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的目的是在学习上通过更多的时间投入以求在众多的学生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在传统的教育和竞争中,因为工具和手段都比较缺乏,所以用时间换成果的方法是非常有用。
但现在的就业市场中,你的竞争对手已经变了,不再是同学,而是一个学霸创造的产品,那么过往的竞争就再也没有任何意义。
就像曾经的比较火热的市场案例:打败方便面的不是另一个方便面,而是美团。
AI的到来,跟传统的工业和科技进步一样,是必然。

我们从背诵乘法口诀到通过计算机输入数字和运算符号就能计算复杂的计算题,再到AI十几秒就能解答高考压轴题,这一个过程的变化,其实是工具的变化。人基本没变。
既然人在智力和能力上基本没怎么变化,那么在当下这样的工具飞快迭代的时代中,我们要思考教育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功能才能让学生对比AI存在竞争优势。
如果教育还仅仅是应试,那么非常尴尬:在2024年的教育蓝皮书显示,87%的现有考试知识点都能被gpt-4轻易解答。
不要内卷
首先,我们要知道,教育继续内卷毫无意义,这是肯定的。
好比如,你是一名短跑运动员,但这一刻开始,你的对手不再是其他地域的选手,而是动物界短跑冠军猎豹,那么在这场比赛中,你再怎么比其他人跑得快,已经没有意义。
当然,学习成绩还是很重要的,成绩是我们通过传统途径去获取更全面的专业知识的一个参考条件,但是,它不会成为我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的必然条件。再往后延伸,我们所学习得来的知识和能力,如果只能解决简单问题的,那么我们被替代的可能性非常高,而且很可能是被AI替代。
所以,现在要停止无效内卷。
从大部分人使用手机的现象可以看到,我们普通人对手机的使用也是出现两种情况,一种非常清晰地知道手机只是作为一个生产工具或者联系工具,另一种则形成了手机使用成瘾,手机依赖的毛病。
而学生对AI工具使用后也呈现类似的两极分化现象。
杭州某个重点高中在2023年引入AI数学助教后,出现了一个非常让人吃惊的结果:成绩前10%的学生利用AI完成知识消化,学习效率提升300%,而后30%的学生却形成了对AI非常依赖,解题步骤记忆量下降62%。
现在到处都能看到AI学习机的广告,如果按照上述的现象,AI学习机对于大部分学生是不适合的。而这种不适合并不是不能提分,而是这种模型为了提分直接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投喂短板知识,只会让孩子听话照做,学生非常难形成自有的学习能力系统。这种“技术性失能”一旦产生,后期重新调动和培养起孩子的主动性就非常困难。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而技术产生于现在的,但老师却受教于过去的,老师也是在使用旧的知识和方法在教一群面向未来的学生。这种现实,就像一个老人家在教小孩玩手机,但对于老人家和小孩来讲,手机都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小孩摸着摸着就摸出门道了,而老人家还是权威。而曾经非常火热的“作业帮”,也成了一些学校老师、教培机构老师或者家长的帮手,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教育行为,就是教育者也非常依赖工具。
在这样的内卷环境中,所有人都盯着成绩这个点去看,过度聚焦反而形成了视觉盲点,导致越来越多的学习参与者只成为工具的奴役。
从传统教育中找突破
传统的教育从常规的学科知识的教授演变成追求成绩和排名结果,最后演变成内卷,这个过程其实是教育越来越无效的过程。

举个例子,就像刑侦类探案的逻辑,我们不能因为已经有怀疑对象,然后把所有的证据往嫌疑人身上套,换句话说,探案的目的是破案,而不是为了把嫌疑人变成犯人。
在教育的完整过程看,我们不能觉得高学历就能好就业,所以就往高学历的方向冲,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好就业。好就业的条件是能做事,能成事,而高学历可能仅仅是这些条件的假象。当我们看到就业现实是很大体量的高学历毕业生最终从事体力劳动,就能证明高学历并不一定能带来好就业。
所以传统教育一味追求好成绩,是错的路。
既然是错的路,那么我们就要从这条错路中找出路。
例如孩子做题,我们要让孩子学会问多一层问题:这题目是解决现实的什么问题,或者什么场景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这样的思考,跟陶行知老师所说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非常接近,所有的教育内容必须回归生活应用,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例如孩子的错题,我们不能只让孩子记错题,重复刷错题,我们要跟孩子一起去探讨和分析错题的价值:错题是在告诉孩子自己可能存在哪方面能力短板。在探讨过程中,就是在加强孩子对能力的认知,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记忆。
做题和收集错题都是我们传统教育中常用的加强知识记忆的方法,而这些行为我们稍微演变,就能成为非应试目的,而是教育目的了。
不要过度依赖学校教育
我们一直都在吐槽现在的义务教育存在的那些问题,但是我们也要理解,义务教育的分布范围非常广,即使教育改革也是存在一个过程的。而且这一系列的改革过程中肯定也存在部分学生的不适应,所以家长自身觉醒,而孩子则是全方位受益。

父母可以转变一下教育思路:从以前的领着跑,到划一个范围让孩子自己试着跑。
虽然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但是行是知之始,父母走过的路,攒下的经验一定是比孩子辈多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是能够起到“顾问”角色的。但是要摆脱领跑的角色,不然孩子只能成为下一个自己了。
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一些行为:有深度的问题,生活问题的创新性方案,学习过程中的周期性分析。每一项这些行为都是家长可以跟孩子详细交流的契机,也是从传统的知识教育演化成认知教育的有效通道。
饭桌也是我们提升孩子认知的重要场所。这就是为什么高认知家庭的孩子看起来对很多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所以不能让孩子边看手机边吃饭。
在教育投入的策略上应该要重新调整。如果还是按照内卷那种策略,性价比非常低。即使在成绩上取得进步也弥补不了在认知上的不足,所以应该把教育投入的大比例投入认知建设上和创新工具上。例如现在非常流行的AI工具,这两年是AI工具大爆发时期,接下来AI技术成熟后就是人机协助的形成期,那么在全面使用AI工具前,我们要给孩子搭建起类似的工具使用技巧,即使没有,也要让孩子开始接触这样的工具。
这些调整是不可能等义务教育内容的全面普及的,如果AI教育内容普及后,就业场景就会形成像现在教育内卷的场面: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家庭永远都是孩子认知的开始,和认知的高度基础。
如果还继续盲目地教育内卷,那么这场内卷只有一类剩者和一个胜者:剩者是强认知的孩子,胜者是不断迭代的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