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罗袍说:我有两条线,是破解道德经的关键,你信吗?

问道化鸣 2024-12-08 19:24:40

刚要看老朋友新发的文章,一张似曾相识的图片呈现在文章的前端。

图片一

说似曾相识,是因为三年前他当面画过类似的示意图,后来也多次见过类似的图片。我跟老友说了,我不会赞同他的观点的,下面先来看他的说法。

第一条线:“道生一、二、三、万”的“一”,是“生死”分界线

从这张图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解读思路,他一如既往地把“道生一”的过程一分为三:“道、德、一”,认为“一”之前,包括“道”和“德”的阶段是“生地”;“一”之下的“二、三、万”阶段为“死地”,又称为“失”——失道而后德的“失”,得者同于得,失者同于失的“失”。

就是说,“道生一”的“一”,是“生地”与“死地”的分界线!

另外,他在“一”这个分界线上又标注了“无以为”三个字,认为“无以为”是防止从生地到死地坠落的最后保障。

图中那道红线表示的就是“生死线”,为防止“越线”,也就是防止“一生二”,而他认为“二”就是死地,就必须坚守“无以为”这道防线,绝不可以破防。

万一不小心“越线”了,那就意味着堕入到了死地,皂罗袍先生认为那就是老子所说的“强梁”,而“强梁者不得其死”!

他认为《道德经》就是关于“心”的说明书,所以,死地就是分别心,或明民之心

为了说明这个分别心带来的死地风险,他拍了一张镜子图片,说这面被一分为二的镜子可比作分别心,老朋友把分别心理解为“明民之心”,并认为:人们看世界,就如同这面被一分为二镜子中的香蕉。

所以,在道德经中经常出现的,得一、抱一、执一,以及天得一、地得一等等说法,就是警示人们,千万不要跨越这条红线,否则,就是“不得其死”了!

我的观点:

1、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与“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表达的思想一致,不同的是一个是正顺序说法,一个是反顺序说法。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对宇宙万物生发过程的模式化表述,即宇宙万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生发演化过程,其中的“一二三万”没有明确指代对象,即不是“气”,当然也就不存在阴阳二气之说。一切具体指代都是蛇足。

老子此言意在陈述: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起始点,这个起始点没法描述,没法命名,只好“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因此,“道生一……万物”所表达的是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既不涉及“气论”,也不涉及易道阴阳,更不涉及佛教教义。

这样的生成过程是自然而然的,人类社会也是这样的生成演化过程,社会财富的积累与创造也是如此,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是正面表达。

而朋友把宇宙万物生成过程理解成由“生地”到“死地”的过程,把“一生二”的自然生发演化过程理解为“由圣入凡”的转折点,是朋友基于佛教思想,过于强调“不二”,而对“一生二”自然法则的误解。

老子的确反对一切对立,强调“大制不割”,强调“道生一……生万物”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所以要“得一、抱一、执一”,为什么却要把它分割为“生地”与“死地”?这不是因文害义了吗?

2,关于“心”的说明书,内容较多,可参阅

第二条线:二十多种免入死地的方式方法,这条主线贯穿全篇

老朋友认为,《道德经》有一条主线,就是围绕上述“红线”展开的。

他说,老子列举了二十多种“由生地堕入死地”的情形,也就是从“一”堕入“一”之下的情形。对这些情形的论述和解决办法,“就占用了六十多章的篇幅”。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万一“越线”而进入“死地”的情形,但也不是没有补救办法,比如“我有三宝”章等,就是对“坠入死地”,既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方式方法的陈述。

朋友又拿出他的“杀手锏”——佛陀之言:老子所言“三宝”即佛家所说的“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他认为“法、报、化”非常奇妙,也是道德经中最难理解、最难讲述的部分。

掌握了“三宝”之法,就掌握了即使“入死地”,也不被伤害的方法,就可以在“无”和“万物”之间,“也就可以在‘生地’和‘死地’之间自由穿梭。也可以像地藏菩萨那样,发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愿了!

他认为,这二十多种堕入死地的方式,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法。其中以“无为而无以为”最为重要,无为是前提,无以为是最后的保障。

堕入到一之下的死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有为”,“有为”也有很多种方式,其中道经第2章的前半部分最为典型,也就是“有无、难易、长短”等等两两相较的情况。

他总结说:总之,非常复杂、非常难理解,没有二、三十年的功夫,根本就触及不到这些深层次的东西!

所以,我所讲的“二十多种堕入死地的方式及解决方法,尤其是在入死地而不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不被别人伤害的方法,保证大家是闻所未闻,非常有意思。”

并保证:此言绝非危言耸听!

我的观点:

1、关于《道德经》的主线

《道德经》的确有主线,即思想主线“无为”,价值主线“自然”。而论道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另一条是圣人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第一条主线是第二条主线的前提和依据。

思想主线:老子五千言论道,核心是“无为”,即无论如何论道,都是围绕着“无为”展开的。而不是老朋友所说的那20多种免入死地的解决办法。

价值主线:《道德经》的最高价值是“自然”而非“道”,因为强大如斯的大道尚且要“法自然”。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自然”并非大道之自然,而是万物之自然,故云“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落实在圣人之治上,就是“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能辅百姓之自然而弗能为”。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老朋友留言说:如果自然是老子所推崇的,那就没有《道德经》了!

他并且把对《道德经》误读的症结归咎于对“自然”的“误解”:这就是两千多年,所有解读道德经的人,都被迷惑的地方! 顺为凡,逆成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外的乱,就是从一抬腿开始的。所以才说善摄生,也就是不要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总而言之,就是不要迈出第一步。 不要生!不要生!不要生! 这就是“绝学无忧”!

如果说老朋友热衷于以佛学、心学解读老子,那倒无妨,因为各有所好,但若依自己的禅心之见,而抹杀别人的解读方向,则万不可取。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域中有四大”都以自然为最高准则,道也不例外,这是对“自然”价值的肯定。

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乃穷极之词,到了自然,也就到顶了,就是说:道在万物,顺遂物性,随方就圆,不干涉万物,那就是最高价值体现了。

也就是说,老子推崇道,就是在推崇“自然”的价值或原则。

既然老朋友喜欢用佛教、道教角度来理解,那么,我们来看那些高僧、高道的理解:

憨山德清:“道固为大,而犹有称谓名字。至若离名绝字,方为至妙,合乎自然。故曰道法自然”。

与玄奘法师一起翻译《道德经》的成玄英高道,对自然的解释说:“道是迹,自然是本”,即“道”只是那个混成之物的形迹,而“自然”才是混成之物的根本。参见

2、至于“出生入死”、“三宝”、“绝学无忧”、“不要生二三万”、“顺为凡,逆成仙”等之类的荒谬,限于篇幅,就此打住,可以在评论区探讨。



0 阅读:0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