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有两种感染,可教师并不清楚其高下之别

宁拙说 2024-06-04 15:45:07

课堂上的感染大致两种——外部感染和内部感染。外部感染即被动感染,是由主体外部视听形象的刺激而发生的感染。这种感染停留于感官,极难进入心灵,表现为外热而内冷,虽是热泪盈眶心灵却很冷漠,随刺激的消失而很快消失,影响难及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内部感染即主动感染,是由间接的艺术形象(比如文学和音乐等)激发想象,唤醒沉睡的经验而发生的感染。这种感染内蕴于心灵,是在敏感的角色扮演中诞生,是由艺术形象触动想象从而复活经验的感染,是外冷而内热,达到陶冶情操影响人生的深度。

外部感染是通俗感染,只要感官正常都能发生,不需要艺术素养的准备。影视是常见的外部感染方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又不用选择观众,是大众艺术。

内部感染是严肃感染,没有艺术素养则难以发生感染,产生趣味。文学音乐就是常见的内部感染方式,文学形象不是直接呈现于读者眼前,读者在文字的指引下通过想象还原到生活,间接地感受到艺术形象,方能发生感染。

这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感染,其高下雅俗有天渊之别,感染功效自然大相异趣。两种感染的情感高下有别。外部感染总是青睐低俗的情绪,暴力灾难复仇怪异是惯用的题材,恨是高度关注的主题,仇恨是钟爱的情感,纵然有爱,也常常偏爱色情。

内部感染总是青睐高尚的情感,爱是高度关注的主题,亲情友情爱情是钟爱的情感,而题材很广泛。恨是人类很发达的情绪,自然容易产生共鸣;爱却是奢侈的情感,只有懂得爱的人才能产生共鸣。真的艺术是启蒙爱而超越恨,外部感染扭曲人性中美的情愫而把人引入恨的死胡同。

两种感染的手段高下有别。外部感染用视听等综合手段感染人,看起来有不可抵御的感染力,其实是肤浅又强迫的感染。诸多艺术手段共同作用是为了使形象更生动更扇情,却不给欣赏者任何想象余地,只能被动地受感染。

内部感染虽然只用文字,却是高度自由的欣赏,给读者创设再创作的广大天地,需要读者经验和想象的参与方能进行。文字不是直接的艺术形象,必须读者想象加工,方能在头脑中复活艺术形象。这既是文学的缺点,给读者提出较高的要求,又是优点,为想象和情感的培养创造极好的条件。能欣赏文学,不仅标志有欣赏艺术的能力,而且拥有创造文学的基本素质。

两种感染的影响高下有别。外部感染是感官的,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不仅不利于艺术素养的提高,反而使艺术趣味日益低俗。如果艺术的价值在于陶冶性情,使浮躁的心灵变得宁静,使粗俗的人品变得高雅,那么外部感染使浮躁的心灵更浮躁,低俗的人品可能更低俗。

不论怎样有震撼力的影片从来不能给人留下深刻久远的印象,影响根本不能抵达心灵,净化人的情感,影响人的个性。

文学感染是影响品质的,决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文学是爱的生动示范,是人生逼真的演绎,决不像影视那样追求外部冲突的惊险,而是直抵心灵最隐秘的深处,把爱的快乐拿来感染人,是沁人肺腑的深长,有影响人生的久远。

文学欣赏是爱的启蒙,思想的启迪,个性的呼唤。对于想象思维,文学是自由驰骋的原野,是恣意生长的土壤;对于情感,文学是花木茂盛的花园,是精心呵护的园丁,剔除恨的恶草,只存爱的佳木。

文学是让浮躁的心灵宁静,是让粗鄙的心灵高尚。一部世界文学名著能影响人的情感思想个性,以至影响整个人生,可由此改编的电影只剩下粗俗的外表,精神来得格外苍白,根本不能影响心灵。

由此看来,稍有不慎,多媒体进入课堂就有些危险,如果用多媒体的外部感染取代文学的内部感染,那就不如请导演们都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不是来得轻松愉快吗?有的教师有很深的影视修养,课堂变成小影院,全是与文本有关的影视剪辑,文本费力的阅读变成轻松的什锦大餐。

视听感染喧宾夺主,阅读和文学欣赏给挤得没有立足之地,学生本没有阅读习惯,现在对文本更是漠然置之,而对视听刺激自然充满强烈兴趣。影视不是早已填满孩子的课余生活,阅读不是早已成为奢侈吗?汉语文化不正是丢失在影视里的吗?

不仅如此,教师也占据着课堂主角的位置,不看多媒体就看教师表演,学生潜心研读文本根本是奢谈。那些听课者不正是来看教师表演的吗?那些学者教育家不是从来没有正视过学生,而一直高度关注教师怎样教吗?

理论界也是流派纷呈,英雄辈出,可是似乎大家都忘记一个事实:所有语文素养深厚的学生无不是独立自由的大量阅读中熏陶而成。教师把文本嚼细再喂给学生,到底还是不是阅读欣赏呢?

教师声情并茂的台词也很有感染力,甚至比文本还有感染力,可是大家也忘记了最基本的常识:学生听不出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只能在阅读中培养。

教师的台词同样是视听刺激,只能是外部感染,孩子听得多热烈就对文本有多冷漠。纵然是高度个性化的解读,只要传递给学生就失去个性,因为真的个性阅读只能体现在每个读者身上。

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读中,学生的经验仍沉睡不醒,想象枯索,看似热烈的听讲却只有空虚和无聊。学生早已习惯听教师演讲,早已习惯对文本漠然置之,对阅读的冷漠不只是学生的问题,而且是民族的悲哀。可以大胆的设想,要是从来没有教师(只要一个识字教师,如私塾教师一样),十二年该读多少好作品,素养该有多深厚啊!多少伟大的文学家不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