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钟表、筷子、算盘,看几个有趣的小众博物馆

宏爽玩转旅游 2025-01-14 05:28:04

博物馆的存在,就像是一双双眼睛,引导我们回头张望,追寻先祖们亲历的足迹。那些无声的文物,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漫步博物馆中,千年风雨呼啸而来,你一面战栗于文明的光辉,一面与古人呢喃对话。

临海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朝代更迭,岁月变迁,这片土地上不同时代的历史文明,都凝结在种种遗迹和物证中。这些物证内涵丰富,最终被收藏进博物馆,供后人瞻仰。

一、刺绣博物馆

刺绣,即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也是一种民间手工艺,为中国传统女性必备的女红技能之一。

中国刺绣文化历史悠久。从人们学会养蚕、织丝开始,刺绣也随之兴起。在4000年前的章服制度中,就规定了“衣画而裳绣”。这门手艺成为产业并进入艺术境界的,我国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家。在丰富多彩的刺绣艺术中,台州刺绣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支,自成一格。不但图案秀丽、花形多姿、针法活泼、绣工精细,而且绣品的立体感强,镂空部分更是玲珑剔透。

临海天宁路29号,有一座二层庭院,这里就是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它以展示中国刺绣文化,传承保护“台州刺绣”为目的,整合了大量的历史资源,同时还收集了很多中国各地的刺绣艺术精品。

黼黻絺绣之文,最早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设官专司其职,而至汉朝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在中国古代,刺绣可以说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技艺,是品评女子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丝织品残片来看,一千多年前的台州刺绣工艺,已相当成熟了,而北宋年间,台州刺绣更是达到了高峰水平。

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进入台州,光绪三十二年(1906),法国仁爱会到海门天主教堂传教,向女教徒和孤儿传授西方的“雕镂”和“抽纱”技艺,俗称“天主堂花”。经与台州传统刺绣的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海门雕绣”。此后,台州刺绣便以独有的“雕平绣”而称誉海外。

融入了雕绣技艺的台州刺绣,在国际上有“东方瑰宝”的美誉。

刺绣博物馆有9000余件藏品,跨越明、清、民国,涵盖四大名绣及全国各地其他绣种,涉及衣饰、肚兜、荷包、枕顶、云肩、靠垫、鞋帽、屏风、绣画,以及婚庆服饰等类目,其中不少为孤品。

古代妇女很少有抛头露面的机会,深闺之中,缺少娱乐,仅以手工为消遣,因而刺绣流传甚广,技术也越发的精湛。但现在女子不再受限,再加上纺织业发展等诸多原因,刺绣这项传承工艺也渐渐式微。

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很适合女生去体验,去学习。穿越时空,感受一次古时女子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手巧。

二、珈源钟表科普博物馆

钟表出现之前,中国人记录时间主要靠看斗转星移、日升月落。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计时器,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当然也有工具,如日晷、滴漏等。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就有日晷计时,剧中还有一个与计时相关的内容,是司天台报时博士庞灵值守多级滴漏。这些都是古代授时的工具,神秘而有趣。

直到欧洲发明了钟表,西洋奇技淫巧替代了中国的日晷和铜壶滴漏,迅速获得了大清皇朝的倾慕,钟表开始在达官贵人中流行。

早期的钟表做工精细、风格奢华,非常有艺术价值。这类东西只在贵族中风靡,是当之无愧的奢侈品,因此也衍生了一批西洋古董钟表收藏爱好者。

临海商人王仁波就是一位钟表收藏家。2007年,在河北经商的王仁波偶然得到了一块旧怀表,之后便迷上了古董钟表收藏。他历时10余年,通过拍卖、海淘、交换等渠道,从海外买回不少古董钟表,凡千余件,跨越三个世纪,涵盖座钟、挂钟、台表、怀表、手表五大系列。

2018年,王仁波萌发了开一家钟表博物馆的念头。他觉得,藏品的价值在于向世人传递智慧,不把自己那么多的藏品展示出来,就太可惜了。经过筹备,珈源钟表科普博物馆于2019年5月12日正式开放迎客。

这家小小的私人博物馆就在紫阳古街一侧,朴素的玻璃门平平无奇,很容易被忽略。馆内展出的308件古董钟表,均为王仁波私人收藏。展品多为18至20世纪的老物件,来自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也有少部分是中国本土生产的,都是王仁波收藏中的珍品。

在这里,你可以仔细观赏1810年法国钟表匠LE ROY制作的18K金珐琅怀表;品读1850年英国制造的龙行盛世纯铜座钟;触摸1880年法国制造的铜胎珐琅四明钟;探视1881年法国制造的铜胎珐琅三件套壁炉钟;倾听1885年法国制造的铜胎掐丝珐琅钟的滴答声……这些钟表基本都还能走动,无形的岁月在有形的钟表指针里循环着,构筑起了一条时间艺术的长廊。

钟摆晃动的声音在安静的博物馆中清晰可辨,那是电子计时器永远替代不了的艺术与巧思。

三、禾木天香筷子博物馆

筷子是中国最有特色的工具,中国人学习用筷子,得从娃娃抓起。《周礼》云:“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家长们哪怕再溺爱小孩,也不能容忍自家孩子只会举着调羹往嘴里扒饭。

等到用筷技术熟练后,就可以玩点儿花样了。普通人能轻松夹起一颗米饭粒,从煮沸的火锅里准确地夹起滚圆滑溜的鱼丸。而用筷大师们能凭着一双筷子剥葡萄,剥鸡蛋,夹起花生米来比手抓还快……两根细长的条棍在指尖翻转腾挪,但凡是能上得餐桌的食物,没有它处理不来的。

形而下谓之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筷子已上升到“道”的层面。在用餐过程中,用筷子也是一种礼仪。握筷、用筷、置筷皆有讲究,筷起筷落之间,最能透露一个人的修养。小小一双筷子,折射出一部漫长的东方文明史。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李东升,是一位筷子设计师,算是一个小众艺术家。但他参与的项目却很高级,比如他曾带领团队参与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乌镇互联网大会、杭州G20峰会、青岛金砖峰会的筷子专项设计,也为中国海军70周年设计了纪念礼品筷,还为故宫、海底捞等企事业单位设计了专属筷子。李东生的事业,可说是“一双筷子解决了一群人吃饭问题”。

2020年,做了16年筷子设计师的李东升,在临海紫阳街南端的历史文化展示区内,开设了一家“禾木天香筷子博物馆”,将业余时搜集的各个年代的筷子和周边藏品,以及自己设计的筷子尽数在此展出。

禾木天香,同音于“和睦添香”,四个字中的“木”“人”“大”的字根,暗含“道法自然、一气呵成、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寓意。

博物馆外形似筷笼模样,很能点题。馆中共有800余件藏品,囊括了春秋战国到清代的各式筷子,又以唐、宋、明、清时期的为主。筷子材质有金、银、青铜、象牙、美玉、玳瑁、骆驼骨等,多为古时贵族使用的珍品。

走进博物馆,就置身于一个琳琅满目的筷子世界。一双双形制各异的筷子承载了千百年的烟火味,给东方文明渲染上一层平凡人世的温情色彩。墙面上200多个造型各异的筷笼整齐排布,在光影交错下分外别致。

设计师自己的作品也在这里展示。李东生的作品,既有传统元素,也含现代风格,古老与时尚在小小的筷子上极尽融合,别出心裁。筷子是中国人餐桌上最普通的进食工具,但其中承载的文化,确是博大精深。

四、国华珠算博物馆

“一四棱珠方寸间,潮流顺应指拨弹。”说的是中国的算盘。

中国的算数史,绝对少不了“珠算”的身影。它以简便的计算方式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976年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陶丸,经专家鉴定,被认为是最早的原始算珠。如此说来,算盘竟是有30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算珠只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较多采用“筹算”。直到便于记忆、运算方便的珠算口诀出现,算盘才在我国普遍应用。现存珠算口诀,最早见于明代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在临海市深甫西路117号上,有一家国华珠算博物馆,是我国上千座博物馆中唯一以珠算收藏、展示、研究和设计为一体的专业博物馆。

馆内珍藏有各式算盘1300多种,珠算史料3000余件,国内外珠算活动照片、资料等1500余件。其中不少是珍品:有明代的算盘,是管藏历史最长的物件;有最大的算盘,高1.68米,长6.25米,重1008公斤;有最长的算盘,共有225档;有最重的算盘,重589公斤;有最小的算盘,仅半个指甲大。

这些藏品有金、银、铜、铁、铝、翡翠、象牙、珍珠、陶瓷、红木、檀木、景泰蓝、汉白玉等不同材质。以构造论,则有双梁、三梁、三联、四联、竖式、牛筋档、藤档、金属档、竹木档等;以形状论,有多层形、宝塔形、圆筒形、壁挂形、文房四宝形等;以算珠数目论,有上一下九、上二下六、上三下五、上六下二等,不胜枚举。要了解珠算的历史,一定绕不过这座博物馆。

游客还可以在这里了解国内外的其他的计算工具。如我国远古结绳记数的复制品,春秋的算筹,西周的陶丸,以及北宋时出土的巨鹿算珠;还能看到埃及砂算盘,欧洲线算盘,罗马沟算盘和17世纪发明的计算尺等等。

没有计算器的年代,老账房坐在柜台后哔哔剥剥地打算盘,生意做多久,算盘也就打多久。一把算盘一本账,算尽了“柴米油盐小黎庶,江山社稷大朝堂”。如今,满街商铺全都用上了先进的收银台,算盘似乎再无用武之地,但那方方正正的算盘,所代表的严谨的经商之道,却将长久流传。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