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画诗,读懂他的审美感受

凝萨 2025-04-20 04:39:09

山木半叶落,西风方满林。无人到此地,野意自萧森。

这首诗是董其昌的作品,从内容题材看是题画诗。题画诗出现在绘画作品的空白处,可以抒发感慨,也能阐释创作意图,写起来更加自由一些。古代画家很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哪怕是民间画家也要粗通文墨。这是由于传统国画讲究笔墨技法,在画画的时候为了表现线条的张力,引入了书法用笔。同样是一根线条,功底深厚的画家可以表现出力量轻重、墨色浓淡、提按顿挫。很难想象,画家不会写字就能理解笔墨的魅力。

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写诗、学书法都成了画家的必修课。提高文化素养,可以让画家在审美感受上占据优势。大家熟知的元四家,他们都有诗书画三绝的高手。董其昌在创作上继承了元人笔意,研究文人画理论,成为明末画坛领袖。

董其昌生活在富裕家庭,他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教育,长大后科举入仕成为朝廷官员。明末朝政腐败,董其昌为人相当精明,遇到情况不妙就一走了之,辞官赋闲。别看他仕途上作为有限,他在书画艺术以及艺术理论研究方面堪称明末第一人。

读他写的题画诗,能够感受到他的审美主张,进而理解他的艺术风格。诗中写道,山中大多数杂树都已经落叶,一阵西风刮过卷起地上枯叶,看上去树林中都是叶片飞舞。遗憾的是,没有人到这么荒僻的地方,当然也就没有任何人能够看到了。不管有没有人,山野逸趣呈现在萧瑟衰败的落叶里。

看重点,“无人到此地”,说明了董其昌不在乎是否有人看过,也不在乎别人能否感受。他把自己的感受分享出来,个体情感是他特别在乎的。读懂了这句诗,就会恍然大悟,为什么董其昌画山水从来没有点景人物。答案就在诗中,他把绘画当成自娱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他需要纯粹的画面感。

董其昌画山水的时候,喜欢强调“取于自然”。从题画诗中可以看出他的美学思想,寄乐于画。诗中描写的景色,真的有那么美吗?每个人读过之后的感受肯定不一样,却都会被他的情绪打动。大风卷起落叶,让人想到了“山山黄叶飞”的悲凉。在悲凉中发现内心的敏感脆弱。如此细腻的感情如果呈现在山水画中,那该多么生动啊!

很多人会觉得董其昌人品不好,他的作品未必就好。毕竟在野史中有“民抄董宦”的记载。很多时候,人品和作品要分开看待。读过《题画诗》,能够了解他的审美高度,至于其它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都很好奇,既然诗有了,那么画在哪里啊?画作失传,现代人已经看不到了。从诗意分析,画风应该是仿黄公望、倪瓒的秋景山水。

0 阅读:9

凝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