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既白 著
《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若“修身”这个根本被扰乱了,想家庭,家族,国家,天下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也同样是不可能的。故《道德经》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阳明心学所言的“心即理”,《大学》所言的“正心以修身”,都是《论语》所言的“君子”所务之“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则“无为而无不为”,“道生”则“知行合一,致良知”,“道生”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以《大学》在第二段就接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比如《大学》所谓的“修身”,就是要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对应到《道德经》体系,就相当于“六亲生克”的“生生不息”;齐家:就是管理好卿、大夫的采邑,对应到《道德经》体系,就相当于“六亲生克”的“克亦有道”;所谓 “修身齐家”,就是在修个人的思想品德,在家的范畴内修如何六亲生克,家和万事兴。“治国平天下”,也是在修个人的思想品德,在国的范畴内修如何能与社会上其他人进行团队协作,即“五行生克,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问题。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对应到《道德经》体系,就相当于“五行生克”的“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天下太平,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对应到《道德经》体系,就相当于“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的“不二观”的终极智慧。
若还没有达到前面“其小无内、心内无物、混沌无极”的“心即理”境界,是不可能再反过来对立统一到后面“其大无外、心外无物、混沌无极”的“知行合一”层次的。无论“其小无内、心内无物”,还是“其大无外、心外无物”,都是“混沌无极”的对立统一体,是整个事物的一体两面。
惟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和“其小无内、心内无物”的“心即理”和“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状态,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其大无外、心外无物”的“知行合一”的首要且必要条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其大无外、心外无物”的“知行合一”,则反过来又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和“心即理”过程中“其小无内、心内无物”和“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必然结果。
若无法真正做到前面“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和“其小无内、心内无物”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心即理”,自然就无法做到后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其大无外、心外无物”的“知行合一”,若“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和“心即理”的时候“其小有内、心内有物”,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知行合一”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其大有外、心外有物”,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知行合一”到什么程度就“功德圆满”了呢?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掺杂自己的私心和主观意识在内,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公约数,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初心和使命,以至于把“混沌无极,无我无私”的区域扩展到“至大无外,心外无物”,如此就能达到阳明先生所言的“致良知”和《大学》所言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境界了,这也正是下图所要表达的整体内涵所在。
《道德经》体系,与《大学》本末体系演变图例
因此,在《大学》经一章的最后,作者才有感而发:“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因为从《大学》提出“三纲八目”的整体架构而言,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故《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才能“止于至善”呢?“为人君止于作,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有了明确的纲领和目标,还要有具体的实施操作步骤,故《大学》又接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学者称为《大学》的“八条目”,其实这就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修身”是“八条”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上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都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所谓“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总而言之,《大学》三纲八目的体系架构,和《道德经》的体系架构一样,都具有成熟的理论创造,它不仅话应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状况,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历史中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知识精英的特定道德人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并造就了独特的中国人生精神,成为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遗产。
今天,我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借鉴《大学》三纲八目的德目设计,以及《道德经》“道天地人”的体系架构,剔除其对唯心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依附,弘扬以“天人合一”为世界观基础的“穷则独善其身”和“达则兼济天下”相结合的人生价值取向或人生精神,对于构建现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对于提升社会的道德文明水平,都无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如何以老解百家:《道德经》体系,与“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
作者 | 东方既白
简介:十年学易,一朝悟道,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易经》和《道德经》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点赞],这是真理啊,真的不能再真,世人真搞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