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被关押在深圳第二看守所的陈某,给龙岗公安分局看守所管教民警叶剑雄写了封信。
这不是第一封,却是最后一封。
去年7月,他的终审判决裁定下来了——死刑,竖年年初执行。
写完这封信,陈某就要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他是恐惧的、绝望地,悔不当初,可犯了错总要受到惩罚。
再悔恨也无济于事,只能接受审判、面对死亡。
当终审判决下来后,陈某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那十岁的孩子和六十多岁的老父亲。这次写信,就是“托孤”。
可他实在没有信得过的人、更没有人愿意帮他一个死刑犯,只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孩子、老父亲托付给曾负责看守他的管教民警叶剑雄。
叶剑雄与陈某素不相识,不过是在看守所因职责所在,有过一段时间接触,他会接受一个死刑犯的“托孤”吗?
一、看守所初相识,建立信任陈某和叶剑雄第一次见面,是在龙岗公安分局看守所。
初次见面,他并不觉得叶剑雄有什么不一样。或者说,他正因犯了绑架杀人案,彷徨不知所措。
他不清楚法院会怎么判,却也知道“杀人偿命”,恐怕会被判死刑。因此被关进看守所以来,他因恐惧、绝望,一直沉默寡言,不愿和管教交流。
巧合的是,陈某又是叶剑雄转业后的第一个谈话对象。
此前叶剑雄一直在空军某部服役,这次转业到看守所当管教民警,起初他也有些不适应,特别是刚转业就碰上陈某。
可陈某越是沉默寡言,叶剑雄就越好奇。
从陈某进来的第一天起,他每天一早都会和陈某谈话。
当然,起初都是叶剑雄说、陈某听。
说些什么呢?什么都说,当兵的那些事、家里的那些事,就是唠家常。这种相处方式持续一段时间后,陈某开始说些自己的事。
管教毕竟只负责看管,知道犯人所犯罪行,并不知道具体案情。从陈某口中,叶剑雄了解到他绑架杀人整件事。
陈某家里穷、很早就出来打工,家里面有个老人,身体一直不太好,加上瞎了一只眼,就靠他打工挣的钱养家。
出来工作了几年,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本以为结婚后日子好过一些,可妻子生了孩子后,家境反倒更难了。实在受不了穷日子的妻子,最终选择不告而别。
自此,家里面就只剩下他和老父亲、孩子相依为命。
沉重的压力尽数落在他一个人身上,内心烦闷无处诉说,只能闷头工作,强撑着将这个家维持下去。
他每个月都会按时给家里寄钱,家里面的老人带着孩子生活。
这基本是普通家庭的普遍现象,成年人在外挣钱、老人孩子在老家生活,每年过年才能团聚在一起。
虽然艰难,倒也满足。
听到这里,叶剑雄不免问陈某:“那你怎么会干那样的事?”
一声长叹,陈某说了句:“生活实在太难了!”
的确很难,为了维持这个小家,他每天辛苦工作,挣到的钱多数都寄了回去,自己只留些生活费。
突然有一天,他的工作没了,老板说辞就辞了他。
他能怎么办?只能出去找工作。接连一个月都没找到工作,家里面又急着等钱用,不免心生恶念。
最终,陈某犯下杀人绑架的恶行。
叶剑雄没办法理解,即便生活再艰难,也不至于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他对陈某这种行为很是痛恨。
痛恨之余,又有同情。
陈某有罪,法律会给予公正的审判。
叶剑雄作为管教,更重要的是让陈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从那之后,在陈某判决没下来之前,两个人每天都会聊聊。渐渐地,陈某也愿意说一些感情上的事。
二、既痛恨他的罪行,又同情他的境遇从陈某口中,叶剑雄了解到他家还有一个十岁的孩子和一个六十多岁、瞎了一只眼的老父亲。如今自己杀人入狱,老人小孩根本没人照顾。
说着说着,陈某不由潸然泪下、留下悔恨的泪水。
人总是这样,往往后知后觉、等犯了错才知错。
他再悔恨,也无法掩盖自己所犯罪行、必将受到法律严惩。因此在和叶剑雄的交谈中,陈某只能不断倾述内心的情感。
叶剑雄很是痛恨陈某所犯罪行,毕竟陈某剥夺了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同时,他也很理解陈某感情上的苦闷。
因为,他这些年也不容易。
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不容易,也包括感情上的不容易。
当兵十六载,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基本靠妻子。转业前一年,妻子怀了孕,本来打算继续留队的他,最终选择了转业。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生活常常会给予各种考验。
陈某家境尚且不如叶剑雄家,他能把孩子养这么大也是不容易,只是最终走了歪路、苦了孩子。
因此每每交流,叶剑雄给予了陈某足够的理解和善意。陈某也不是十恶不赦的人,很感激管教给予他的这份尊重。
长久相处下来,也就把叶剑雄当成了最信任的人。不管是生活上的问题,还是情感上的苦闷,他都会和叶剑雄说上一说,称得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后来,陈某被转到深圳第二看守所。
当被转到深圳第二看守所,也预示了陈某的结局。
或许他还抱有一丝幻想,但作为一处专门看管重刑犯(判处无期·、死刑的犯罪嫌疑人),那丝幻想早在他犯下绑架杀人的罪行时就已经荡然无存。
叶剑雄望着渐行渐远的囚车,不免有些感慨,脑海中始终回荡着陈某临走前说的话:“管教,我到了那里可以给你写信吗?”
他不忍心拒绝,也不想辜负这份信任。
显然,陈某将他当成了朋友,而且极有可能是陈某唯一的朋友。
不久,叶剑雄收到了陈某写的第一封信。信中并没有多少内容,无非是到二所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内容虽然简单,承载的情感却重若千钧,叶剑雄看得很认真,并没有因为陈某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而轻视。
同时,他阅读后也会回信。
信中会说一些过去当兵的事,让陈某在监狱里要服从管教。如果可能,他是希望陈某有“好好做人”。
过去做错了事,现在有机会就改造改造。
只可惜,陈某没了机会。
2004年7月,他的终审判决裁定下来了——死刑,竖年年初执行。
从那一天开始,他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后悔吗?肯定是后悔的。世界上没有几个人不想活着,毕竟有句老话:“好死不如赖活着。”
判决结果下来后,陈某沉默了好几天,他有预料会是这个结果,可又有几个人能坦然面对死亡?
可他犯了罪,就该受到法律审判。
许是这些天受叶剑雄开导,陈某清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沉默几天后就恢复了正常,或者说接受了这个结果。
即便不接受,结果也无法更改。
直到此刻,他才真切感受到蔓延至全身的悔意。
他这一死,老家的孩子、老父亲怎么办?孩子才十岁,老父亲又身负残疾,就他这种特殊情况,又有几个人愿意帮忙照顾?没有人会愿意帮助,只怕祖孙俩日后日子就苦了。
每每想到这些,陈某就忍不住流泪。
他想在生命最后时刻,为家人在做点事,权当是赎罪。
能做点什么?他想到了叶剑雄。
10月,他向看守所提出想见叶剑雄一面。
三、十年坚守,人民警察看守所里,陈某脸色略显颓废。
毕竟接到了终审判决书,还是会恐惧、内心备受煎熬。
叶剑雄来见陈某之前,也知道他终审结果下来了。经过这段时间相处,他觉得陈某也不是十恶不赦的那类人。
只可惜,法不容情。
见面后,陈某微微欠身,说到:“谢谢管教。”
一句谢谢,重若千钧,起码在叶剑雄这里分量很重。如果只是寻常人的一句谢谢,或许是客套。
可从一个死刑犯口中说出,那一定是发自肺腑。
这次见面,陈某再度说到自己的家庭,过去他只是跟叶剑雄说过家里的基本情况,从未聊过孩子母亲、他的父母。
在陈某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只留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后来结婚生子没多久,孩子母亲就抛弃一家,剩下他和父亲、孩子相依为命。
如今他被判了死刑,就只剩下孩子和老父亲相依为命。
父亲这辈子很苦,把他抚养长大,还没有享过清福,现在又要照顾他的孩子,真不知道祖孙俩日后该怎么活。
当了十六年人民子弟兵的叶剑雄,不免生出恻隐之心。他知道陈某不值得同情,但这对祖孙俩实在可怜,不由开口:“你放心,孩子的事交给我。”
听到这话,陈某红了眼眶。
经过这几个月相处、通信往来,他是知道叶剑雄的为人,也确实有想法想让叶剑雄帮忙照顾一下祖孙俩。
可又以什么身份让叶剑雄帮忙?
他实在不知从何说起,也不好意思开口。没想到叶剑雄会主动提出照顾孩子,内心感激更是无以言表。
“叶管教,这~我~。”他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叶剑雄摇了摇头,既是惋惜,更是示意陈某不用多说。
2005年1月,他收到了陈某最后一封信。
信中字里行间尽是感谢和忏悔,结尾附上了祖孙俩的名字、住址。他知道,自己是陈某最后的“稻草”,陈某在“托孤”。
如果连他都不帮这对可怜的祖孙,只怕没人会愿意伸出援手。
叶剑雄的想法并没有错,因为就连一贯支持他的家人,这一次当听说他要资助一个杀人犯的儿子,都特别不理解。
家里人并不是反对他资助需要帮助的人,只是反对资助杀人犯的儿子!偏见,一定会成为陈某儿子最难以逾越的难关。
因此叶剑雄想要帮一帮这对可怜的祖孙,这已经远超管教应该尽的责任,甚至超过了寻常情谊。
可事实上,陈某和叶剑英又只是罪犯和管教的关系。
正是如此,才赋予了这件事特别的含义。
陈某被执行死刑一个月后,叶剑雄寄出了第一个1000元。从那之后的十年时间里,他前前后后共寄出45500元。
孩子还小、懵懵懂懂,并不知道这笔钱意味着什么。
可他的爷爷、陈某的父亲每每收到汇款单,都只能将感激藏在心里。老人知道,他们遇到了一个大好人!
有了这笔资助,祖孙俩才能正常生活。
他不敢想若是没有叶剑雄资助,靠他一个老头子,怎么才能将孙儿拉扯大。所以老人家常对孙子说:
“给我们寄钱的叔叔是个大好人,你要记在心里!”
小孩子很懂事,一直记着爷爷说的话。
稍大一些,孩子开始给叶剑雄写信,信里多是感谢的话,大抵是孩子爷爷教他写的,孩子在信里说:
“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和爷爷的期望。”
看到来信,叶剑雄很是感动。
他答应帮陈某,一方面是觉得祖孙俩可怜,另一方面是不希望将来管教所多一个陈某的儿子,想着让孩子多感受一些真情,也就能走到正道上。
小孩很努力,成绩也不错。可就是太懂事,才会在高中毕业,就选择了汽修,想着早一点出来挣钱。照顾爷爷,因为他在信里说:
“一定会听爷爷的话,照顾好爷爷。”
在孩子心里,爷爷和叶剑雄都很重要。
看着爷爷一天天变老,他也想帮这个家做些事。叶剑雄得知这件事后,也很理解孩子那份孝心。
从那之后,他虽然很少再资助这一家,但彼此联系并未断,依旧时常给孩子写信,让孩子好好生活、好好做人。
这就是叶剑雄,一个平凡又伟大的人民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