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鲁闵公遇上的历史死结!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3-15 13:40:32

公元前661年,年龄不足8岁的鲁闵公当上了鲁国国君。8岁的鲁闵公,自然还属于儿童。鲁闵公和他的父亲鲁庄公一样,都是儿童临国。鲁庄公继位时,大概只有十三岁多点。

鲁闵公,名启,是鲁庄公与叔姜所生的儿子。叔姜是哀姜的陪嫁之媵。如果叔姜与哀姜同时于公元前670年八月来到鲁国,到公元前662年的冬天,期间也最多有七年半的时间。即使叔姜在公元前670年下半年怀孕,则姬启必定生于公元前669年的下半年。如此,姬启即位时的实际年龄最多只有七岁。算上虚岁,八岁也属勉强。

在古代社会,即使贵为诸侯,其所拥有的生活与医疗水平也是很低的。尤其在春秋乱世之中,诸侯国家,让成年人做国君,不但是治国能力的问题,更是国家需要面临的安全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样,鲁隐公才会摄政鲁国,也才会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两种继位模式的存在。除了这两种的继位模式,古代最重要的继位模式还有嫡长子继位模式和遗嘱继位模式(比如宋穆公遗嘱宋殇公继位)。嫡长子继位模式的典型就是鲁庄公,其母亲是齐国公主,拥有强大的齐国背景。而遗嘱继位模式中宋穆公也是要得到大司马孔父嘉的支持。不论是鲁庄公的齐国背景还是宋殇公的大司马背景,本质上还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基本逻辑!

姬般虽然有叔父公子友的支持,公子友也有陈国的背景,但明显可以看出的是,姬般母亲所在的背景,即鲁国党氏的实力是非常有限的,而公子友的陈国背景(据《史记》说公子友母亲来自陈国,而不是文姜的儿子)显然也是不愿介入鲁国政局的。因此,作为公子般,一不是嫡长子,二没有强大的母系力量,三没有大国背景,因此仅仅依靠鲁庄公的遗嘱是很难立足的,尤其是无法与拥有鲁国军事力量的公子庆父相抗衡的。故其失败也是必然的。

为什么鲁国的国君宝座会落到鲁闵公这个儿童手里?这并不是公子庆父不想当。仔细想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仍然是作为国君所必需的国际背景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可以看到,前脚公子般被杀,后脚公子庆父就去了齐国,因为齐国才是鲁国国君更立最重要的国际背景。但显然,齐桓公是不同意公子庆父当政的。其中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公子庆父如果是文姜的儿子,那也是齐襄公的外甥,而不是齐桓公的外甥。齐桓公之所以会把女儿嫁给鲁庄公,其目的是希望哀姜能够为鲁庄公生下一个嫡长子,从而名正言顺的当上鲁国国君,并实现父死子继的传承模式。

但遗憾的是,哀姜没有生下嫡长子,于是鲁国国君的位置,就期然而不期然的落在了叔姜儿子的身上,也就是姬启的身上。可问题在于,虽然鲁闵公的上位得到了齐国的背书,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年龄不足八岁的儿童。作为一个儿童,就其年龄而言,是无法承担起鲁国国君重任的,也是无法有效面对鲁国国内的纷争的。问题尤其严重的是,在宫廷之中,叔姜的儿子一旦成为国君,叔姜的地位必然上升,相应哀姜的地位就会面临挑战。这样的局面,作为哀姜,作为齐桓公的女儿,是无法面对的。尤其在鲁国的历史上,鲁桓公的母亲仲子,就因为鲁隐公的上位,而不得不成为牺牲品,成为鲁惠公的陪葬者之一。

同样的历史境遇一旦出现,历史中的每一位角色都会寻找自己在历史中曾经属于自己的角色,并从历史的角色中寻求经验与教训。而哀姜对应的角色,自然会与鲁桓公的母亲仲子联系起来。为了避免仲子的结局,哀姜必然会反击!而反击的出路,就在于重新让自己成为今后国君的夫人,而不是国君曾经的夫人!

但叔姜,作为新任国君的母亲,为了避免自己成为历史上的另一个角色,即鲁隐公的母亲声子,一位在儿子成为国君后也不得不选择死亡的陪嫁之媵!为此,叔姜最聪明的选择,一定不是选择那位已经与哀姜沆瀣一气的公子庆父作为盟友,而应该是公子友!因为只有迎回公子友,才能在国内制衡公子庆父。尤其可以通过鲁闵公市恩于公子友加以笼络,并使公子友成为她母子二人依靠的对象。

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为什么鲁闵公会埋葬了鲁庄公之后,在这年的秋八月与齐桓公会晤,而这次会晤的重点就是让公子友回国。即“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季子来归。”可以想象的是,面对齐桓公的安排,公子庆父与哀姜是无能为力的,也是不得不服从的。但是齐桓公这样的安排,对于公子庆父和哀姜,无疑是死亡的威胁!因为公子友能放下公子牙之死的心病吗?能放下姬般被刺杀于党氏的失败吗?能放下逃亡陈国的仇恨吗?

显然,公子庆父是不能放心的!哀姜也是不会甘心的!于是,鲁国的灾难不会就此结束,而鲁闵公的命运依然是凶多吉少!

庆父不死,鲁难未休,那绝不是空话!

0 阅读:0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