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是元宵

宏爽玩转旅游 2025-01-11 05:06:54

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正月为元月,而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上元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全国各地统一认同的节日。其表现为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如果说现在和从前有什么不同,大概就是花灯变得更精致了,电视上、网络上还多了许多花样百出的元宵晚会。

台州地区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当地的元宵节不是正月十五,而是正月十四,尤其在千年府城临海,这一传统流传最广。《台州府志》中记载,吴越国钱镠时,“俗以十四为重,室内皆燃灯,妇女行百步以去病”。可见这一习俗,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当然,为了能和全国人民步调一致,实现普天同庆,正月十五这一日也要过节,如此一来,临海人硬是把元宵节过成了两天。

十五元宵十四过。临海流传着多个版本,大致如下:

版本一:孝子说。

明代临海人秦鸣雷,嘉靖二十三年(1554)进士,殿试选为状元。曾任礼部尚书,总校《永乐大典》。秦鸣雷幼年父母早丧,由伯母杨夫人抚养长大。当官后极为孝顺,因伯母信佛,初一、十五都要戒荤吃素,为了使她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此后便成了风俗。

版本二:战事说。

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有一年正月十四,戚家军在桃渚大捷,小股倭寇逃往村落之中。时天色已晚,戚家军赶到,百姓纷纷点灯帮助戚家军搜索残敌。一时间,城里城外,每间房屋,到处灯火通明。倭寇无处藏身,全部被消灭。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节改到正月十四夜。

版本三:筑城说。

大唐初年,临海一带常遭海盗侵扰。当时的台州刺史尉迟恭发动兵士筑城防盗。开工那天,刚好是正月十四。入夜了,风雪交加,百姓就在一起商量怎么才能慰问军士。有的提议送酒菜去,好让士兵御寒,但是刺史大人严令士兵不许喝酒,不好违抗,有人想出了个两全齐美的方法:用带糟的新酒当水,调进好菜和粉,搅成糟羹并送去。士兵吃了糟羹浑身是劲,开心热闹像是过节一样。从此,正月十四过元宵、吃糟羹的习俗就这样世代沿袭下来。

流传最广是“筑城说”。《台州外书》中记载:元宵时,“以肉、菜和粉杂荠笋作羹,以多为贵,谓之吃糟羹。相传,唐筑城时,天寒以是军,遂成故事。”

正月十四过元宵节,可能还与台州地区另一个习俗有关。台州民间崇佛,老百姓在初一、十五需要上香、吃素、擦洗供桌等,自然也就不能过其他的节庆。所以,不止元宵节,其他如中元节、中秋节,都不是十五那日。

当地的元宵灯会俗称“台州府十四夜灯会”。正月十四晚上,全城的各式花灯、民间艺术、杂耍艺人、特色小吃一股脑儿集中到城内的道司里校场,人们在这里观灯、看戏、品美食、猜灯谜,好不热闹。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