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刘邦遗命丞相仅干了两年就被削职了

平民历史 2024-03-18 18:44:44

“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史记·高祖本纪》

公元前195年,刘邦大限将至,吕后就丞相人选向刘邦征求意见。

吕后问:“你死之后,如果萧何也死了,谁继任丞相呢?”

刘邦说:“曹参。”

吕后接着又问,那么曹参之后呢?

“王陵可以。但此人有点耿直,不过陈平可以辅助。陈平此人聪明有余,却难以独自胜任丞相一职。周勃稳重敦厚不事文饰,然而将来保全刘氏的必定是他,可以让他出任太尉(西汉最高军事长官)。”

上述既是刘邦对王陵、陈平、周勃的评价,也预示着大汉的命运轨迹。吕后本想继续追问,刘邦说再往后你也看不到了。

刘邦遗言如此推崇周勃,岂不是提醒吕后要多加提防?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邦是善意劝说吕后还是为族灭诸吕挖坑呢?针对《史记》多层面探问容易把自己绕糊涂了。

再看王陵性格耿直、貌似憨厚,刘邦竟然如此评价。王陵的表现既瞒骗了刘邦,也欺骗了吕后。然而,却逃不脱史学家司马迁的眼睛。

性格直爽心直口快

“戆”字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刚直而愚”,也就意味着性格耿直,喜欢钻牛角尖。通俗来讲貌似憨厚、性子倔强,还认死理。当然,刘邦在王陵的“戆”字前多加“少”字,意思为是稍微、略微。

王陵虽贵为丞相,又是开国功臣,且受刘邦遗诏钦点。但在《史记》中,王陵既没有像萧何、曹参、陈平等丞相单独开篇,也不像张苍等列传集中介绍,而是隐藏在《陈丞相世家》中。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在《陈丞相世家》中,王陵的性格又有如此鉴定,王陵为人缺少文雅、含蓄之气,喜欢直言。这与刘邦“少戆”评价区别在于少了个“愚”——耿直,不圆滑。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耿直的性格,似乎注定了王陵的命运结局。

汉代以右为尊,右丞相王陵隐藏在左丞相陈平传记中,多少有点屈居于陈平之下的意思。司马迁为何会如此处理?抽丝剥茧,寻找历史背后的真相——

“王陵者,故沛人也”,根据司马迁记录王陵与刘邦同为沛县人,有同乡之谊。“高祖微时,兄事陵”,这说明在刘邦反秦之前,王陵地位高贵,所以刘邦像事奉兄长一样巴结王陵。

而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明确刘邦经常“狎辱”(轻慢戏侮)或者“易”(轻视)县中同僚官吏。如此流氓加无赖,为何会对王陵是个例外呢?

“始为县豪”,这便是原因所在。王陵早先是沛县有权势的人家,说明出身高贵。

甘心听从少年谋划

“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卒。以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孝惠帝六年即前189年,曹参死后,王陵被任命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王陵命运确如刘邦遗言一样,曹参死后接任丞相,陈平辅佐。

“七年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王陵任丞相第二年,孝惠帝刘盈驾崩了。也就是说王陵任右丞相不足两年。

话说自从刘盈死后,吕太后便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发丧,太后哭,泣不下”,吕太后给儿子出殡,只是哄哄着哭,但是不掉一滴眼泪。在权力面前人性丧失,吕太后对权力欲望超越了丧子之痛。

“留侯子张辟强为侍中,年十五”,此条记录虽简单却突出几点:其一,张辟强为张良之子;其二,张辟强年仅十五岁;其三,“侍中”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可出入宫中。张辟强揣测出吕太后哭而无泪的“用意”,又或者是吕太后“授意”,还可能是张良指点了迷津。

“谓丞相曰”——张辟强找到丞相一起商量。此处虽未明确“丞相”是指哪一个,但大家心知肚明,无非是陈平、王陵左右两丞相。两位丞相甘心听一个十五岁孩子叨叨?只能说陈平、王陵都知道张辟强代表了吕太后。

那么,他们三人聚在一起商量什么呢?

“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孝惠皇帝刘盈没有年长的孩子,吕太后畏惧你们这些大臣。吕太后会担心她们孤儿寡母受朝臣们欺负?当然,这些不过是借口,重点在下一句。

任凭吕后夺权“称制”

“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君”是指陈平、王陵两位丞相,“南北军”则是京师卫戍部队。张辟强直接要求,陈平、王陵主动向吕太后申请提拔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掌控京师卫戍部队,让姓吕的进入宫中掌权当政。

“如此则太后心安”——这样子安排吕太后就可以放心了。

吕太后为巩固君权步步为营,先从夺取军权开始,让吕氏把控京师卫戍部队,并大肆安插任用吕氏。

对话按说就此结束可以了,然而司马迁又添加了一句:“君等幸脱祸矣”——你们就可以避免灾祸了。

作为当朝“丞相”,陈平和王陵怎会有无妄之灾呢?陈平是有把柄的。因为他曾奉刘邦遗命处决樊哙,所以遭到吕媭的仇恨。吕媭是吕后之妹,樊哙之妻。虽然陈平只是缉拿并未按照刘邦遗命当场处决,但也遭吕媭多次在吕太后面前捏造证据告状。

那么王陵呢?

无论是《吕后本纪》,还是《陈丞相世家》,或者其他传记并没有明确线索。但是,这并不代表王陵没有问题。

“丞相乃如辟强计”——最终丞相按照张辟强的谋划行事。无须赘言“丞相”仍是陈平、王陵,这等于二人与吕太后达成了交易,默许了吕氏大肆培植外戚势力。所以,“吕氏权由此起”——吕氏掌握朝廷大权从此开始。

对于诸吕大肆夺权以及吕后掌握政权,当然相权也肯定遭到削弱,但是王陵并未提出任何的反驳意见!

直言反对诸吕封王

九月辛丑,安葬了孝惠帝刘盈,接着太子刘恭即位。

“元年,号令一出太后”,这意味着刘盈在位时,吕后只是干预朝政。而从前187年开始,吕太后正式掌权发号施令了。汉朝沿袭了秦以十月为一年的首月,从时间上来看吕太后掌权没有再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在《吕后本纪》中,“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刘盈从此天天喝酒玩乐,不再上朝听政,所以生病退出朝堂。吕太后已介入朝政大权,时间为孝惠帝元年(即前194年)十二月,当时“仁弱”的孝惠帝刘盈刚刚继位掌权,吕后不仅毒死赵王刘如意,又让刘盈观赏“人彘”,从而被吓破了胆。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制”指自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叫做制,“称制”指代行天子之权。这句话意思是吕太后代行天子之权之后,商量准备封诸吕为诸侯王,特意向右丞相王陵征求意见。

王陵一根筋性格立马炸了,直接呛了吕太后一句,“不可”。当然,这是《陈丞相世家》的版本。

而在《吕后本纪》中相对丰富一些:“高帝刑白马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高祖刘邦曾经歃血为盟约定:不是刘姓诸侯王,天下人都可以反对。如今封吕姓为诸侯王,不符合盟约。

表面上,王陵是正义的,仗义执言维护皇权正统。然而,王陵维护刘氏出于真心实意?

明升暗降王陵罢官

对于王陵的直言,吕太后很不爽——“太后不悦”。

于是,吕太后又征求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的意见。陈平、周勃等人说:“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无需翻译白话文,简单来说,谁当皇帝谁说了算,没有什么不可以。

退朝后,王陵拦住陈平、周勃质问,“当初,刘邦皇帝歃血为盟,你们不在现场吗?如今刘邦死了,吕太后分封吕氏,你们竟纵容太后的欲望,曲从她的心意。将来怎么有脸见刘邦?”

陈平、周勃两人异口同声:“面对面驳斥皇帝,在朝廷上公开自己的主张,我们不如你;但是维护国家稳定,保全刘氏子孙,你不如我们。”

“王陵无以应之”——王陵被怼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王陵的举动耐人寻味:吕太后“称制”,王陵没有反对;吕太后提拔诸吕为将军,王陵没有反对;为何分封诸吕为诸侯王,王陵反应如此强烈呢?

“吕太后怒,乃佯迁陵为帝太傅,实不用陵”——吕太后由此发怒,表面提升王陵为皇帝太傅,实则罢免不用。时间大约在前187年十一月,吕太后掌权后第二个月,王陵被剥夺相权,“老相好”辟阳侯审食其上任。

王陵一生气,借口生病辞官回家了。“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王陵回家闭门不出,不再过问朝堂之事,直到前181年去世。早于吕太后一年,先去见刘邦了。

王陵犯颜直谏,辞官回家,闭门不出,郁闷而死,这都是性格使然。

王陵梦想裂地封王

王陵“抗议争封独犯颜”,好像既不是为秉持正义,也不是为维护汉室正统,而嫉妒心理应该是主要的,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想法呢?再从《陈丞相世家》的记叙中切入分析。

第一,受封较晚事出有因。

“陵本无意从高帝,以故晚封,为安国侯”,司马迁明确王陵原本不想跟随刘邦打天下,因此分封较晚。

“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刘邦起义时,王陵也聚集了党羽几千人,驻扎在南阳。结合上句判断,与堂邑侯陈婴不同,王陵拥有数千人马,不仅想做领头大哥,甚至想裂地封王。所以,对王陵来讲封侯拜相并不是终极目标,而裂地封王才是梦想。

为啥这么说呢?

毕竟,王陵本来“豪强”出身,身份高贵,而且在沛县影响非常强大,所以刘邦都得尊称一声“大哥”。

第二,与雍齿交好。

当然,王陵“晚封”不排除“以善雍齿”——与雍齿交好的因素。

而“雍齿,高帝之仇”——雍齿是刘邦仇恨之人。“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刘邦回答张良所问时明确最痛恨雍齿。

如果说王陵与雍齿交好出于同乡友情,那么追随刘邦的同乡又何止雍齿一人呢?况且,刘邦痛恨雍齿路人皆知,王陵却故意结交,肯定另有所图。可惜,司马迁并未进一步点明。

“雍齿与我有故,数尝窘辱我”,雍齿与刘邦有旧怨,雍齿曾经多次让刘邦困窘羞辱。即使如此,刘邦也没有杀掉雍齿。

而王陵结交雍齿,很可能是看中了他与刘邦有仇。毕竟,借雍齿之手袭击刘邦,比造反叛乱容易得多。这或许也就是张辟强所指,王陵在吕太后手中的把柄吧?

第三,被逼追随刘邦。

刘邦还定三秦,王陵被逼无奈才带兵归汉。当时项羽也想拉拢王陵对抗刘邦,所以“取陵母置军中”——将王陵母亲扣押在军中,以此为要挟。

王陵之母见到儿子派来的使者,而后暗中相送,哭着说:“替我转告王陵,好好事奉汉王,刘邦是仁厚长者,不要因为老妇而有二心。”随后伏剑自刎而死。

项羽一看便生气了,“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烹杀王陵之母,最终导致王陵彻底归降刘邦,直到平定江山。

王陵之母亲以死断绝了王陵投奔项羽之路,也逼迫王陵追随刘邦。虽然王陵追随刘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了自立为王的想法。

所以,当吕太后分封诸吕,王陵心里不平衡了,自己奋斗多年却没有机会,诸吕仅凭裙带关系分封为王。以王陵刚直、倔强的性格,有话直说,不吐不快。

王陵死刑台救张苍

关于王陵的故事,在《张苍列传》中还有一段记录。其中,关于汉初“五德之运”直接沿用了秦朝,而且后来证明是完全错误的。起初没有读懂司马迁的深意,而今前后关联,似乎豁然开朗了。

丞相张苍以宾客的身份跟随刘邦攻打南阳,因为犯法被判处斩。张苍被脱掉上衣,被按在行刑台上,将要处决。

“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当时王陵恰巧看到了光着膀子的张苍,心中盘算人世间怎么还有如此帅哥。“身长大,肥白如瓠”——身材高大,白白胖胖的像个“瓠”。“瓠”,类似于葫芦。

这“葫芦”,也就是漂亮的酮体,正是后来的丞相张苍。王陵因此向刘邦请求刀下留人。有人凭此说王陵与张苍龙阳之好,虽有失偏颇但不无道理。

“张苍德王陵”——张苍对王陵的救命之恩充满感激。“及苍贵,常父事王陵”——等张苍掌权显贵了,对待父亲一样侍奉王陵。类似“父事”待遇在《史记》中还记录了陈余与张耳。有人说张苍与王陵“好基友”,正如陈余与张耳“吻茎”交,这看法有点低俗、片面。

“陵死后,苍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回家”——在王陵死后,张苍仍感恩戴德,每当放假回家常先到王陵府上侍奉老夫人,陪伴吃饭,然后再回到自己家。无疑,这表明张苍对王陵纯粹是感恩之情,而不是乱七八糟的风月传闻。

算术高手搞错运数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后来,张苍官至丞相。《九章算术》便是张苍主导下的智慧结晶,这也证明了张苍才华和能力超凡脱俗。

但是,张苍给汉朝“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推演五德之运,认为汉朝当值水德之运,应像秦一样崇尚黑色。

这直接就是亡秦的复制品。张苍莫非搞错了?按照他的计算能力不应该有如此重大失误!一个历法制定者岂能连基本常识都不懂,怎么会完全沿袭前朝的“五德之运”呢?按照“德从所不胜”,土克水(秦德),汉朝应该是土德之运,崇尚黄色才对。

初读此处疑惑不解,然而联系到张苍与王陵的关系,似乎又豁然开朗,这或许是张苍报答王陵的另一种方式。因为王陵有裂地封王的梦想!那么,改变汉朝运数,以期实现梦想。

“及苍贵”,司马迁明确张苍有了权力显贵之后,加大对王陵的报恩力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张苍此前不知感恩不懂报恩。而王陵搭救张苍却是在刘邦建汉之前。

汉朝错误的“五德之运”一直执行到汉文帝时,由公孙臣重新起草更正。“张丞相由此自绌(贬退),谢病称老。”此时王陵早已故去,张苍便由此借机称病隐退了。

退休之后的张苍虽然“口中无齿,食乳”——嘴里没剩几颗牙齿,依靠喝人奶,活了一百多岁。在当时,这绝对是高寿。张苍也是高手,无耻的高手。

结束语:

司马迁的记录表明,王陵是一个貌似忠良的阴谋家,潜伏在刘邦的功臣中“叛逆”,他始终没有忘记裂土封王的梦想。

无论是结交雍齿,还是解救张苍,或者阻止诸吕封王,其实都是“称王”的野心作祟。

可惜,劝阻吕后封王被贬夺权,继而遭闲置。离开了朝堂,王陵在抑郁中孤独的死去。

0 阅读:0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