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390: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妍春聊文化 2024-11-14 16:50:31
【前提示】道之出口,即成“有言之教”。“有言之教”只能讲个大概,只能讲一些基本概念或基础理论,空洞,抽象,不切实际,可能就会给人一种干巴巴的寡断无味的感觉,所以才会有“执大象,天下往”。人们当然不愿意听这些抽象空洞的理论甚至是说教,所以才会做鸟兽散。所以才会奔向那边的盛大趴体篝火晚会。所以,以下都是看已找到的原因,这是第一条——有言之教,必然寡淡无味,不如实践修行才来的生动鲜活,很容易感动人说服人的。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接下来一句“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这是残文碎句。完整的表述应该是—— 道之出口,如何如何寡; 道之入口,淡乎其无味。 “道之出口”,即道变成了语言,或者说就是很多人说的“道可道”的“可道”的“道”。道一出口,就由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变成了另外一些人的意识形态。 道之出口之前,是不言之教;道之出口,就变成了有言之教。 有言之教,淡而无味。 【不充说】 一,关于是不是残文碎句。 道之出口,即变成了语言,有言之教。也就是前文的“大象”:大概的,大体的,基本的,基础的,抽象的空洞的理论,概念。 说出来,就成了理论,就成了概念,就成为从真实不虚的客观的存在,变成了概念/理论:人类意识加工之后的产成品。 一头牛在那里悠闲自在地吃他的草。这是客观的真实不虚的存在。一旦你喊出来—— 一头牛在吃草。 就变成了人类认知成果。最简单地理解,就变成了一句话。一句话是什么?是这世界本来没有的哦。也就是说你为这世界增加了一句原本没有的话。 这就是“有言之教”。 有言之教,或者你把他写下来就变成了一行文字,这原本可是没有这句话的。 有言之教,淡而无味。可不可以呢?也是可以理解的,说语言文字知识这些表现形式下的世界可不如世界原本那样生动真实有趣。语言,文字,总会都是“淡乎其无味”的。 “道之出口”,成为“有言之教”,“淡而无味”,出口不应该是听而不闻?或听而不懂?怎么变成了“啖之其无味”?出口马上变成了“进口”?所以,我怀疑这里还有被落下的话。 道之出口,如何如何寡。 道之入口,淡兮其无味。 道变成了语言文字知识表现出来,就变得抽象平淡,苍白死板,寡淡无味。这是由语言文字知识的本质决定的,因为语言文字知识表现出来的这世界总是不如这世界本身来的精彩。 道之入口?难道道真的可以吃吗? 当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如果就像很多解老的人说的,“道”就是气&炁呢?气,当然是可以“啖”之的,或者“呔”之的。而且老子诚不欺我,“气”确实是“淡兮其无味”。 道还可能是别的什么形态的“精微物质”,似乎也是可以呔的。如果道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各种精元能量物质。这些肯定都是无影无踪的估计也都是“淡兮其无味”的。 第二,“淡乎其无味”乎?还是“淡兮其无味”乎? 可能作为语气助词,兮,乎,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老子可是一概用的是“兮”。 俨兮其若客;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我严重怀疑,会不会另有一部经典或道德真经,全是用这样的句子写成?或者,老子家传的真本中其中某一段就是这样写的。那么,老子会不会又说“文不足”应该继续精简,推敲句子。 第三,核心问题:执大象,天下往。乐与饵,过客止。究其原因是道一出口就变得口味寡淡,不好玩所以人们都跑去寻求感官刺激了。没有几个人去关心“天下莫能臣”这件事了。那么问题来了,“道恒,道无,道名,道朴,道小”这一段是说的哪一个? #头条晒图大赛#​ #冬日生活打卡季#​ #我在岛屿读书#​ #听说过AI造谣吗?#​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