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就是五个方面的寻常道理,《道德经》比“五常”层次高

问道化鸣 2024-12-10 19:02:34

这话是学界泰斗饶宗颐说的,他说:《老子》《庄子》等书同样是“经书”,“儒家也奉其书为圭臬”,“《道德经》所讲的道德是高一层次”。

儒家经典“五经”,源于王官之学“六艺”。六艺是西周贵族教材课程,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个科目,即“五礼、六乐、射击、驾车、书写、算数”,是贵族子弟的六种基本知识技能,相当于现在的文理双科。

周王室衰微后,官学下移,教授们各自返回自己的家乡,或游学别处,因此各地私学都会因教授者个人情况而确定教材选定,比如少正卯教授纵横学,完全颠覆了孔子心目中的圣贤形象。

而孔子因自幼喜好“礼”,因此它的教材保留了周礼,而将“书写”“算术”两项基本技能换成《尚书》和《周易》,后来又添加他编订的《春秋》,成为新“五艺”。

后来孔子“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孔子家语·始诛》,《史记·孔子世家》)。”

诛杀少正卯不是因为争生源,关键是政见不同,少正卯是狂热的改革派,而孔子是“现有”宗法制的坚定支持者。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借用庄子所称“五经”之名,自此,“五经”遂为后世沿用。

2000多年来,因为独尊儒术的缘故,从太学到各郡县官学,五经都是教学的唯一国家法定教材,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清代。

所以,至今,说到国学,很多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儒家经典,想到《论语》,想到《孝经》《弟子规》之类。若问墨家之学、法家之学、名家之学是不是“国学”,有人可能要迟疑而不能答。

30年前,饶宗颐先生就指出,光复国学,不能将其狭义化:儒家经学不代表中国经典之全部。有的人甚至“把易学无限扩大成国学的代名词”,或者“把理学放大至俨然已成国学的全部”,“这样下去很不妥。推广国学,不能偏颇,不应哗众取宠。”

后来饶先生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会上演讲时,又提到“经学重建”问题,他说: 我们需要“重新做一次总检讨”:“《老子》《庄子》等书自当列入经书体系之内”,“《老子》《庄子》等书,原已被前人确认为经书的。”

“汉人以《五经》为五常,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就是讲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互相敬重、团结群众、促进文明的总原则……道家以老子为首,《道德经》所讲的道德是高一层次。儒家也奉其书为圭臬。可见前贤兼治孔、老。”

上个世纪,是中国考古和文献出土最集中的时期,除了周口店、云南元谋人等大批遗址,云冈石窟等石窟雕像,还有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郭店楚墓竹简等等,饶先生因此强调21世纪应该是重新整理古籍的时代,他在晚年,一直充满信心地预期21世纪是中国踏上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

马王堆汉墓是世界十大古墓之一,轪侯利苍,妻子辛追和儿子利豨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二号墓的辛追夫人不朽女尸,以及薄如蝉翼的素纱蝉衣更是世之罕见。

更具历史意义的发现还是帛书文献,仅利苍墓就有数术类、方术类、纵横家书、六艺类、兵书类等28种,尤其是道家文献出土之丰富,证实了老学及黄老之学在战国及西汉初年的主导地位,帛书《老子》甲、乙本及《黄帝四经》震撼学坛,《系辞》之全文公布也是现存最早的道家抄本,其他《易》类的佚书,同样渗透着浓厚的黄老思想。

但是,元明清以来,理学的“四书”取代汉代经学而一统天下,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虽然依稀可见,但人们受儒家“道统”思想的影响甚深,无形之中,将儒学以外的经书视为“异类”。

所以,关于《周易》的作者,汉代以来的主流观点一直沿袭着班固的说法。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说: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上古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画出了八卦;中古“文王拘而演周易”,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写了卦辞和爻辞;下古是孔子作《易传》,把易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完成了易学体系。

对于上述记载,从来不乏质疑的声音,尤其是对《易传》作者的质疑,更是争议不断。由于《汉书》是“钦定”,代表国家意志,为历代主流所公认,因此,反对的声音只能停留在“民间”。马王堆《易传》的公布,又将孔子与《易传》关系的质疑推向高潮。

《郭店楚墓竹简》简以道家文献《老子》最为有名,是截止到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文字最原始的道家著作。

郭店楚简的出土,同样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掀起了一股郭店楚简的研究热潮,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华人社团,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相继成立了研究机构,频繁召开郭店楚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认为郭店楚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饶宗颐先生认为,整个20世纪,尤其是1970年来的考古新发现,特别是大批楚简的出土和研究,有可能给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带来一场“自家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代替上一世纪由西方冲击而起的新文化运动”。



0 阅读:17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