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观察丨开门红更糟了:负增长,远比想象中严重

德馨思辨 2025-03-25 08:12:34

淡化“开门红”的舆论渲染了好几年,提及“开门红”,无不痛心疾首。

不过,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局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全年后续工作的推进、团队士气的维系以及年度目标的达成。尽管宣传声势有所减弱,但行业对“开门红”的数据和实际状况仍保持高度关注与重视。

但2025年的“开门红”,确实安静了。

为啥?是实现月月红了?还是另有其因?2025年的“开门红”究竟成效如何?全渠道“报行合一”的推进对行业“开门红”的影响怎样?业务发展呈现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

我们以中部某省份今年前俩月的具体数据为基础,对上述问题展开样本分析,尝试为行业现状绘制简要轮廓。

2024年全国寿险业总保费4.3万亿元,按34个省级行政区计算,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约1264亿元。

样本省份去年寿险业总保费为1207亿元,与全国平均值高度接近,可视为具有行业平均水平的典型样本。

1 新单同比下降3成:代理人队伍持续恶化,调整尚未结束

2025年前俩月,样本省份寿险业总保费收入333.3亿元,同比下降5.32%,连续3年负增长,今年的-5.32%更是创下近四年来的最大降幅。

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俩月的同比分别为6.97%、-4.37%、-3.26%。

由于连续三年负增长,今年前两个月总保费较2022年同期减少47亿元。

36家寿险主体中,仅13家实现总保费正增长,23家负增长,负增长主体占比近三年首次超过半数。

正增长超30%的主体有5家,其中最高增幅达75.5%。"老六家"中5家负增长,仅新华保险逆势增长30%。

从近三年同期数据看,今年正增长主体数量显著减少:前两年分别为18家和20家。总保费数据因续期保费的"雪球效应"支撑,问题尚未完全显现。

长险首年保费的形势更为严峻:

今年前俩月全省长险首年保费81.1亿元,同比-31.64%,负增长主体达20家,近三年同期占比均过半(前两年分别为22家、18家)。

再者,和2023年、2024年同期的-19.22%、-13.2%相比,下降通道有着明显的扩大。主要原因在于三家头部主体首年保费大幅下滑严重拖累整体数据。

最严重的还是代理人队伍状况持续恶化:

代理人数量连年缩减:

2023年2月≈12万人

2024年2月≈10万人

2025年2月<9.5万人。

大型团队主体锐减:

2023年同期,9家主体公司在该省份有5000人以上的代理人团队,2025年2月底,仅有6家。同时,万人以上团队主体从3家减至1家。

人力缺口未缓解:

包括头部主体在内,多数机构代理人脱落率仍高于增员率。

2 个险近3年保费增幅首次为正,但5年期以上保费收入大幅下降,主打产品竞争力弱化

从样本省份个险渠道的情况看,前两个月的数据也不乏结构性亮点,主要体现在:

①渠道总保费近三年首次正增长。

2023-2025年同期个险渠道总保费同比增幅分别为-3.8%、-0.15%、0.12%,2025年首度扭转连续下滑趋势。

主要原因是占比极高的长险业务触底反弹,增速重回0之上:

2023-2025年前两个月长险业务同比增幅分别为-3.61%、-0.15%、0.12%,在个险业务中的占比连续三年超99%(99.04%、99.05%、99.06%)。

②渠道占比持续攀升。

个险渠道保费在寿险主体总保费中的占比由2023年同期的50.1%提升至2025年的54.6%,巩固行业主渠道地位。

但数据亦揭示个险渠道的较为严峻的整体形势和多重隐忧:

第一,长险首年保费的同比增幅均为近三年同期最低值。

2023-2025年前两个月个险渠道首年保费分别为34亿元、42亿元、33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3.66%、23.84%、-20.04%。

第二,长险各期限业务都是负增长,5年期以上尤甚。

三类年期的业务均出现较大负增长,在样本省份过去5年同时期还是首次出现。

一般来说,寿险主体根据对市场的判断和对考核达标的考虑,会在“开门红”期间主攻某类年期的业务,但今年“开门红”的全线败溃显示,各家的主攻目标未能实现。

第三,主打产品的产能明显降低。

从样本省份个险渠道今年前两个月寿险主体主打产品的产能看:

尽管亿元保费量级产品数量稳定(近三年均为8个),但单产品峰值保费锐减。

2023-2025年同期最高单产品保费分别为13.8亿、14.1亿、5.6亿,2025年同比降幅达60%,显示核心产品竞争力弱化。

3 银保渠道核心指标悉数下滑,保费负增长,渠道贡献度下降,创费业务腰斩,产能萎缩

从样本省份前俩月银保渠道的情况看,各方面均较惨淡。

一是渠道总保费和长险首年保费均出现较大负增长。

和全渠道新单一样,长险首年保费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2023、2024年同期-32.42%、-14.62%,今年负增长幅度更大:-38.12%。

尽管续期保费同比增长13.09%,但由于长险首年负增长缺口实在太大,使得渠道总保费同比负增长11.17%。

二是渠道贡献度连续四年下降。

从2022-2025年这4年头俩月的情况看,银保渠道的贡献度分别为46.1%、45.32%、43.42%、40.74%,渠道保费占比四年下降了5个多百分点。

三是创费相对较高的业务相比三年前几乎腰斩。

从银保渠道保费的年期构成看,5年期以下业务变化不大,由2023年的11.77亿元微降至11.24亿元。

但:

5-9年期业务由2023年同期的24.56亿元降至14.28亿元;

10年期以上业务由2023年同期的1911万元降至599万元。

由此,渠道的创费能力大幅降低。

四是主打产品的产能大幅降低。

从近三年头俩月银保渠道产品的产能看,全面下滑:

银保渠道拥有亿元以上产品的主体,由2023年的16家,降至2024年的12家,再降至今年的11家。

保费产出超过亿元的产品,由2023年的23个,降至2024年的19个,再降至今年的13个。

单个产品的最高产能,由2023年的10.29亿元,降至2024年的9.45亿元,再降至今年的2.7亿元。

诸多恶化的数据,折射出银保渠道的日子很不好过。

费用空间受“报行合一”政策刚性约束捉襟见肘,叠加业务结构劣化与产能萎缩,经营压力已超越单纯政策调控范畴。即便没有“报行合一”的限制,高费用恐怕也有心无力。

4 经代渠道迅速退潮,佣金利润均减半,面临三大难题:队伍缩减、业务萎缩、利润下降

作为“影子个险”的经代又当如何?且看个险渠道尚未跟进“报行合一”,已然如此境地,经代渠道可想而知:只会更差。

样本省份2025年头俩月的经代业务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

一是专业经代渠道的寿险保费规模同样连续三年走低。

2023-2025年头两个月,样本省份经代渠道实现的寿险保费分别为8.8亿元、6.4亿元、5.8亿元。

二是寿险保费在专业经代机构保费收入中的占比急速坠落。

样本省份经代机构2023-2025年前俩月寿险保费在其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29.06%、18.37%、14.00%,和前年比已经腰斩。

三是专业经代机构今年头两个月的佣金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专业代理机构的寿险保费为4.0亿元,同比下降12.88%,佣金收入同比下降53.28%。

经纪机构的寿险保费为1.8亿元,同比下降4.19%,佣金收入同比下降19.22%。

佣金收入是专业经代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佣金收入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其利润的大幅缩减。

今年头俩月,样本省份92家专业代理机构的经营利润同比减少2001万元,由上年同期的3180万元减至1475万元。

队伍缩减+业务萎缩+利润下降=生存艰难。

我国现有2600余家保险专业经代机构,最初被批准设立时,监管层冀望其推动保险业产销分离、承接保险公司剥离的销售职能。

然而当前,超半数机构面临生存危机——队伍缩减、业务收缩、利润下滑形成恶性循环,行业整体距“担此重任”的目标愈发遥远。

现在看,不要说能否担此重任,绝大多数专业经代机构自身能否生存下去,问题都很大。

当然,问题大的又何止是中介,只不过较小的体量让其更加弱不禁风罢了。

0 阅读:77

德馨思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