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阳看平天下之理:执着于万物有别的分离妄念,就会阴阳不调

东方既白世说新语 2024-01-07 23:07:27

东方既白  著

很多时候,我们的心很容易受外在事物所影响,导致情绪激动,慌乱,惧怕,对心智产生干扰,思绪出现较大波动,方寸策略就会乱,应对措施也会出问题,最后结果往往是一团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意思是说道生万物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都是道心充盈的状态。然而当我们动念,识心分辨的时候,就会执着一面,而失去另一面,以至于出现了“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割裂对立现象,进而在迷失自性的状态中被分裂为二,形成对立,随着资历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反而生出了“万物有别”的分离妄念。

阳明先生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先生说的“此心不动”,是指致良知到自然不动的程度,心之本体,原本不动,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但是外在事物的变化,我会感知到,也会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虚妄,并对虚妄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我们的心是命中注定不该动的,如果心不动,而心即理,那理也不会动。我们的心主宰着理,所以有什么样的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比如由于习俗所染,我们遇事常常躁动、骚动、欲动。要想遇事不乱,就要恢复心之本体,即致良知。执着于“万物有别”的分离妄念,才是造成“阴阳不调”的根本原因,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好事或坏事,事物本是一体两面,对立统一的,也叫“不二观”的智慧。

“不二观”的智慧要我们通过好事或者坏事,来提高不分辨的定力,比如,我们看到一种现象,分辨的同时马上回归空性,因分辨心就是识心,当下空性即是转识,回归自性即是不分辨,用空来承载事物,这就是智慧心。

只有学会承载的时候,才能提高能量与定力,也才会有智慧的增长,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承载,才是真正的空性练习和心智成长,因为承载力是不分辨不排斥不造作的空性智慧。如何理解和达到这个智慧的心呢?

首先,我们得了解这个世界得真相是什么?即这个世界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甚至是多元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动念,识心分辨的时候,就会执着一面,而失去另一面,这时的事物,自会在你迷失自性的状态中被分裂为二,形成对立的根本原因。

人性善恶皆阴阳,偏阴偏阳之谓疾

比如以下的情况就是最好的例证:

你走路时,可能会讨厌车,而到了你开车时,可能又会讨厌行人;你打工时,可能觉得老板太强势,太抠门;而一旦你当了老板之后,可能你又觉得员工太没责任心,没有执行力;当你是顾客时,可能会认为商家太暴力,而当你是商人时,可能又会觉得顾客太挑剔;

………………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随着环境和立场的变化,而产生这么明显的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的变化呢?是环境的问题?人的问题?还是心的问题?

答案当然是心的问题,其实我们前面的做法都没有错,因为人本来就要随着环境和身份的变化,而转变自己的角色和立场,这是没有问题的,错就错在我们“换位思考”和“同理心思考”的执行不够完善和彻底,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合一”,以至于造成了“身”与“心”某种程度的偏离,甚至对立的地步。

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

当我们动念,识心分辨的时候,就会执着一面,而失去另一面,这时的事物,自会在你迷失自性的状态中被分裂为二,形成对立,于是乎在经历很多时事的磨砺后,我们的心就好像蒙上了一层一层的尘埃,就需要像神秀说的那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那有没有办法像慧能那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当然也有,首先,我们得了解这个世界得真相是什么?即这个世界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甚至是多元的。比如老子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视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庄子亦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因为站在宇宙循环的终极维度和层面来看,万事万物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完整循环过程,是一个逐级跃升的“相对闭环”,而“道”恰恰就是这个整体循环过程的终始点。

在“宇宙的尽头”实现“转身得道”的过程,恰恰就是“道”实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不二法门和闭合开关,唯有掌握了这个“转身即得道”的不二法门和闭合开关,我们求道得道的状态和循环路径才是可控的,才是可以无限次循环往复和持续进行下去的。

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关键节点“转身即得道”

具体要如何做才能理解和达到这个智慧的心呢?答案就在后面的章节里,后续我们会用一些专门的章节,陆续讲讲《如何以混沌无极看世界本源》的问题。敬请持续关注,谢谢。

上一篇:从阴阳太极看“平天下”之理: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由来和历史意义

作者 | 东方既白

简介:十年学易,一朝悟道,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易经》和《道德经》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谢谢。

3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