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亿国人被忽视:他们的爱与欲,无人看到

一条 2024-12-17 20:01:08

当前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97亿人,

在互联网上,

围绕老年群体的新闻常常是负面的、猎奇的,

“霸总短剧围剿老年人”

“爸妈退休后,沉迷保健品”

“网瘾父母,在直播间疯狂剁手”,

他们似乎缺乏自制力,容易被洗脑、被套路,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老年霸总短剧的爆火背后,是老年人长期被忽视的爱的需求

彭华茂是国内最早聚焦老年心理学的学者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彭华茂,

研究老年心理学超20年。

2013年,她开始研究老年人的决策行为,

她惊讶地发现,老年人虽然在认知、生理功能方面有所衰退,

但他们在决策时往往更谨慎、更周到,

普遍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

但由于全社会存在一种厌老、恐老的情绪,

很少有人关照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世界。

11月中旬,一条摄制组在北京师范大学见到了彭华茂教授,

我们从当下热议的老年霸总短剧、玛丽苏网文,

聊到了“晓庆奶”,以及大众隐蔽的衰老恐惧……

“老年是一种处境”,

每个人都有被挑剔、被边缘、不被理解的时刻,

而一个对老年人友好的社会,

也是一个对弱者、对失意群体善意的社会。

自述:彭华茂

编辑:韩嘉琪

责编:陈子文

彭华茂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

这些年,我们发现整个社会对老年人的偏见特别严重。互联网上,老年人这个群体是被妖魔化的,贪小便宜、抠门、土味审美、爱买保健品、沉迷短剧和短视频……消极的标签远远多过积极的标签。

说实话,咱们的双标特别严重。比如“老年人爱贪小便宜”,其实很多人都爱薅羊毛,买第二杯半价的饮料不就是一个例子吗?

最近经常看到媒体写“老年人沉迷霸总短剧”,担心老年人看短剧烧钱被骗,我就挺生气的,很火的一部短剧《闪婚五十岁》,把它看完才40块钱出头,为什么老年人花钱看短剧就是上当受骗,年轻人去电影院看电影就是娱乐爱好?电影院也有烂片啊!

老年霸总短剧

更何况,霸总短剧的套路本来就是从年轻人那里搬来的,为什么妈妈们幻想“霸道总裁爱上我”就不行了?

其实,这两年假靳东的话题也好,秀才的话题也好,都和老年人对情感、亲密关系的需求有关。就跟年轻人喜欢嗑CP一样,人的一生中都喜欢追求那些美好的爱情,到老也是一样的。

在我们的访谈当中,我们曾经问老年人,大家还有对爱的需求吗?他们说:当然有了,100%的有。但大家却对老年人爱的需求避而不见。

许鞍华的电影《桃姐》,正视了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老年人在性的方面也有需求,但网上涉及这方面的的评论大多是批评:“老流氓”、“老不正经”。电影《桃姐》里秦沛饰演的坚叔,他会去找洗头妹,桃姐对此态度比较宽容,她明知坚叔借钱是为了找洗头妹,仍然会把钱借给他。电影的这个细节很好地反映了老年人的需求。

媒体采访我的时候,还经常会问,老年人为什么容易上当受骗?他们提到的陷阱,像投资陷阱,真的很有迷惑性,就算不是老年人,也很容易上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多少都有上当受骗的经历,像看了半天软文,才发现它是个广告,是不是也算个小当?那么,为什么老年人遭遇这样的经历时,大家想到的却是“老年人就是容易受骗”这样的结论呢?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我想这是人们对老年人的消极刻板印象造成的。心理学里有一个理论,叫刻板印象内容模型。这个理论说,我们通常会从两个维度判断一个人,是否温暖、好相处,以及这个人是否有能力。

梳理网络上针对老年人的印象标签,你会发现最终都是指向“高温暖,但是能力低下”,如果我们觉得老年人就是“没有判断力、没有控制力”,那么各种针对老年人的现象最终很容易落脚到“上当受骗”了。

前阵子,有记者就“零元涨粉课收割老年人”采访我,我当时就说,首先要肯定这件事里的积极点,老年人都知道要涨粉了,以后还想直播带货,那不就是互联网经济吗?他们不就是在退休后发挥自己的价值?

然后再说骗子这事,老年人收入不高,同样数额的金钱损失对老年人和正在工作的群体来说,影响是不同的。但是板子应该打在谁身上?骗子还是老年人?很奇怪,咱们经常都是“受害者有罪论”。

电影《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讲述了老年女性对性的探索

还有一种现象,用个案推广到所有的老年人身上。比如,“爷爷给女主播打赏”,这就是典型的个例。因为在我们的调查里,绝大部分的老年人都回答“不打赏”,有的老人甚至觉得打赏就是侮辱人。但没有人深入地讨论这些个案里老人的生活境遇,而是把个例以偏概全到所有老人身上,这对谁都是不公平的。

有一些陷阱,老年人确实会比较容易掉进去,就是跟子女有关的诈骗。之前江西电视台做了一期模拟AI诈骗的节目,工作人员利用AI换头、换声音的方式伪装成老年人的子女,声称自己遇到了危险,需要父母转钱,其实很多老人第一时间都给孩子打了电话,但因为孩子没接电话,他们还是差点走到了转钱的那一步。

韩剧《我爱你》

在老年人的生活当中,子女和配偶是他们在人际关系里最核心的东西。退休之后,他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少,如果年龄再大,还要面临朋友的相继离世,所以我们也要理解,为什么好多爸妈把重心放在自己子女身上了。

所以当骗子用老年人的子女作为诱饵的时候,老年人就容易上当受骗。对于这类陷阱,作为子女,可以多给父母讲讲这方面的案例,平时多和父母聊天,让父母知道自己去了那里,在做什么事情。如果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可以在平时多联系邻居、社区工作人员等在父母周围的人,这样在父母有紧急需要又联系不上子女的时候,可以有一个紧急联系人帮忙,也能减少受骗的风险。

今年上线的纪录片《前浪》,将镜头对准老年人,揭示当代老年生活的爱与痛

在国内,老年心理学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领域。

2000年初期,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发展心理学的博士,方向是老年心理学。当时在国内研究老年心理学的学者特别少,可能就两三位,直到10年前,我们老年心理学的学术年会大概只有50个人参加,现在,大概有200人的规模,这算得上一个可喜的变化。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关心老年人,关心的是他们有没有身体疾病,如果能吃饭、能睡觉,没有什么大毛病,不就很好了吗?尤其是咱们的文化下,老年人缺乏表达情绪、描述情绪的能力,所以即使老年人有抑郁焦虑,他们讲的也都是身体症状,失眠、皮疹、胃痛什么的。这就让周围人更容易忽略老年人的情绪。

很少有人关照到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我们很容易看到老年人生理、认知的下降,却很少关注他们的的情绪,动机和情感需求。

比如老年人爱买保健品,其实源于他们的健康焦虑。衰老意味着身体机能的全面下降,尤其是生了大病,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能力,还会给家人添加经济负担、照料负担。

老年人到最后其实是非常害怕自己被家人嫌弃的,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所以他们很想在日常生活里通过吃保健品来调理自己的身体,但没有人看到他们的焦虑。

父母爱给你转发心灵鸡汤,是因为这些鸡汤往往是和他们当前的感悟是契合的。人年轻的时候有能力去掌控环境,所以经常感受不到心态的重要性,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一个人越来越无力改变外界,所以只能调整自己的目标、心态,老年人常常从这些鸡汤中得到启发,自然也就想分享给其他人。

新闻采访画面中的李冬菊奶奶,8年里骑行了12个国家

我经常强调,老年人是成熟的成年人,意味着有能力,有欲望,有雄心,也有失落和悲伤。

但是很多人把他们当小孩,当怪物,要不就是能力低下的人,总之就是特殊化的。我们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去人性化”,就是不能认可你那些高级的心理需求,情感、价值、审美等等。

所以网友们才对老年人喜欢霸总短剧大惊小怪,爸妈生病之后,才会觉得他们“不听子女的话”,本质上,是我们不相信爸妈可以对他们的健康、对自己的行为选择负责。

一条曾报道过87岁的日本奶奶岩室纯子,白天是饺子店老板,晚上是夜店DJ

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情况非常严峻,有2.97亿的庞大的老年人群,就算按照平均寿命计算,60岁退休之后也还有20年左右的时光,如果你觉得他们“没有用”,难道要放弃他们吗?

国家提出的“积极应对老龄化”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工程,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整个社会对老年群体的观念急需改变,如果我们能看到老年人的价值,比如人力资源的价值,比如作为智慧长者给年轻人带来的启发和帮助,老龄化的负担就会被大大地减轻。

我这几年的工作就像是在替老年人辩白一样,当大家说老年人哪里不行的时候,我都会问:你有没有把他/她当做一个成熟的成年人?

一条曾报道过的天津某养老院,老人们积极拥抱互联网,为自己发声

能力、自主、关系,是老年人的三大心理需求。以前,我们比较多强调“关系”,所以经常说“子女要常回家看看”,但现在我们发现,老年人的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是更需要被关注到的。他们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

比如说老年人上网,其实带给他们最大的满足并不是关系上的连接,而是能力需求,上网冲浪,会让他们觉得“我很有能力”,对自己充满信心。

我特别希望老年人能站出来,发布言论,开自己的直播,开自己的公众号,不把互联网让给其他年龄的群体。这些生成式的互联网使用,可以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

作为子女,我们能做什么?首先是不要剥夺爸妈的自主权,不要高高在上地审视他们。他们的财权我们应该予以尊重,他们的生活我们应该多去征求他们的意见。比如带爸妈去看病,如果只是孩子和医生交流,让老人坐在那一言不发,这就是没有让他参与决策。

第二要用鼓励的态度去提供帮助。如果爸妈上网看病遇到困难,不要那么不耐烦,我们可以教教他们。然后要情感上支持他们,不要先急着说:妈,你天天上网都看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样她会受到打击的,对吧。

电影《跨代同居》,好的沟通方式能让两代人相互理解

我们觉得“爸妈不听话”,其实经常是沟通方式造成的。我们小时候讨厌爸妈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现在,他们也不喜欢听到我们说别人家爸妈怎么样。其实人,但凡被比较、被评价,都会很难受的。

父母总是催婚催育怎么办?有的时候,是他们想在孩子面前刷存在感。有的时候,是父母们不知道要关心你什么事情,他们不知道你真正苦恼的东西,所以只能按照他们的模式惯性地关心婚恋问题。

如果我们让父母有存在感,把我们的生活讲给爸妈听,生活里的小事,向父母求助,让他们更有价值感,我觉得其实很多问题都是可谈的,没有那么剑拔弩张。

衰老意味着生理机能的全方位下降,眼睛花、腿脚不灵活、记忆力下降等等

老年是一种处境。不被他人理解、被他人挑剔、被他人评价,其实是很多群体共同面临的问题。

我们对于老年期的污名化,很多都源自我们对于衰老的恐惧,本质上是我们不接受衰老。

优雅地老去可能吗?心态上保持优雅,这是可以的,但是生理上的衰老是真的不优雅,就像更年期女性有可能会遭遇尿失禁,优雅吗?肯定不优雅。

刘晓庆曾在直播中回应:”为什么要优雅地老去?我可以张牙舞爪地老去吗?”

“优雅地老去”这个话题,就是给自己塑造了一个幻象。我觉得刘晓庆说得对,“张牙舞爪地老去”,但刘晓庆是一种更雄心勃勃的说法,你还可以邋里邋遢地老去。

最近还有一个图片说,“川普70多岁当总统,晓庆奶70多岁还谈恋爱”,这种拿的都是精英阶层的案例去鼓励年轻人。实际上,这种说法也是对老年状态的不认可,它背后的意思是,要么你得像年轻人那样充满活力,要不然,你就是被我们嘲讽的那群老人——刻薄的婆婆,抠门的妈妈。

增加代际接触,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对老年人的偏见

老年人的价值不仅存在于精英阶层的老年人身上,也在普通老年人身上。

尤其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的社会,跟老人们聊天、增加代际接触,包括现在流行的话题跨代共居,你的心里会从中得到很大的安定。他们会说,人生的坎坎坷坷,终将有一天你会过去的,他们可能也会告诉你,人生永远都是缺失大于完美。

我一直说,积极老龄化不等于否认你的衰老、没有疾病,本质上,是你用怎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衰老。每个活到老年的人都是幸存者,能平安到老,那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老年人是值得尊敬的。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