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二马小姐
整个市场都在奋力挖掘AI的投资机会。
讲一个不太热的冷知识,新能源汽车,很可能是未来人工智能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早先木头姐(Cathie Wood)谈到特斯拉前景时,也提到过类似观点。
新能源车与AI技术可谓相辅相成,而且深度融合。未来智能化、自动驾驶、车联网的交互场景,想象一下都很带感。可以说,电动化开启了汽车革命上半场,而智能化,则有望引领下半场。
另一个冷知识是,智能车产业链和机器人,重合度也是非常高的。因此,新能源车、AI、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共通的。
最近发现一只很有趣的QDII基金——银华全球新能源车量化优选(A类:015204,C类:015205),倒是十分契合“智能汽车+AI+机器人”的时代趋势。
这只QDII产品的一大显著看点是“全球布局”。跨市场全球布局的主题基金,市场上很少见。这只基金在A股、港股、美股三个主要市场,布局新能源车产业链。覆盖了全球新能源车产业链里诸多颇具前景的领域,包括电池、智能驾驶、车联网等等。
众所周知,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各有所长,占据产业链上不同位置。A股、港股、美股,这三个重点市场,几乎可以囊括全球智能车相关的顶尖企业。
就像木头姐在今年最新的“BIG IDEAS 2025”报告里讲到的,2025年将是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一年”。她认为,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几年迅速增长,到2030年可能达到8-10万亿美元规模。
量化赋能,构建全球新能源车组合
银华全球新能源车,这只QDII产品的全球布局思路,可能是智能车、AI投资者很有兴趣探索的。
这只基金首创“含新率”这一量化模型,以评估新能源车业务的含量。
构建组合的方法大约是这样的:先梳理全球新能源车产业链上所有的核心标的,形成初筛股票池。而后,根据智能车业务在主营业务中的比例,计算股票池里各标的的所谓含“新”率,也就是股票市值乘以含“新”率即得到含“新”市值。
接着,再按照含“新”市值加权,构建一个全球新能源车产业链组合。
在这个组合的基础上,基金经理还会进行人为的增强。比如通过评估商业模式、产业格局,估值水平和成长性,来决定如何在资源、制造、整车和智能化这四个主要环节,是超配还是低配。最终目标,力争获取相对于基础组合的超额收益。
话说这只基金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2023-2024两年都是正收益,分别为10.15%,22.87%,超越其基准14.41%和10.85%。同期沪深300的收益率分别为-11.38%,14.68%。
图:银华全球新能源车量化优选历史业绩

产品业绩数据来自基金定期报告,指数业绩数据来自wind,2023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
这类横跨多个市场的主题基金,基金经理对安全边际的把控,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实际上,基金经理李宜璇构建了一系列组合的“调节术”,以降低风险,力争提升安全边际。比如通过全球配置对冲地缘风险;通过智能化权重动态调节,来把握技术性拐点;通过"制造+科技"的双轮驱动,以平衡估值;辅以量化策略,捕捉细分领域预期差。
讲真,很少看到这么有趣的产品。投向世界前沿的领域,全球跨市场布局,加上量化选股和量化风险调控策略。从投资方向,到产品本身,概念都很前沿。
图:银华全球新能源车走势图

产品业绩数据来自基金定期报告,指数业绩数据来自wind,2023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
抢占智能汽车的“C位”
从最新的2024年4季报来看,这只基金的持仓,几乎都是新能源车产业链上,处于不同环节的“C位”巨头。
美股,包括全球“电动车+智能驾驶+机器人”核心玩家,算力巨头、芯片巨擘,这些都是自动驾驶技术迭代中,重要的公司。
A股,包含了产业链中的制造龙头。
港股,则是新能源整车公司扎堆,包括多家智能车整车公司,一众新势力代表。
智能驾驶龙头+港股整车新势力+A股制造龙头,从基金持仓中可见,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格局还是比较清晰的。这一布局,也体现出不同市场的侧重和优势,也能分散单一市场的风险。
按照地区来看,截至2024年年末,银华全球新能源的A股占股票市值比为32.53%,港股占比23.24%,美股占比31.85%。
图:2024年4季报地区配置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2024.12.31)
智能驾驶的“风”很大
新能源车投资,正经历从"电动化β"向"智能化α"的战略转折。
在李宜璇看来,新能源车产业链,全球不同国家拥有自己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以及政策的演变路径。中国内地市场聚焦资源和制造,中国香港市场聚集造车新势力,美国市场是智能化和整车引领者。
随着产业发展从1到N的演进,智能化,网联化是发展的大方向,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利润在产业链上的分布,会逐步从上游向中下游扩散,从电动化往智能化扩散。
“唯有全球化布局,才能把握新能源车全产业链的成长红利”。
李宜璇在4季报中谈到,“全球电动车销量继续保持增长,国内仍是最为确定的市场。”
“智能化成为电动车竞争下半场的核心要素,带动车企竞争格局的变化。同时,随着新一轮技术创新的爆发,大模型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整体而言,全球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空间广阔,看好投资前景,价值与成长兼备。”
L3智能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的奇点,也正在临近。
李宜璇认为,2025年将是L3规模化落地关键节点。而DeepSeek所引发的智能驾驶平权,将反过来推动产业拐点的加速演进。
其实,今年年初CES 2025展会上,已能窥见轰轰烈烈的大趋势正在扩散。自动驾驶与机器人技术正在走向深度融合,自主车企的智驾能力,正在快速补齐。产业端L2的渗透率已突破13%。
电动车智能化的风很大,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也许比想象中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