞相”——灌婴任丞相一年便挂了,张苍接任丞相。

“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为水德之时,尚黑如故”,张苍做计相时辅佐萧何,当时就确定一年起始月,以及崇尚颜色等等。这些与贾谊的“土德尚黄”明显不同。

“苍为丞相十五岁而免”——张苍干了十五年丞相。从汉文帝四年到汉文帝十九年。贾谊不受重用在此,张苍是开国功臣,也是贾谊的老师,但是两人观点冲突,不受重用理所当然。

08贾谊抑郁中死去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史记·屈原贾谊列传》

谈论完鬼神,汉文帝感慨说:“我很长久没见贾谊,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

贾谊的才能依然获得赏识,却未能留在汉文帝身边。

“居倾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不久,贾谊被任命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刘胜深受汉文帝喜爱,刘胜喜欢读书,所以贾谊辅佐梁怀王也是委以重任。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从《淮南厉王列传》来看,汉文帝八年(即前172年),淮南厉王刘长的四子受封为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谊劝谏汉文帝,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于此。此外,“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贾谊又多次上疏建议削藩,避免尾大不掉。

从七国之乱来看,贾谊确实具有政治远见。然而,“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又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摔死了。因为梁怀王没有子嗣,后来梁国成为汉景帝胞弟刘武的封地。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谊因教导无方而伤感,悲戚郁闷中度过了一年便死了。

贾谊的郁闷,除了愧对梁怀王之死,可能还有怀才不遇的因素。《过秦论》,贾谊分析秦亡头头是道,却看不透汉文帝。

结束语:

“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汉文帝元年为前179年,从《梁孝王世家》来看,梁孝王刘武于前178年受封为王,如此推算刘胜死在前168年。所以,推测贾谊死于前167年,即汉文帝十三年。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年矣”——贾谊死时仅仅三十三岁!

其实,汉文帝比贾谊年长几岁,也算是年轻小伙。然而,汉文帝不敢冲动,所以没有盲从贾谊大刀阔斧地革新,而是不愠不火地推进变革。

贾谊被贬长沙,汉文帝有意保护。当再次征召入京,文帝仍未启用,或许为避免与张苍冲突。

至于贾谊“削藩”建议,汉文帝并非”不听“,将齐国“一分为三”分别封给刘襄、刘章、刘兴居三兄弟,以及淮南厉王四子分封,不正是“推恩令”的最早版本吗?况且,汉景帝继位三年,听从晁错削藩而引发了七国之乱。相对来讲,汉文帝的手法还是比较明智的。

《过秦论》、《论积贮疏》、《吊屈原赋》,贾谊的文学才华与政治才能令人赞叹不已。所以,后世不免对贾谊“怀才不遇”鸣不平,将板子狠狠地打在汉文帝身上。

结合汉文帝继位之初的形势,锋芒太盛或许是贾谊未受重用的根本原因。而贾谊抑郁而亡终究是性格原因。

所以,贾谊的官场经历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性格的悲哀。

最后一句话总结贾谊:有雄才,无大略。

0 阅读:0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