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时间,万丈高楼平地起,昔日破旧不堪的小渔村芸聚500多家上市公司、十余家500强企业。
占地全国仅0.02%的土地,创造出全国2.6%的GDP。
荒芜的滩涂、脏乱的下水道、不知其名的渔村,一切皆是深圳过往;耸立的大厦、云集的企业公司、闻名世界的都市圈,尽数都是深圳现在。
深圳,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究竟是怎样的土壤,孕育出这样的奇迹?又是什么力量,让深圳从四个经济特区中走出来?原因很多,凝结为三个词:敢闯、敢改、宽容。
一、敢闯敢干的前海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特区。
建立特区是时代使然,亦是形势所迫。早在建立特区之前,广东频发偷渡事件,形成较大“逃港潮”。
知识青年、学生、普通市民,上下具有所涉及。
究其根本还是内地太穷,穷的人只能通过偷渡这种极端方式谋出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逃港潮,必须让国人富起来。
意识到逃港潮根本原因的邓小平,指出逃港潮不是人民的问题,是政策的问题,政府的问题,军队管不了,只有老百姓愿意留下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针对于此,邓小平让广东省委写个报告给中央,分析分析问题。
1978年5月,考察组提出在宝安、珠海建立出口基地,中央很快回复,原则上同意考察组的规划设想。
在这一基础上,原定建设出口基地的宝安、珠海改为深圳市、珠海市,邓小平作出批示:
“广东可以放手干!”
1979年7月8日,改革开放“第一炮”在深圳蛇口打响。
新事物的出现,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政府更是摸着石头过河。于老百姓来说,丢掉大锅饭,搞“市场经济”那一套风险很大。过去也有人搞过市场经济,不仅没能闯出一条路,反倒身陷囹圄。
怯懦、踌躇不前,各种情绪都挡不住人民想要富裕生活的想法。深圳蛇口打响改革开放“第一炮”后,蛇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闯敢拼硬生生建起一座座高楼。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于深圳来说,不怕失败,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过去蛇口尽是海滩、荒山,路面坑坑洼洼不说,就连厕所和饮用水都没有。
短短五年,蛇口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修建了大型港口、直升飞机场,供水、供电、供气等初具规模,俨然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
深圳这座城市融入了第一种特质——敢闯,政府带头走在第一线,来自五湖四海的“淘金客”紧随其后。
“空谈误国,实业兴邦。”
短短几年时间,特区办的有声有色,邓小平表示特区要坚决办下去。有中央表态,特区干劲十足。
不怕走错,怕的是连第一步都走不出去。融入“敢闯”特质的深圳,孕育了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养了大批敢闯敢拼的创新型人才。
大量“淘金客”到深圳追梦,在深圳“拓荒开疆”。对这些来深圳的“拓荒牛”,深圳予以实际帮助、人文关怀。这群追梦人在深圳闯荡,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创造了深圳的未来,成为这座城市的“功臣”。
敢闯的确是深圳的制胜法宝,也是能从四个经济特区走出来的关键所在。四十余年风风雨雨,深圳累计创下千余个中国第一,凭着过去累积的改革经验,依旧担当着“开路先锋”的重要角色。
1982年8月,深圳建成电子大厦。
虽说深圳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可早在深圳经济特区筹备时期,政府就确定电子业为主导产业。
1984年1月,邓小平首次视察深圳。针对华强北这一中国电子业的新兴之地,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中央支持、鼓励下,华强北电子市场诞生。
自华强北电子市场成立以来,每天人山人海,上演着一场场交易大戏,蕴藏着无限商机,华强北的发展带动着深圳科技的发展。
建新城、兴科技、干实业,深圳凭着敢闯敢拼一路高歌猛进,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知,要想让深圳取得更高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搞创新。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特区。三个特区中,深圳所获评价甚高。三年后,他更是以深圳取得成就表示建立经济特区不仅是正确的,还是成功的。
二、空谈误国,实业兴邦从上到下的肯定,并未让深圳迷失。
十余年时间,深圳经济从飞速发展到略显疲态、停滞不前。作为改革开放试点城市、开路先锋,深圳接下来的选择至关重要。
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有太多城市前期高歌猛进,中后期便陷入倒退,汕头、厦门情况多是如此,尤其是汕头改革开放前期发展不错,中后期经济增长缓慢。不止是汕头、厦门,一些内陆城市改革过程中也有类似问题。
城市发展缓慢离不开政府的不作为、乱作为,也与城市丧失核心竞争力有关。提到深圳高质量发展,总有一组数据被提起——2021年深圳拥有2.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稳居四大一线城市第一名。
20世纪末,深圳也面临着发展迟缓的问题。
多年来充当改革开放开路先锋的深圳并未丧失基本判断力,本着长期坚持的城市发展原则,深圳大力发展科技,将“深圳荔枝节”升格为高交会。
这一“改”,让深圳焕然一新。
高交会的出现,为无数高新技术产品提供了一个舞台。只要产品足够好,在这里就不缺慧眼识珠的“伯乐”。
伯乐常有,“千里马”亦常有。高交会举办以来,从不缺乏吸引人的项目,马化腾的QQ、腾讯、风靡全球的u盘、大疆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电动汽车,高交会每一年都有新产品面世。
从20世纪末到2024年,二十余年时间,高交会已然成为全国科技的一面旗帜。这一面旗帜不单单是为了发掘“千里马”,更为了践行科教兴国的重任。
高交会只是一个平台,让这群人才带着产品落地深圳才是目的。正是深圳对于人才的渴望、对科技的执着、对创新的坚持,才让更多企业家、个人落地深圳。
深圳像极了一个科学实验室,却又不完全是实验室,它既倡导搞科研活动,又将科研与经济联系在一起,科技与创新二者结合,在人才整合资源之后,进行经济活动。
这样的城市自然吸引足够的企业扎根,企业充当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成为科技创新的组织者、领导者。
“空谈误国,实业兴邦。”
有这样一组数据,深圳2.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中,超9成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企业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企业也设有专门的研发资金。似乎深圳有一种魔力,来深圳每个企业都不愿居于人下。
一“改”改头换面,一“变”焕然一新。
深圳不仅敢闯,也敢于改变自我、挑战自我,关键深圳始终充满活力。本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原则的深圳,除利用高交会等方式引起各大项目之外,对人才亦很重视。
且不说马化腾、邓国顺、黄源浩这类商业大鳄,单说高端人才,深圳就无愧“人才高地”之名。
以中国电子集团在深圳开启招聘为例,报名人数高达12万余人,“未来科学家计划”招聘应聘率接近30倍。
超高的报名人数彰显深圳人才储备丰富,这自然离不开深圳引进人才相关的政策、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各类人才总量超六百万人。
这是个什么概念?2022年成都常住人口两千一百万人,北京常住人口近两千两百万人,深圳常住人口近一千八百万人。而深圳人才储备量是深圳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成都、北京常住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有一技之长,或从事高新科技、医学、人文等,一座这样的城市的发展环境如何不吸引人?芸聚500多家上市公司、十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形形色色的中小企业,处处都是机会。
三、资本赋能,宽容失败深圳这片土地,鼓励创新同时宽容失败。并非每个人、每个企业生来就在罗马,通往罗马的路布满荆棘,失败才是常态。
在这个芸聚500多家上市公司、十余家500强企业、数百万小企业的神奇土地,从不缺失败的例子。
大企业失败过、小企业挣扎过,深圳一视同仁。
“企业做投资,很看重营商环境。”
有许多城市发展时,总会顾头不顾腚,将城市龙头企业捧得极高,忽略了那些挣扎在底层的中小企业。
大企业贷款、办业务只需要一两天,中小企业找各种门路都办不成事,发展到最后,龙头企业一家独大,形成行业垄断。
深圳不一样,作为改革开放开路先锋,深圳对所有商户一视同仁,打造出让人放心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管是闻名世界的500强企业,亦或是刚落地深圳的小公司,待遇都一样——公开高效,开放透明。
于多数想要创业的人而言,缺的不是创业思路,而是一个适合创业的环境。以应届毕业生创业为例,多数城市没有大学生创业补贴、没有相关政策优惠,深圳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却给予了本土创新企业大力支持。
缺人才,引进;缺资金,补助;缺产业空间,政策优惠。在这座城市,不怕失败,怕的是没有创新能力。
有创新,深圳双手欢迎。
四十多年发展,深圳虽然始终以电子业为主导产业,却从未轻视过其他产业,故而形成大企业领飞、中小企业伴飞的良性生态。
四十多年的金字招牌,让深圳不必要大肆许下各种优惠政策,也不会宣扬政府的决心,深圳用四十年时间创造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个奇迹给予了世界信心,赢得了世界人民的信任。
敢闯是深圳这座城市第一种特质,敢改是深圳这座城市的优点,包容心则让这座城市常青。三大特质让深圳正青春,同时不能忽视的还包括国家及资本助力。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方面一直处于摸索阶段,曾陷入过停滞,也有过快速增长,改革开放是一次创新,经济特区是一次试点。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很成功,经济特区很正确。
国家支持下,深圳才敢迈开步子向前走,这才有了深圳奇迹以及跃居亚洲城市经济总量第四的成绩。
不过这棵参天大树的长成,也离不开资本的助力。
过去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争论很多,一段时间甚至“谈‘资’色变”。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资本主义那一套,行得通吗?结果证明,正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深圳企业赋能,得以进入快车道。
四十多年来,资本催生下,深圳诞生了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上市公司充当“火车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随着深圳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入发展,一大批新生企业后来居上,与各大行业龙头齐头并进,形成良性竞争。
资本赋能、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企业在深圳得以壮大。相信深圳在改革创新、敢闯敢拼的特质下,靠着国家支持、资本赋能,将会继续延续深圳奇迹,为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新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