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的感觉:上善若水的主体不是水,而是圣人;七善是世俗之善

问道化鸣 2024-12-17 20:00:42
姜先生其人博通,其事传奇

这篇文章是几经波折,才获准写下来的。姜先生说:说事可以,但不希望透露姓名与处所,也别说我是道人,差得远呢。所以只好真名隐去,只道其事。

姜先生很博通,你说他是什么“家”,他都欣然接受,而我出于个人偏好,认为他是道家。因为一生好道,人称姜道人。老先生80多岁,仙风逼人,道骨铮铮,除非不张口,张口即是金句。

姜先生武医世家,13岁跟爷爷学中 医,23岁退伍后自感“术”有局限性,于是辗转三十余年到四川、宁夏、江西等地拜师学道。

他的师父很多,道易佛儒,甚至傩巫文化,只要他认为值得学习,他就拜师,初中毕业的他,文言文很棒,尤善骈赋,他的部分书籍也被博物馆收藏。

我们每次相见留下的印象都好极了,他不像其他修者那样,好清谈且有门户之见,他和弟子们承包山地,发展企业,靠能力养活自己。

他很包容,无论你是哪家哪派,他都顺着你的旨趣讨论,这就是他所坚持的“道法自然”。

他能在老子思想原旨上做自家意趣的解读,无论说到哪里,都不离《道德经》原旨。

比如他讲“上善若水”,他就说这是老子最喜欢用的表达方式“比喻”。但需注意,水有三德:利物、不争、处下,其余“七德”你可以认为那是圣人之德,也可以认为那是世人之德,万不可一“水”到底。

你若喜欢,你当然可以把圣人之道引向修身养性方面。

上善若水的主体不是水,而是圣人;七善是世俗之善

姜道人开门见山:老子以物喻道,同时要区分“上善”与“俗善”。

第一,老子论道不论水。老子说的是“圣人若水”,不是说“水若水”,不能理解为“水”是“上善”的,“上善”指的是有道者之善、圣人之善。

第二,区分“上善”与“俗善”。“七善”是世俗之善,而非“上善”。下面分说。

水何以善?深究之,乃因率性下流而已,它能极万物之得所,而利济万物无争心。万物好上而恶下,好清而恶浊;水则自处低浊,利物而不以为功。此等利物、不争、处下之德,与道何异哉!故云“几于道”。

圣人之性一同水,柔而不刚,卑下自处:众人所难安者,圣人安之若素;众人所生厌者,圣人处之如常。故能功盖天下而不以为有功,德被万物而无德于心。因其不知有功,亦不知有德,故能功德自足。

何谓善地、善心?水之所居,即是道之所处,道处下,水下流,性相近也。道能辅不为主,水避高而趋下,止于盆地江海,而潜滋暗长,助益万物,“下”即其归所,即其立足停留之处,即其善地。

所谓“心善渊”,渊者,止水也,深潭之水也,止水清澈。圣心为道而不“求生之厚”,心则渊静深默,无私无欲,无所动心,故能无所不包,无往而不下,岂非若静渊乎?

修者岂不如此?民胞物与,视人若己,视天下父母为我父母,视天下子女为我子女,视他人疾苦为我疾苦,此之谓“度人方能度己,济众方能济己”也。

圣人为道亦如水,“爱民治国”,居民之下,方为善地。至于修者,则顺道而修,止于素朴,利济万民,忘恩忘德。若此,方为善地、善心。

“七善”为何不是圣人之德?那不是对“上善”的展开吗?

姜先生说:老子原文诚如斯。然世人解老,我意可分三类:

第一类:“七善”乃圣人之德善。此类最常见,常人概莫能外,以为此七善乃是接续“上善若水”之“善”拓展,实则不然。

成玄英认为:善有二种,一执二忘。执善则不善,犹如“上德不德”。本章之“善”是“忘善”,忘善方为至善、上善。

成玄英还将此章分为“三能”、“七德”,“利济万物、处下、不争”为水之“三能”,其下“七善”是圣人“七德”。

但各因其用,亦可阐发为个人之德,无所谓然,亦无所谓否。然不可忘道“母”与物“子”——我的意思是说,延伸解读,不要忘记老子本意。

第二类:极为稀缺,堪称一绝。此说以元代大儒吴澄为代表,他认为老子以圣人之“上善”对比世俗之“七善”,此说堪称石破天惊!

20年前,我不以为然,现在,我深以为然也,堪称高也,妙也!

细思之确然:居住于善地;心思沉静;仁爱待人;讲诚信;善于以正治国;做事认真尽力;行动要把握时机——这不正是世俗所谓的善吗?

而圣人之善,在于无为,他不会考虑居所合适与否;与人相处一视同仁,不存在亲疏,何来亲仁不亲仁;圣人行不言之教,何来诚信之说?也不追求“正”治,强调“正”则意味着“邪”,故“以正治国不足取天下”也;为道无为,自然会“弗为而成”,何劳费心费力?“不为物始”,何来把握时机?

还有第三种解读:以为是老子对水德的赞颂。老子擅长以物喻道,诸如水、谷、母、婴儿、牝等等,但仅仅是借喻而已,不可执着于喻体而忽略本体。

总之,上善之德,自然平常,无美无恶,浩浩荡荡,无陂无偏,价值多元。是以居上不骄,为下不卑;合内外为一致,居下位而无争,故能于己无尤,于人无怨。

所以,圣人之德,乃是“上善”之德,即“利物、居下、不争”之德。由此上善至德,则平心静气,上格大道,下合民意,自然无需往下考虑善地、善心、善信、善正、善能等。

这就如同38章所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一样,实行“道治”,“仁义礼”自在其中,无需单独考虑。



2 阅读:13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