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燕梳志 编丨灰灰 半梳

当下,财险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自我变革——
在经济转型、政策高压与市场红海的多重夹击下,"降本增效"正从战略口号演变为席卷全行业的生存法则。
从削减招待费到裁员缩编,从理赔争议激增到非核心事务性工作外包,行业的深层积弊倒逼财险公司不得不对内下狠手。
过去的一年,固然非上市财险公司有着净利润同比增长百分之五六十的表现,但难掩机构整体大规模瘦身、新能源车险承保巨亏、科技替代人力的三重阵痛:
全行业裁撤分支机构1956家,这背后意味着凶猛的裁员潮;
更严峻的还有,去年新能源车险领域全年承保亏损57亿元,137个车系赔付率突破100%,部分新入场者综合成本率甚至远超100%......
对大多数中小财险公司而言,综合成本率过高,盈利空间持续收窄乃至难扭转亏损的残酷现实,正在倒逼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因此,这场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自我革命,既是行业应对盈利空间收窄的生存之战,更是打破传统路径依赖的效率竞赛,是行业价值链条的重构赛,是穿越本轮周期的必然选择。
当下,财险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自我变革——
在经济转型、政策高压与市场红海的多重夹击下,“降本增效”正从战略口号演变为席卷全行业的生存法则。
从削减招待费到裁员缩编,从理赔争议激增到非核心事务性工作外包,行业的深层积弊倒逼财险公司不得不壮士断腕、向内开刀。
1 降本风暴呼啸而至:理赔纠纷多了+招待费预算少了+市内打车费砍了身处财险业的人,刚开始也许对行业乃至公司屡屡提及的降本增效战略不以为然,但当月度绩效发放减半或者停发时,才切实感受到了降本增效带来的真实与震撼。
而这时,环顾四周,发现降本增效早已浸润到公司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理赔纠纷多了”——身处财险公司客服或理赔岗位的人发现:
降本增效实施以来,理赔纠纷数量急剧攀升了,客户投诉量也较之前大幅上涨。投诉的焦点也发生了明显转变,从以往单纯的“赔不赔”问题,演变成如今的“赔得慢、赔得少”。
一位车主在社交媒体上愤怒吐槽:“出了事故后,整整拖了3个月才处理,结果最后拿到的赔款连修车费都不够,本以为买了保险能有保障,没想到换来的却是一肚子气。”
事实上,除了投诉外,在业务结构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客户因理赔纠纷而起诉财险公司的诉讼类的案件数量亦在攀升。
“招待费预算少了”——某大型财险公司省级机构后援部门负责人向《今日保》透露:
近三年其部门招待费年度预算由前年的10000元降为去年的5000元,今年招待费预算又直接砍掉3000元,坠崖式下落至2000元。
对此,他表示,招待费预算自降本增效以来逐年降低,这种情况也不是只涉及自身管理的部门,公司对所有后援部门的招待费预算无差别地进行了削减,甚至连业务部门的招待费预算也有所减少。
“市内打车费砍了”——在差旅费控制方面,更是“刀刀见血”。
多家财险公司部门负责人向《今日保》吐槽,在招待费预算被直接腰斩的同时,差旅费预算也砍掉了近三分之一。
除了差旅费预算大幅削减外,原来一些能报销的差旅费现在也不给报销了。
原来去异地出差,市内打车费还给报销,现在也不给报了。原来跨省出差可以乘坐经济舱,现在必须要与高铁二等座票价进行对比,低于高铁二等座票价才准予乘机出行。
2 很多事务劳务外包了+国央企都裁员了为了节约成本,诸多财险公司纷纷将非核心事务工作外包。坊间信息交流群显示,降本增效实施以来,人力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务外包的比例亦从原本的10% 一路飙升至30% 。
某大型险企分公司理赔客服中心负责人告诉《今日保》:
公司去年对电话中心坐席进行了劳务外包,今年年初,人事部已通知将对部分查勘员的用工性质进行改革,将其劳动或劳务派遣制合同转为劳务外包。
事实上,除了非核心事务选择劳务外包外,一些财险公司还“快进”到欠薪、降薪、裁员。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告诉《今日保》,受降本增效风暴影响,在公司总部层面,因原有工资整体待遇水平较基层分支机构高,一般以降薪为主,有的财险公司总部甚至降薪20%。
在基层分支机构,则以欠薪为主,常常存在只发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暂时发不了或仅发一部分的现象。有的三级机构,甚至一年了只发月度工资的一半。
这还算是好的,有的财险公司甚至早已启动了裁员机制,对分支机构下达年度裁员目标。
更令人震惊的是,即便是国企、央企,也打破了以往的“铁饭碗”神话,裁员潮甚至波及到了核心岗位。一位在国央企背景公司工作近十年的核保人,因全省实施核保集中对人员进行优化,最终也不得不黯然离职。
他感慨道:“真没想到,原本以为稳定的工作,最后还是没能逃过被优化的命运。”
可以说,一场波及全行业的降本增效风暴,早已呼啸而至,并渗透波及到财险公司运营的每一个角落。
3 极限生存三大背景之一:稍有不慎便坠入业务增长1%,成本攀升3%的负向循环财险公司“降本求生”与“增效续命”只是财险行业剧变的冰山一角。
当下,经济转型阵痛、政策高压加码以及市场内部变化这三大核心背景相互交织,正在将生存之战推向白热化。
先看第一重背景,经济转型阵痛。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GDP增速逐渐放缓,实体经济承压直接传导至保险需求端,财险保费增速从过去的两位数增长,跌至2024年的5.9%。
在存量市场中,各财险主体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厮杀激烈。某财险公司高管直言:
“过去那种跑马圈地、快速扩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既要顶着GDP增速放缓带来的保费池缩水压力,又要在存量市场中与对手贴身肉搏,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业务量增长1%、成本却攀升3%’的负向循环。”
可以说,市场规模增长的放缓使得财险公司当前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都需精耕细作,必须在降本增效的战略框架下参与市场竞争,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4 极限生存三大背景之二:政策高压加码几乎堵死了所有费用空间政策高压的层层加码也正在重塑行业生存规则。
——从偿付能力监管看,行业监管部门将偿付能力监管从“底线防守”升级为“动态防御”,这就要求财险公司必须优化资源配置,通过降本增效降以低资金占用成本。
——从车险“报行合一”看,“报行合一”政策的实施,要求车险费用和业务实际情况必须匹配。此外,各地监管部门还将费用率监测从季度改为月度,费用稍有波动即被窗口指导,这让各财险主体的每一笔开支都暴露在监管聚光灯下。
可以说,这一政策彻底封死了费用腾挪空间,逼着财险公司不得不精打细算,通过降本增效来削减那些不必要的开支。
——对于国央企来说,更根本性的约束来自国企、央企工资总额制度。这个被誉为国企、央企改革以来标志性的工资总额制度,一经落地,就给包括财险公司在内的国央企戴上了一道“紧箍咒”。该制度将薪酬总额与利润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刚性挂钩,并与同业主体强制对标。
若国企、央企利润下降,对标同业主体不理想,国有资产不能保值增值,就会出现工资总额下降的现象。即使你有费用、有充足的人力成本费用,但工资总额不够,你也发不全工资。
针对这一现象,国企、央企要么加大非核心事务外包力度,要么降薪、欠薪,乃至裁员。
如是,当政策与监管利剑同时指向资本充足性、费用合规性、薪酬合理性三重维度,传统依赖资本消耗、费用竞赛、人力扩张的粗放模式已无腾挪空间,再也走不通了。
5 极限生存三大背景之三:车险盈利愈发艰难,非车则易陷入规模陷阱在当前行业生存法则重构的背景下,三大主力险种集体承压,市场内部已悄然发生了剧烈变化。
首先,车险综改的持续深化和新能源的渗透率攀升使得车险盈利愈发艰难。
2024年,交强险在基准费率不变、折扣幅度加大的情况下,平均保额由综改前的12.2万元提升至20万元,商业三者险平均保额由综改前的89万元提升至243万元,而对应的车均缴纳保费较综改前下降21%。
叠加车险粗放竞争导致的折扣无底线降低、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0%带来的赔付激增以及维修成本通胀,全行业已有36家财险主体承保亏损,11家车险综合成本率超110%。
事实上,那些报表显示承保盈利的公司,至于是否真的盈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值得怀疑。毕竟,车险费用分摊到其他险种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其次,商非险市场则因车险综改压力传导陷入"规模陷阱"。
一方面,车险综改使得市场白热化竞争由车险逐步传导到商非险。各家财险主体均把非车险作为扩大规模和提升经营效益的突破口和重要来源。
期间,非车险业务价格战屡屡突破底线,企财险、责任险、工程险等主力险种费率逐步下降,业务获取成本节节攀升。
以传统企财险为例,某国家级新区财险从业人员内部交流群显示,在其国家新区,对于风险状况中等的企业,其企财险费率已下降到万分之四左右。
另一方面,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致使巨灾风险敞口持续扩大。以承保电力能源非车险为主的永诚财险为例,媒体报道,仅2024年三季度永诚财险就因5项台风触发赔付金额2.37亿元。2023年三季度杜苏芮台风引发的"23·7"海河流域特大洪水,已使多家京冀财险主体经营困难。
燕赵财险公布的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其四季度综合成本率高达157.82%,净利润也由盈转亏,出现4.53亿元的净亏损。
最后,农险则在极端气候与政策调整的双重挤压下举步维艰。
一方面,农险面临极端气候挤压。
媒体报道,2023年的台风“杜苏芮”使河北保定种植业受灾100.34万亩、养殖业6.64万头、食用菌350万棒。2024年的“摩羯”热带气旋也造成海南橡胶种植园报废面积约23万亩。
另一方面,农险也面临政策调整挤压。以华北某市推行的小麦完全成本费率来看,其费率由2023年的4%降为2024年的3.21%。再加上养殖险特别是两猪保险因无法精准识别生物资产风险而导致的赔付率居高不下,农险可持续经营也面临较大挑战。
综上,在这场经济转型、政策倒逼、市场绞杀的三重围剿中,降本增效已非战略选择,而是生存本能。当增长红利消退、监管环境趋严、市场刀刀见血时,财险公司正被迫上演一场“断臂求生”的残酷进化。
6 四剂猛药倾泻而出:降赔、控费、减员、提能混合施治当行业从“增量博弈”步入“存量绞杀”,面对降本增效的严峻挑战,财险公司纷纷祭出“降本增效三十六计”,“降赔、控费、减员、提能”四剂猛药正被财险公司混合施治——
猛药①——降赔增效
前端层面:在传统强化风险评估、筛选优质客户,拒绝高风险业务、严格落实承保政策,从源头降低赔付风险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承保政策的回溯性分析,确保前端承保政策能够根据后端实际赔付情况进行及时动态调整。
后端层面: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对传统的车物、人伤、诉讼、大案要案与反欺诈的管理。如在车物人伤方面,不少财险公司要求在第一现场查勘率达到100%的基础上,还要委托外聘律师团队第一时间介入,并在住院期间及时开展拜访,以最大可能“降责”、“降费”、“降诉”。
在反欺诈管理方面,治理模式已从过去蜻蜓点水式的内部单一稽核,升级为"技术预警+流程管控+纪律约束+司法震慑"四位一体新体系:
通过反欺诈系统实时信息推送形成技术预警,由理赔部门开展专业稽核实现流程管控,纪委实施日常监督强化纪律约束,结合事后问责机制与外部经侦、警保联动形成司法震慑。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体系显著提升了反欺诈工作质效。
另一方面,财险公司更加注重构建以车辆配件直供为核心的理赔生态闭环管理,通过专票抵扣优化税务成本,通过应收代付赔款追偿加强资金回收,从而实现从配件采购、维修服务到财务管理的全流程精细化运营,以达到降赔增效的目标。
此外,不少财险主体,还在事中的风险减量上狠下功夫,以实现降赔的目的。
猛药②——控费增效
一方面,尽可能削减运营费用,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如压缩办公费用、差旅费、招待费和租金。
特别是在租金削减上,一些财险公司将办公地址由原租赁费用较高的地段迁移至租赁成本较低的区域,部分公司积极整合自身办公资源,将闲置办公用房对外出租。
甚至,有些财险公司推出“上楼计划”,放弃原租赁的沿街门面,改为上楼办公以降低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强化对各险种、各渠道、各合作主体的费用精准投放,确保业务获取成本与实际赔付相匹配。
猛药③——减员增效
一方面,在淘汰产能较低的销售人员同时,对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进行梳理和优化,减少层级,合并重复职能部门,将一些冗余非销内勤人员转为出单、客服等辅助性岗位或销售人员,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甚至,有些财险公司,还通过成立集中出单中心,裁撤冗余出单人员以减少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将查勘、客服、电销中心等从事非核心事务的岗位人员进行劳务外包,以降低薪酬支出和用工成本。
此外,一些财险公司还制订了三年减员增效目标,每年向下级机构分解减员指标。
不过,财险公司在给下级机构下达减员目标的同时,并不是单向的要求裁员,而是在裁掉冗余、产能低下人力,确保人员整体减少的同时,鼓励引进市场上诸如大咖精英销售人员等绩优人员,通过“腾笼换鸟”,提升人均劳效。
猛药④——提能增效
在传统的开展员工技能培训,鼓励员工跨部门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员工在不同业务领域的工作能力的基础上,财险公司大多依托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技赋能提升运营效率,并通过整个运营效率的提升降低成本、提升效能。
如,在综合办公方面,通过推进数字化办公,减少纸张使用,降低运营成本;在数据统计环节,引入RPA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在承保理赔端,开发线上投保、理赔平台,实现业务的线上化操作,在便捷客户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和效能。
事实上,上述举措只是此轮降本增效举措的一部分。所有降本增效的动作,都是旨在通过降本增效机制建设,确保公司能够在此轮行业变革中稳健生存,在持续优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并非一场围绕成本管控的短期博弈,而是一次着眼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能力升级。
7 幸存者游戏已然开启,短期阵痛与长期红利交织尽管不少人认为,这场触及行业根本的变革,虽然短期会呈现成本阵痛,但长期应该会沉淀为结构性红利,不过在当下,它正将财险公司推向冰火两重天的生存试炼。
短期阵痛不可避免——降本增效过程中,财险公司必然会面临一些短期的困难和挑战。
比如:从主体内部看,裁员可能导致员工的不安和士气低落,影响团队的稳定性;
削减费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业务的开展和客户服务质量;
业务调整和创新也需要投入时间和资源,短期内难以见到明显成效。
此外,降本增效将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丛林法则将进一步显现。一些基础条件差、差异化经营特色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公司经营将会更加艰难。
不仅会在此轮降本增效变革中难逃市场份额下降的厄运,更有被淘汰出局的风险。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那些基础条件好、降本增效成功的主体,特别是行业头部主体,竞争优势将愈发明显,市场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升。
长期红利值得期待——长期看,降本增效将为财险行业带来诸多积极影响。
首先,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财险公司的利润空间将得到扩大,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将得以增强,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和经济周期波动。
其次,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行业主体将更加注重科技应用和内部精益化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最后,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一些竞争力较弱的公司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而具有创新能力和成本优势的公司将脱颖而出,市场资源将向优势企业集中,整个行业市场运营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市场格局将进一步优化,消费者也将会获得更大收益。
可以说,行业剧震下的幸存者游戏已悄然开启,财险行业正经历着丛林法则的考验。整体来看,短期阵痛与长期红利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8 破茧之痛终成进化之力"适者生存"从来不是温情的童话,而是物种以血肉之躯镌刻的生命史诗。破茧之痛不是命运的惩戒,它包含着生命的馈赠。
市场竞争里,财险行业的“降本增效”堪称行业的蜕变重生。
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变革,既撕开了粗放增长的遮羞布,更催生出了精细化管理的新变革。市场主体不再依赖费用战抢夺市场,而是通过内部精细化运营管理重塑生产力。
这必将持续改写财险行业的生存法则与发展轨迹,而唯有真正拥抱变革,通过降本增效重塑竞争壁垒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迷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阵痛是蜕变的代价,红利是进化的馈赠。
这场始于成本管控的降本增效生存游戏,终将在刮骨疗毒后演变为财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革命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