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是成年人的无奈,还是选择?
如果是无奈,那教育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如果是选择,那真的只剩下这个选择了吗?
十八岁成年,那成年是一个年龄概念,还是一个成熟概念?
真的是给我们足够多的时间,我们就能弄清楚这一切吗?

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间谈论关于孩子的话题都是哪个医院的哪个儿科医生比较好,几岁开始撒手让孩子去上早教机构或者提前进入幼儿园,哪个幼儿园的师资比较好等等。
谈论关于孩子在哪些年龄需要主要哪些行为引导的,什么时候开始做习惯养成,该怎么帮助孩子学习跟这个世界打交道这类的话题却少之又少。
到了孩子开始上小学,父母开始比较成绩,比较兴趣班,所以父母开始谈论关于哪个学校的升学率比较高,哪个补习班的老师比较能提分,哪个兴趣班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升学名校的概率等等。
谈论关于孩子在生理上的变化,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需要加强哪方面的锻炼,该怎么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如何提升孩子的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掌控感的这类型的交流少之又少。反而在培训机构的销售看来,这些却是挖需的好问题,如果不是被销售放大了这些能力培养的需求,家长估计也不知道这些能力的必要性。但机构往往只用来销售,不是用来落实教育行为当中。
到了初中,时间短学科多,孩子能力的差距从时间分配能力开始被放大,从而导致孩子在初一下学期成绩开始分层。初中三年时间非常紧迫,而家长们继续讨论的是哪个补习机构的老师更能快速地帮孩子提分,也可能成绩的原因跟孩子出现分歧。
父母不知道的是,孩子这个时候开始从完全信任父母到怀疑一切的转变,他们开始独立思考,他们批判一切,他们内心敏感,他们在意容貌、放大自尊,他们最需要的是被理解和被引导,而不是被限制和被说教。
到了高中,孩子们已经看到了身边所有人都在为一所好大学拼命地埋在书堆里,埋在试题里,他们更多的是在想还有多少天高考、自己还有多少卷子没刷,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喜欢什么。这个时候,父母已经没有办法插手孩子的学习,也没有空闲的时间可以让父母干预孩子的生活。在孩子报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父母也没办法提供有效的建议,而这个时候孩子们想的就是哪个专业更好就业,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社会发展的快,快到从大学入学到毕业,就业市场已经沧海桑田了。
到了大学,有的学生会从以往的高压学习状态,到大学没有严格的上课时间和记录的自由环境,被解放出来,开始沉沦和放纵,日夜颠倒,沉迷游戏,沉迷低趣味生活,最后毕业出来久久不能就业;而有的学生在良好的大学风气下,继续延续以往的勤奋苦读的劲头,时刻不敢怠慢,最后学有所成。
他们从一如既往地被知识投喂成长的状态,在没有被授予怎么在社会生活的技能前提,就直接投身社会。从学业到就业仅仅在一瞬的转变,很多学子诸多不适应,最后也只能听从安排,自动内卷,被动内耗。因为单纯的服从,他们也已经经历了9年之久,他们很是熟悉和习惯。
现在的社会,人普遍都是懒的教育,如果只教会了学生服从,那无奈也不算无奈,因为它只是教化了更服从社会生产的工人,是对口的人力培养。
如果是教会了学生思考判断,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年轻人沉溺在短视频,电子游戏的这些低趣味的享乐当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空心人”。为什么看一篇公众号文章都要发表伟论质疑“为什么作者只是提出普适问题,而不是提供解决方案”这样的不过脑子的话呢?
如果问题众人皆知,那就已经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现象。就像现在普遍认为的教育单一评价体系问题,升学筛选问题。那是问题吗?那是社会事实。
既然是社会事实,其实我们面对它是有很多种观点和看法的,但我们大部分人都只埋怨它,而不是面对它,从根本上解决它。
我在其他文章里说资本带动了教培机构的恶,而下面很多人也说,那不是资本的恶,不是教培的恶,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教育不公,导致教育内卷。但这些不公,是没办法改变,如果现实没办法改变,就要改变看法,改变策略,而不是死守问题。而我说资本带坏了教培机构,这些问题,我是想告诉大家,家长是可以选的,如果知道教培机构对孩子教育是无效或者低效,只是带动了焦虑的,那家长是可以不参与在内的。因为不全是所有机构或者所有孩子都不适合,所以才需要家长明智。
如果长大仅仅是年岁上的长大,那么我们面对的现实,终究会叫我们失望。因为长大既要我们背负独立生活的责任,也要背负爱护他人,为社会贡献的责任,而社会却总在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给我们使绊子,从而让你屡屡受挫。
我们如果一味地奉承这个现实,我们也只会落得工具人的下场;如果一味地想着心中理想的状态,那我们也只会活在幻想当中,社会容不得我们,我们也容不得社会。
如果长大,意味着成熟,那就是我们满腹诗书,却仗剑走江湖。
不是一味地书香理想,也不是一味地腥风血雨,而是用手中剑守心中念。
不懒,就是在这两极间找到一种平衡。
最近,看到很多文章在说,现在的社会戾气很重,很多的负面的新闻出现。
而我觉得,所谓的戾气,其实就是大部分的我们太不成熟。我们看见问题,但很少用理性去面对问题,而是情绪化地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只有婴儿才会用情绪来解决问题的。
我已经不在意那些个别的网友在我文章底下的每条其他网友的留言下发表他的留言回复,因为我知道,那不是因为他有多热心去帮大家解读文章,而是因为他太需要关注了。一个长期在网络上大力地对每一个人主动发出互动,也只能说明,他太闲了。
成长更多地关乎勇气而非知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无法替代你运用你的判断力的勇气。
——《为什么长大》
教育,更多是把知识强塞了给我们,而不是让我们拥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更不是我们运用判断力的能力及使用判断力的勇气。
我们仅仅是长大了吗?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懒惰,就算时间再长,我们也是无法弄清楚这一切,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