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将继续讲述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战斗战史。前面数期讲述了Ju87斯图卡在西班牙内战、波兰战役、北欧战役、法国战役、不列颠空战期间的战斗史,本期将把视角转向巴尔干半岛,一览南斯拉夫战役期间Ju87斯图卡的表现……
如果入侵埃塞俄比亚是为了殖民扩张,那么意大利入侵希腊就纯粹是为了在希特勒面前提高一下自己作为盟友的地位,希特勒从来就没瞧得起过意大利和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当然知道这点,因此,他自以为得意地做了入侵希腊决定,没想到他的做法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希特勒更鄙视他了。墨索里尼心里的小九九希特勒并不知道,这种幼稚想法也只有墨索里尼能有,还具体实施了。希特勒得知意大利的行动后大为震惊和恼火,德国在四个月前在法国敦克尔刻已经把英国的远征军赶出了欧洲大陆,他的下一个最主要作战计划是入侵苏联。

但是,希特勒非常担心侧翼,即巴尔干地区的安全,希特勒想通过政治手段把巴尔干地区国家拉入轴心国行列,稳定巴尔干地区,德国重要的石油基地——罗马尼亚油田就有了安全保障。而意大利却在这个时候不合时宜地入侵希腊,这不仅打乱了德国战略部署,还存在着潜在隐患,那就是迫使英国也介入进来。退一步说,意大利军队如果迅速拿下希腊对德国来说还是一件好事,问题是意大利五个月的战斗不仅毫无战果,反倒被希腊追着打,巴尔干地区的局势完全有失控的危险,后来发生的事确实证实了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出兵拯救作战无能只会捣乱的意大利,进攻苏联的计划暂时往后放一放。德国出兵说是拯救意大利,不如说是占领希腊,把英国人赶下海去。希特勒曾狂妄地认为攻打希腊如同法国战役一样,德国的装甲部队和“斯图卡”飞机发起闪电战会迅速占领希腊,希腊领土上的英国军队会重演敦克尔刻那一幕。
在巴尔干国家中,只有希腊北部的南斯拉夫还没有加入到轴心国阵营里,不加入轴心国阵营就极有可能把同盟国军事力量引入其中,德国非常担心这点,希腊已经证明了德国的担忧,为此,德国威逼利诱迫使南斯拉夫于1941年3月25日在维也纳签署了《三方同盟条约》。有了南斯拉夫条约保证,德国准备采取入侵希腊的军事行动,代号为“玛丽塔行动”。

德国进攻南斯拉夫的战场态势地图。
但是,仅仅两天之后,南斯拉夫发生了军事政变,新政府废黜了摄政王,推举十几岁的彼得为南斯拉夫国王。新王国政府不想得罪轴心国,当然也不想跟英国走得太近,因此新政府制订了中立政策,事实上,新政府上台后就跟英国进行了联系,表示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意愿。南斯拉夫的政变完全打乱了希特勒的部署,怒不可遏的希特勒立即下令扩大“玛丽塔行动”范围,在进攻希腊的同时也拿下南斯拉夫。
参与空袭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德国空军单位是此前驻扎在法国北部的6个“斯图卡”大队,冯·里切特霍芬第八航空军的主要空中力量参与打击南斯拉夫南部和希腊两个地区,这支部队在波兰战役中首次获得了令人恐怖的名声、又在法国创造了更大的战绩。第八航空军的St.G 2联队的第Ⅱ大队早在1941年1月就离开英吉利海峡,如今正驻扎在北非的利比亚。1941年3月的第一星期里,第八航空军的“斯图卡”部队悠闲地飞越奥地利和罗马尼亚抵达保加利亚预先指定的空军基地。St.G2联队的直属单位(Stab) 。

(上图)德国空军进驻巴尔干地区并非一帆风顺,图中显示的是拥挤的机场里1架Ju 52运输机冲向1架停在地面的“斯图卡”飞机。
Ⅰ/St.G 2大队和Ⅲ/St.G 2大队驻扎在克莱尼斯和贝利卡,Ⅰ/St.G 3大队也驻扎在贝利卡基地,它主要是为了填补Ⅱ/St.G 2大队被调往北非的空白。非常令人奇怪的是,Ⅱ/St.G 2大队从来就没有被联队指挥部指挥过,德国准备在巴尔干地区采取行动前,德国空军决定把驻扎在非洲的两个“斯图卡”大队中的一个调回以增强St.G 2联队,出于多方面考虑,最终Ⅰ/St.G 1大队被选中穿越地中海部署到保加利亚,联队的直属单位Ⅱ/St.G 2未被选中。其实,这其中肯定有个中原因的,不可能死板地按序列来调配,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德国空军联队和大队隶属关系较为松散,大队是主要作战单位,独立性较强。
奥斯卡尔·迪诺特少校的St.G 2联队早早地抵达作战区域,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在保加利亚训练(向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展示俯冲轰炸技术)和熟悉战场环境,另一个目的就是向南斯拉夫展示力量存在,迫使它明智地签署《三方同盟条约》。与St.G 2联队相比,冯·斯秋伯恩( Von Schonborn)少校指挥的St.G 77联队直到南斯拉夫政变的第二天(3月27日)才动身前往巴尔干地区。但是,仅仅一个星期里,St.G 77联队就完成了部署,St.G 77联队的直属单位、Ⅰ/St.G 77大队和Ⅲ/St.G 77大队驻扎在罗马尼亚的阿拉德,Ⅱ/St.G 77大队驻扎在奥地利的格拉兹,但这个大队临时隶属St.G 3联队直属单位指挥。

(上图)德国Ⅰ / St.G 2大队“斯图卡”飞机整齐排列准备向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展示俯冲轰炸技术,后面的小山就是目标。这么整齐地排列纯粹为了表演,作战期间万万不可。
入侵南斯拉夫战争于1941年4月6日5点15分爆发,德国陆军部队穿过保加利亚边境快速向南斯拉夫尼什和斯科普里(Skoplje,在尼什正南150公里处)推进。45分钟后,德国宣传部长戈贝尔才正式宣布战争开始。从一开始,St.G2联队所有的下属单位都参与了轰炸南斯拉夫南部的行动、随后这些“斯图卡”部队北上把目标放在了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空袭贝尔格莱德恶劣行径立即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南斯拉夫在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都十分不利,这两个方面都被轴心国包围着。最让希特勒恼火的是,南斯拉夫签署条约仅两天之后就改变了立场,出尔反尔最让人讨厌,政治上摇摆不定是因为没有让它尝到德国的厉害,希特勒就是这么想的。但是,南斯拉夫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德国磨刀霍霍的时候它就宣布首都贝尔格莱德为不设防城市,南斯拉夫希望这个举措能让德国格外开恩,事实恰恰相反,希特勒觉得“南斯拉夫厚颜无耻地挑衅他的尊严”,首都不设防正合他的口味,他下令毫不留情地,持续不断地猛烈轰炸贝尔格莱德,从这次空袭行动代号“惩罚行动”就可以看出希特勒多么的气急败坏。

图中“斯图卡”飞机分散停放是为防备敌人空袭。
在圣枝主日当天早晨快到7点时,德国空军开始轰炸贝尔格菜德。首波参战的飞机编队共有300余架飞机,St.G 77联队近1/4“斯图卡”飞机也参与了首轮轰炸。由于俯冲轰炸精度高,贝尔格莱德重要的目标点都由“斯图卡”飞机来轰炸,主要是防御堡垒。当天贝尔格莱德的天气相当地好,天空万里无云、加上不设防,所有条件都适合“斯图卡”飞机俯冲轰炸。在前往贝尔格莱德的途中,德国飞机编队未遭遇南斯拉夫空军战斗机拦截,地面也无防空炮火,只是抵达目标区上空时才有一些零星的防空炮火,经历了波兰战役、法国战役和英国战役的“斯图卡”飞行员对此根本不屑一顾。
轰炸贝尔格莱德比此前任何一次行动都轻松,放心大胆地把炸弹投给目标,飞行员再心满意足地欣赏自己的杰作:到处是浓烟和火焰。整个行动中只有王宫附近和火车站周围有一些防空炮火。第一轮轰炸结束后南斯拉夫首都笼罩在一大片灰色的烟尘中,德国飞行员称“就像一条灰色的裹尸布盖住了整个城市”。

德国空军投向贝尔格莱德的燃烧弹。
轰炸不设防城市这种目标完全不需要俯冲轰炸机参与,随后的轰炸贝尔格莱德行动中,德国空军第四航空队的高空轰炸机Do 17轰炸机和Ju88轰炸机接手了全部轰炸任务,而St.G 77联队把轰炸目标投向了首都周围的南斯拉夫空军基地。在轰炸贝尔格菜德的当天下午,St.G 77联队的一个“斯图卡”编队对首都以西5公里处的萨瓦河岸的南斯拉夫空军机场,以及首都郊区泽蒙民用机场进行了轰炸。
这个“斯图卡”编队以纵列间隔1600米距离排列,在抵达目标机场后,长机先是在机场上空盘旋观察,然后开始高速俯冲投弹,编队其他Ju 87飞机紧跟着长机一个接一个俯冲投弹。整个编队的投弹井然有序,时间安排得非常完美,轰炸的精度也非常高。完成投弹后,“斯图卡”飞机几乎是贴着地面退出轰炸步骤。遭空袭的两个机场停机坪上的飞机被全部摧毁,有的“斯图卡”飞机投下的是燃烧弹,这种炸弹主要轰炸机库和机场设施。投弹结束后,“斯图卡”飞机重新编组后再次光临浓烟四起,烈焰不断的机场,这次主要用机枪扫射正在灭火和抢救伤势不严重飞机的地勤人员。
轰炸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行动立即成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二战爆发以来,这种场面早见怪不怪,引起轰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南斯拉夫局势动荡以来,世界各国很多战地记者被派往贝尔格莱德,当德国发动空袭时这些记者未能及时撤出。轰炸贝尔格莱德虽然惨烈,而对南斯拉夫命运起决定性影响的是该国南部的战斗。

被炸后的贝尔格莱德一片废墟。
此前,根据南斯拉夫地理和政治环境特点,南斯拉夫政府将本国的军事重点和国内主要军事力量都放在了南部,这里三面都是敌对势力,危险极有可能来自这里,为此,南斯拉夫陆军在这一区域驻扎了七个集团军,虽然很多部队编制尚未满员。应该说,南斯拉夫这种做法百分之百是正确的,但是,德国介入巴尔干后,对于一心想消灭“背信弃义”的南斯拉夫的德国来说,南斯拉夫把全国主要军事力量都集中在一个区域正好让德国一锅端,消灭南部军事力量南斯拉夫的命运就见分晓了。
虽然南斯拉夫把大部分军事力量部署到了南面,实际上作战能力最强的仍属南斯拉夫北部军队,因为南斯拉夫北部是克罗地亚平原,德国只有越过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就会进入到这里的平原,这儿非常适合装甲部队作战。南斯拉夫估计德国如果想发动战争就极有可能从北部入侵南斯拉夫,为此,南斯拉夫在此部署的军队战斗力比南部的更强。但是,德国并不领情,一年前在法国战场、德国并没有按法国军方的构想突破阿登防线再进入法国后部。
这次,德国仍没有按照敌人的设想从北部进人南斯拉夫,事实上,德国第12集团军从保加利亚一侧进人南斯拉夫认为有天然屏障(群山)的西南边境,这里南斯拉夫防守最弱。德国的战术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选择这个进攻点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该地点的西南方向就是意大利控制的阿尔巴尼亚、必要的时候德国和意大利可以合围歼灭南斯拉夫军队。
德国选择山区作为突破点,但山区并不适合装甲部队快速向前推进,要想完成德国快速将南斯拉夫从中间一分为二的战略意图,必须着重依靠空军的打击力量。为德国第l2集团军提供空中支援的是德国空军第八航空军,确切地说就是迪诺特少校指挥的St.G 2联队。首先,必须动用“斯图卡”飞机消灭出入山区道路上的南斯拉夫军事堡垒,这种山区目标非“斯图卡”飞机俯冲轰炸不可。4月6日德国人侵南斯拉夫时,最早出动的就是St.G 2联队的“斯图卡”飞机,一波又一波俯冲轰炸,南斯拉夫的山区军事堡垒尽数灰飞烟灭。

(上图)德国迅速占领南斯拉夫后,德国空军“斯图卡”部队也转移到南斯拉夫境内准备对希腊发动攻势。二战时的飞机说真的一点也不娇贵,这种简易机场竟然也能使用。
在当天持续不断的轰炸中,St.G 2联队只损失2架“斯图卡”飞机,另有2架受伤、这个损失算是相当轻的,取得的战果却相当可观。借助德国的俯冲轰炸,德国第12集团军很快便突破南斯拉夫第5集团军防线进人南斯拉夫境内,到早晨九点左右时,德国军队已经深入南斯拉夫境内40公里。由于境内的抵抗基本忽略不计,德国装甲部队进入南斯拉夫境内后便呈扇形展开,向不同方向围歼敌军。24小时后,德国第2和第9装甲师占领重要军事要冲:斯科普里,占领该地就可以打通与阿尔巴尼亚的联系。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入境后则向北沿着一条铁路向另一个重要军事重镇尼什进发,4月9日、尼什沦陷。随后第1装甲集团军马不停蹄地向贝尔格菜德进发。
墙倒众人推这话一点也不假,就在南斯拉夫做最后的挣扎时,一直处于防守态势的阿尔巴尼亚境内意大利军队立即来了精神,驻扎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意大利空军第101”大队Ju 87飞机开始频繁出动轰炸南斯拉夫境内目标,驻扎在意大利境内莱切基地的第97”大队也不辞辛苦远程轰炸南斯拉夫目标。第239a中队的9架Ju 87飞机飞越亚得里亚海轰炸了南斯拉夫科托尔港,行动中,1架Ju 87飞机被地面高炮击落。
4月10日、第239a中队的远程型Ju 87R从莱切被调往北部的杰西,这里离南斯拉夫中部最近。在新驻地,第239a中队的Ju 87R数次对南斯拉夫达尔马提亚沿岸目标进行了轰炸,还对希贝尼克附近海域的南斯拉夫海军鱼雷艇进行了攻击,曾重伤南海军排水量1870吨的“兹马极”号水上飞机勤务船。意大利“斯图卡”部队在这一阶段的行动中损失一些空勤人员(具体数目不详,也不知道飞机损失情况)。

(上图)在入侵南斯拉夫的行动中,飞行事故也时有发生,图中坠毁飞机的故事背景是迪诺特的副官驾驶的飞机与僚机在保加利亚克莱尼斯上空相撞坠毁,飞行员丧生。
意大利第101大队主要轰炸南斯拉夫内陆目标,在执行这些作战任务时该大队也有一定的损失,这些损失都是地面炮火造成的。在4月13日空袭莫斯塔尔机场时,第101°大队指挥官圭塞佩·多纳迪奥的Ju 87座机被地面高炮击中,他被迫在南斯拉夫境内迫降,他和后座机枪手被俘并在战俘营呆了几天。第101°大队至少还有1架Ju87飞机在南斯拉夫与阿尔巴尼亚边境一带被击落,4架被击伤。
与此同时,在南斯拉夫西北部,意大利陆军第2集团军正向卢布尔雅那挺进,德国陆军第2集团军穿过奥地利边境线也在向萨格勒布推进。大势已去的南斯拉夫政府只得从贝尔格莱德撤退到萨拉热窝。

(上图)德国节节胜利的时候,意大利人又来了精神,还派出飞机参与轰炸南斯拉夫军队和军事目标。图中为97°大队的“斯图卡”飞机正飞越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边境。
同样在南斯拉夫西北部,匈牙利也趁火打劫,向南斯拉夫提出归还有争议领土。而在东部,德国陆军集团军从罗马尼亚一侧向贝尔格莱德进军。4月12日,这支德国集团军占领贝尔格莱德。上文提到的从保加利亚边境进人的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向北希望能最早进入贝尔格莱德,没想到被驻罗马尼亚德国集团军抢了先。战争爆发以来,南斯拉夫四处受敌,很快就于4月17日宣布投降。德国空军“斯图卡”部队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行动中几乎无事可做,4月15日下午4点、德国空军第四航空队司令亚历山大·勒尔(Alexander Lohr)上将接到空军司令戈林的最新命令,要求参与南斯拉夫战斗的德国空军部队将目标转向已经开始从希腊撒退的英国部队,力求在英国军队抵达希腊南部港口前将其消灭,绝不能有第二次敦克尔刻大撤退。

意大利空军的“斯图卡”飞机已经飞到南斯拉夫中部执行作战任务,注意看意大利空军类似汉字“州”的图案。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