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长说:《黄帝阴符经》比《道德经》厉害,是真的吗?

问道化鸣 2024-12-09 18:56:49

周延安道长告诉我:《道德经》可能出自《黄帝阴符经》,是对《阴符经》的解释。如果不懂中国文化的神性,那就是空谈道家。说完打了几个感叹号表示提醒。

我说:你这个以“上古道家”、文王后人自诩的名家,怎么也会把假托当作信史呢?

他说,仓颉不就是为了记载黄帝思想而发明的文字。问候带了一个[大笑],这表示他在逗我玩。

于是我也应和道:是的,《黄帝内经》《黄帝四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等,都是黄帝亲作,不承认这个事实,就没法打开中国古道的的大门[大笑]。

其实,在我的观念里,假托古圣先贤以明自家思想的,不仅诸子百家,就连帝王百工、盗墓贼、江湖人物、太监和青楼女子也一样,他们都会选择崇拜特定的历史大人物,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道德准则,假托,无非是寻求一种自我认同和价值感。

没大多会,他就发来他的研究成果,的确让我大为震撼!稍作整理,便成斯文。

《阴符经》为何那么神秘,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周道长说:所谓“阴符”,就是暗合天道,即天道的自然运行,必会自然形成天地人的变化盈需,而天地人及万物之间均暗合着相互成就、相互制约、相互感应的造化之机。

因此带来事物的成败兴衰、生死存亡、吉凶祸福、天地与万物之间、万物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均在暗处默契着相互偷夺、相互窃取、相互损耗的造化之机。

老道长提醒我:“偷”字,道家常用字,特指利用天时天机、地产地利等非人为事物而为我所用。

他说:《阴符经》是“传说”中最早的道经,在道家的地位也很尊崇,历史上被称为“高道”“高人”的,几乎没有谁不精通它,光是《道藏》收录的注家就有姜子牙、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唐高祖李治、李鉴、李锐、杨慎等200多人。

它虽然只有短短300余字,但由于广涉天道人事、富国安民、兵法战术,又寓意晦涩,发挥的余地大,所以,备受道家、兵家、纵横家、儒家、炼养家等诸家所喜爱,仅明代《正统道藏》收录的版本就有24种。

“知道”苏秦吗?我说知道啊,鬼谷子的弟子,张仪的师兄。《三字经》中“头悬梁,锥刺股”的“锥刺股”,主人公就是战国的纵横家苏秦,《战国策》所记“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也有“苏秦得周书阴符”之说,说的都是《阴符经》。

在他发送文字的同时,我也没闲着,一边查找《道藏》,一边跟他对话。

我有疑问,便问他,《阴符经》出现并不早啊,它最早出现于《新唐书·艺文志》的《集注阴符经》,此后,张果(民间八仙之一张果老)的《阴符经太无传》和《阴符经辨命论》、韦弘《阴符经正卷》,以及李筌《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也相继面世。

此外,在欧阳询、褚逐良编纂的书籍或书法作品,也都涉及《阴符经》。这说明《阴符经》大概就出现于唐代,也与唐代尊奉道家有关。

他说:现在流传的,的确是李筌注解的《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但李筌自题云:他是在嵩山少室山修道时,在虎口岩的岩壁中发现 “魏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的经书,发现时,“其本糜烂,应手灰灭”,于是强行背记下来,只是不知其意。

而且,李筌得到这本千古奇书之后并没有读懂,后来在骊山之下遇“骊山老母”,经她点化,方解“阴符玄义”。

他说:你不要忽略了,那是唐代之前的寇谦之所藏,而非他所著。至少这说明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流传。

“所以”,他认为:“阴符经虽然大面积出现于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时期,但这丝毫都不影响《阴符经》在唐代就被当作“古书”的事实。

我问他:“但是,五代杜光庭的《神仙感遇传》,南宋曾慥《集仙传》等,皆以李筌为《黄帝阴符经》的最先发现者,或直接说李筌就是该经的创作。而且,他们都带有神秘文化色彩,是否值得怀疑?”

他说,你不要浮光掠影,你要看那些严谨、负责任的人写的书,你查一下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 ·阴符经一卷》,他上边考据完整可信,他说:“李筌所得《阴符经》者,黄帝之书。或曰受之于广成子,或曰受之玄女。或曰黄帝与风后玉女论阴阳六甲,退而自著其书。”

老道长的意思,他不怀疑《阴符经》乃是先秦之作。

《阴符经》成书于什么年代,作者到底是谁?

以前,在帮忙整理道家文献的时候,也曾喜欢过阴符经,依稀记得,《阴符经》的成书时代及其作者,至今仍属悬案。   

程颐、胡应麟认为苏秦读过此书,肯定早于战国,但确定不是姜太公所作,但他们认为应成书于商朝末年或者周朝末年;邵雍认为是战国或战国末时期书,梁启超也是这个观点,并认为大约“与《系辞》同时”;杨慎认为“《阴符经》盖出后汉末”;姚际恒认为“寇谦之所作而筌得之耳”。 

所以,我再问周道长:黄云眉引述柳宗元、黄庭坚等人的观点认为:阴符经“妄托子房、孔明诸贤训注尤可笑”,并讥为“无稽之言也”,并且,他就连两汉人物作注的可能性,都给否定了。

“黄云眉可是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家哦”,我问他。

他说:“黄云眉的考据没问题,但立场有问题,依我看,此经非汉唐诸子所能为,宋代学者多为批老者,但从北宋五子开始,多数学者认为此书应为战国时期书,甚至认为是商周时期书。

“那些有门户之见的学者们,能把道家经书上推到战国已经很不易了。

“程颐说:‘若是先王之时,圣道既明,人不敢为异说,及周室下衰,道不明于天下,才智之士甚众,既不知道之所趋,故各自以私智窥测天地,盗窃天地之机。”

“你再看朱熹,朱熹最不接受汉唐诸子,认为‘脏汉臭唐’,能入他法眼的几乎没有,但他对《阴符经》却另眼相看,承认该作者‘非深于道者不能作也’,但是到底成书语何时,他说‘吾实不知也’。”

“朱熹这话有玄机,所谓‘实不知’不是不知道,而是出于门户之见,不敢承认《阴符经》是战国之前的书。”

我表示对他的说法不能完全接受,并且认为梁启超的考证可信。我说了根据和想法。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在王官的体制已瓦解,这才具备了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学术条件。以黄老道学为主导的稷下学宫,之所以能在这个时期创办,并且延续150余年,就是明证。

所以,关于《阴符经》作者,至今仍是个悬而未决的文化公案。

《阴符经》是《道德经》思想在大变革时代适者生存的产物

他指责我成了“疑古论”者了,宁断文脉也不愿承认中国古道神性乎?我先发一段文章你看。

文章很长,仅就其开头部分摘要编发如下。

《阴符经》的核心思想,以自然主义的天道观,来强调人事应暗合于天道,主张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蓄而不露,重点掌握“盗”、“机”、“宜”、“制”,不涉及“刑德”与“仁义”,其思想与《老子》《庄子》《黄帝四经》一脉相承,同时也能看到《孙子》《韩非子》思想的影子。

文中未明确标注的都是《阴符经》原文。

1、关于“阴符”。“阴符”即人事合于天道,“阴”,暗也,“符”,合也。《阴符经》之意与《黄帝四经·前道》说:“圣人举事也,合于天地,顺于民”思想一致,都是老子法地、法天、法百姓之自然的解读。

2、《阴符经》首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就是老子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3、“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阴符经》认为人体九窍,是招致邪恶与过失的途经,重点是眼、耳、口。只有动静循理,方可免招邪恶。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贪求色、声、美味导致看不到事物真相,听不到民众心声,尝不到大道真味,终将与百姓离心离德,走向败亡。 

4、“知之修炼,谓之圣人”。“修”,损学修德;“炼”,损之又损,锤炼,造就。这句话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一章的总结,就是说:明白并奉行大道的人,方可谓之圣人。而不是“玄门”所谓的修道炼养,知道修炼就是圣人,岂不可笑?

此言与老子“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相合。老子又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其德乃普。”

他说:作为老修者,我推崇王一清、陈撄宁等高道观点,不能动辄以宗教修炼主义思维把道家之“修”和“修炼”理解为修身文化,“玄门”中有些人喜欢清谈,自视高迈绝尘,以为以修身文化来解释老子思想是唯一征途,否定其他方向的解读,那就有失偏狭了。



3 阅读:338
评论列表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