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既白 著
在讲“修齐治平”之前,我们先来熟悉一下《大学》这本书,这对我们后面能否正确理解“修齐治平”的体系架构很有必要。《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存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喜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并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喜《大学音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话,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故“大学”就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就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和“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三条纲领又是八个条目的必然结果,“三纲领”与“八条目”应为一个整体,这是能否正确理解《大学》的关键。
“三纲领”中的“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而言,而“止于至善”则是指“明明德于天下”,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的终极目标。“八条目”以修身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四项乃是修身的工夫,它与后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交叉的“知行合一”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正心”以“修身”,“诚意”以“齐家”,“格物”以“治国”,“致知”以“平天下”,故“八条目”严格说来应为“四条目”。
到底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大学》原文是怎么说的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其中“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亲民”,在于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在止于至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以至善为止。
其全文的大概意思是说: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以至善为止。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王侯,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身没有修好而希望家国天下得到治理,是本末倒置。对修身本应视为“主要矛盾”,反而视为“次要矛盾”,对齐家治国平天下本应视为次要的反而视为首要,这样还想使恩泽及于天下,是从来没有的事情。明白修身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源头,这叫知道根本,这叫认知达到了极致。”
因此《论语.学而》才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若“修身”这个根本被扰乱了,想家庭,家族,国家,天下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说白了就是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其实和《道德经》体系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整体循环和迭代过程相一致,亦和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整体循环和迭代过程相一致。
故《道德经》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阳明心学所言的“心即理”,《大学》所言的“正心以修身”,都是《论语》所言的“君子”所务之“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则“无为而无不为”,“道生”则“知行合一,致良知”,“道生”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只有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心即理”过程中“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通达了万物的本质,才能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知行合一”过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完成了前面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过程,阳明所言“心即理”过程,《大学》所言“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过程,才有可能进一步在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中“无为而治”,在阳明所言“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在《大学》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因此,《大学》所言“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本质上和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整体循环和迭代过程相一致,和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整体循环和迭代过程相一致,都是一个整体上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过程。
上一篇:如何“以老解百家”:《道德经》体系,与“心即理”的阳明心学
作者 | 东方既白
简介:十年学易,一朝悟道,独创“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国学和哲学研究新体系。
致力于《易经》和《道德经》系统架构体系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