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是明代姚绶的作品,乍一看很像沈周的风格。他和沈周是同时代的画家,很难说谁影响了谁的风格。姚绶浙江人,从现有资料找不到他和沈周有交往的证据。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两人的风格很像呢?答案很简单,他们都在学习元代画家的风格技法。姚绶是官场中人,曾经担任过监察御史。由于得罪权贵,索性辞官归隐,游历江南各地,画山水景色。说不定他游历吴越之地的时候就见过沈周作品,纵然不相识,也不影响欣赏画作。
他在画中题诗一首,表达享受泛舟的自在洒脱。由于构图为横向,在空间处理上有别于常见的立轴山水。横构图意味着要压缩空间,让前景、中景、远景更加紧凑。这样处理有好有坏,好处是强调视觉冲击力,坏处是很容易让空间变得没有层次。

姚绶 溪山放棹
欣赏《溪山放棹》,可以从画面右侧开始。古人书写的时候,右上角是开篇位置,在潜意识里成为视觉重点。姚绶用题诗占用这块留白空间,会让画面显得拥堵。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还在摸索诗画结合的创作手法。在空间布局上,他不如沈周。
画山水讲究节奏感,不仅可以通过笔墨体现,也能利用构图。找张白纸遮挡住右上角,整幅画的气韵就贯通起来了。姚绶应该意识到了构图上有不足,利用画面左侧布置大片留白,稍微破了一下堵塞的感觉。从画中可以看出,技法出众的画家可以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千万不要,明明出现了问题也装作没看见。

姚绶 溪山放棹 局部
画中树石相当精彩,与沈周的画法很像。姚绶在大树下面画了丛丛荆棘,你看懂他的意图了吗?假设没有荆棘,画树的时候笔墨显得单调。同时在空间处理上,荆棘起到了藏与露的作用。利用对比,让拥挤的空间产生深度,画面看起来更加生动。
姚绶画石块的时候似乎没有刻意区分阴阳变化,他又是怎么考虑的呢?到了远景了才注意了一下阴阳变化,看到这里就能发现姚绶还是为了拉开空间距离。为了摆脱画纸尺寸的限制,他在努力表现山水的深度和广度。他希望描绘出纵横千里的气势,尽可能把前景拉到眼前。

姚绶 溪山放棹 局部
看《溪山放棹》觉得似曾相识,主要源于树石画法。姚绶与沈周不约而同向元代画家学习,反映出江南文人在审美上具有一致性。当文人参与到山水画创作中来,更会关心作品的意境。
姚绶构建出静谧幽深的空间,旨在让人忘记世俗烦恼。他利用文人放棹的文化意象,丰富画面内涵。当山水画承载了细腻感情,就有了遐想空间。姚绶利用笔墨构图的张力,描绘出广阔无垠的气势。看惯了立轴山水,再看《溪山放棹》会发现对于高手而言,形式无法束缚他的创作能力。

姚绶 溪山放棹 局部
你喜欢姚绶笔下的江南山水吗,如果喜欢可以临仿一下。从技法角度看,《溪山放棹》难度不是很大,只要画出享受自然的逸趣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