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汽」重回赛道,上汽还追得回来吗?

人汽解读吧 2024-09-09 01:12:18

作者:高浩

8月中,俞经民履职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这次“没有试用期”的回归不出意外引起热烈反响,不久后的成都车展,俞经民与他戏称的“西天取经团队”甚至还因为一些言论闹上了热搜。

▲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俞经民

不管这份流量是红是黑,总之这几年的产品变了,市场变了,品牌的玩法业变了,俞经民再执掌的上汽乘用车,如何应对新版本的车市?上汽乘用车又如何平衡海内外业务的天秤?

行业巨变 回归正轨紧迫

最明显的新车价格上,家用市场、豪华市场甚至超豪华市场,都陷入了拼底价的漩涡,与其他各行业的本质类似,用户在不够乐观的消费预期中选择观望再观望,即使有刚需的用户也更偏向于最低价。

而在隐性层面,用车成本、售后服务、二手车残值这些本该考虑到的全方位价值逐渐被忽略。更重要的是,作为支柱产业,汽车消费并非简单的买卖关系,它将直接、间接作用到每个经济参与者。所以“价格越低,用户越受益”的想法错得彻底,在更多人回归理性前,价格战难以停歇。

随之而来的将是品牌价值的受损,只看价格不看品牌的消费观,让企业在品牌层面的投入愈发收紧。品牌打造靠的是日积月累,且无法将数据量化,偏偏近两年,汽车行业出现了一批只靠人设就能快速攫取流量的坏例子,利诱之下各大品牌短视、跟风,用户的注意力也从产品上转移到一些毫无价值的快流量上。

所以目前市场上充斥着次生灾害,如大批同质化到雷同的产品,混动车型容量越来越大的电池,难以保障的安全性与耐用性,持续上涨的新能源保险费用,大批倒闭的经销商,对于每一个企业和参与者来说,目前偏离甚至失控的行业,都需要被拉回正轨。

上汽乘用车做了什么

规避这些乱象,发挥上汽集团长板,回到主流,将是上汽乘用车接下来的方向所在。今年1-8月,上汽乘用车全球销量53.4万辆,同比增长7.9%,但国内销量并没有呈现出海外市场的高增长,对此俞经民有着远、中、近的阶段性计划。

首先便是立足产品(技术、品质),背靠着上汽集团,上汽乘用车有着全面、深厚的全面技术储备,实现燃油、纯电、混动、FCEV全覆盖,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开发新车的周期已经从60个月缩短到了18个月。

其次是组织内部结构的优化,车展期间,官方发布称,荣威将与飞凡进一步加速、加深融合,进一步聚焦核心资源,提升全局效率。接下来的重点工作就是围绕营销服务机构的融合,承担对用户和经销商的责任,并将产品阵容进一步丰富,企业、用户与经销商,彼此间的距离拉近与价值抬升,将成为正向、多方的行为。

有了上述近、中期的基础打底,上汽乘用车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类似大众的存在,及旗下的品牌丰富且特征鲜明,荣威与MG分别清晰地耕耘对应市场,企业也便于进行更深入、针对性的运营。

中国机遇与世界机遇

当前的行业格局下,持续打造差异化的品牌特征,无疑需要国内与海外的协同,更具体一些便是促成国内汽车文化、国外汽车文化的双向奔赴,这也恰好是MG与荣威品牌分别山具备的优势。

在海外,拥有百年历史的MG,有着完全国际化的技艺、品牌、团队、合作方,具备在欧洲市场定义“何为特色电动车”的话语权,但正视海内外文化差异的同时,MG又不能完全照搬国内玩法,在产品上也要在中国内外间找到平衡。

而在国内,更多用户仍停留在为他人、为世俗经验妥协而购车的传统价值观,偏偏不能释放自己的冲动与情绪,MG年轻、性感的品牌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如Clarkson那句著名的言论:“如果一辆车不能让你在每次上车时感到兴奋,那还不如去坐公交车”。激活出国内用户的兴奋点的同时,MG也应有意识贴近国内主流市场需求,天马行空并不难,中和两极的平衡工作才是难点所在。

荣威品牌当前的重点部署在于修复,修复回曾经的亲民国民车形象,擦亮并打响技术牌,并辅以相应的营销手段,提炼简单的品牌核心。现阶段,荣威DMH超级混动系统在续航、安全的优势正在逐步被用户接受,在长远战略上保持定力,是成功打造新荣威品牌的关键。

和MG一样,荣威也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品牌,只是相比MG,荣威的海外影响力远未达标,在伦敦街头,荣威车型都贴上了MG的LOGO,显然,前者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MG很成功,也可以复制,但荣威不是简单的复制,智能化、网联化是荣威上一次崛起的根本原因,也可以成为在海外第二次崛起的新动因。另外,在打造文化上,荣威同样可以借鉴MG的国际化视野。今年,荣威的目标销量20万辆,这个阶段性目标的成功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荣威自上而下的改革已经开启。

将荣威捋顺了,让MG继续小步快跑,上汽乘用车追赶头部玩家的“西天取经路”,也就越走越通畅起来。

0 阅读:50

人汽解读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