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世界最后一天,我将辞职离去。”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辞职了,继任者为时年47岁的普京,自此俄罗斯开启“普京时代”。
这场俄罗斯新旧权利的交替,彼时并不被人看好,然而俄罗斯在普京的带领下重新恢复了国际大国的地位,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趋向稳固。
不少人俄罗斯人都视普京为俄罗斯的救世主,不过也有人不认可,其中就包括叶利钦的小女儿塔季扬娜·尤马舍娃。
2010年,塔季扬娜在博客上发文含沙射影贬低普京,在她描述中,普京再不复充满自信的硬汉形象,被描述成为一个“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的人,并极力为其父叶利钦辩解。离开政坛十多年的塔季扬娜“重新出山”,惹怒了不少俄罗斯人和普京支持者。
这不免让人想到当初叶利钦辞职、普京上位,对叶利钦的两个女儿(包括塔季扬娜)的态度,两者大相径庭。
一、新旧权利交替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早已扫清入主克里姆林宫“最大障碍”的叶利钦,成为俄罗斯第一任总统,登上俄罗斯政坛之颠。
回顾俄罗斯第一任总统选举,叶利钦正处于仕途上升期,故而以57.3%的选票以绝对优势一举夺魁。
登上政治巅峰的他,壮志满怀,意欲大干一场。
经济方面,实行“休克疗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遗产(70%),丰厚的遗产令叶利钦喜上眉梢,但真正当起俄罗斯“大家长”,才发现俄罗斯穷的叮当响,不仅欠了一屁股债(一万亿卢布的内债,1200亿美元外债),一大堆企业半死不活。
穷家难当,他该怎么办?改革,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认为苏联过去在经济方面改革不彻底、拖拖拉拉,才白白断送苏联前程,如今俄罗斯决不能重蹈覆辙。
这时候盖达尔提出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主要内容为开放价格、国企私有化等。叶利钦看了之后,立马竖起大拇指,视盖达尔为“人生导师”、“俄罗斯救星”,直接将其提拔为俄罗斯政府总理。
1992年初,俄罗斯进行经济改革。
最初几个月效果还不错,市场秩序良好,等到物价开放的第三个月,弊端初现。消费品价格扶摇直上,政府一度平抑价格都无法恢复物价。
市场供求经“休克疗法”一弄,彻底陷入“休克”。更要命的是,本就半死不活的企业因市场供求陷入死循环,企业效益每况愈下,俄罗斯寡头们趁机合并企业,小寡头成为大寡头、大寡头成为巨无霸。
“休克疗法”失败后,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一半。别说重振苏联雄风,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经济衰退、国有资产流失、寡头实力膨胀,无一不是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的经济特点,直到普京上台后才有所改变。
政治方面,主张实行西方式政治制度。
叶利钦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完全不赞同苏共那一套,上台之后干脆主张实行西方式政治制度,确定以总统制、多党制、议会民主的政治体制模式。
俄罗斯政治体制与西方式政治制度也有一定差距,其总统的权利很大,很多方面都实行“总统集权制”。
看似民主,实际有许多重大决策都由叶利钦决定,叶利钦有这个能力、也有足够声望。在他任职期间,前后用了7个总理、9个财长、6个内务部长、3个外交部长,主打一个“看不顺眼就换人”。
政府频繁更换领导班子、经济一度下滑,叶利钦始终未能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良策,不断许诺又朝令夕改,他的声望不断下降,人民不满意、政敌步步紧逼,他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绝望境地。
从他实现政治抱负到跌落神坛,仅仅只过了9年。许多人认为叶利钦时代结束了,这十年是“失落的10年”。
1998年,杜马里的共产党员正式对叶利钦提出弹劾表决。
即便经过一系列的斡旋,弹劾表决并未通过,叶利钦的声望直线下降。国内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对外政策令人不甚满意、车臣战争正处于关键时期、2000年的大选紧密锣鼓地进行,种种预示着他或将真正下台。
下台成了必然,倒不如主动让权。1999年最后一天,叶利钦将权利让给了最看好的普京。这一决定,属实让人有些意外。彼时普京在俄罗斯政坛算不上元老,并非总统之位最有力的竞争者,甚至有些“年轻”。
用塔季扬娜的话说:
“父亲(叶利钦)在挑选他(普京)作为总统继承人之前,他实际上还是个鲜为人知的‘小人物’。”
二、冒险重用普京重用普京,是叶利钦政治生涯中最后一场“战斗”。
独掌俄罗斯大权这十年,俄罗斯经济倒退、政治混乱、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他希望能找到一位带领俄罗斯走出阴霾的接班人。
同时他也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树敌颇多,他本人和家人的未来得不到保障。找一位“可靠”的接班人,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他深知自己不再是俄罗斯民众心中的英雄,已成为过去式。
主动让位,倒也是个体面的做法。
于是叶利钦开始寻找合适的接班人,这位接班人不仅要有能力,还必须维护叶利钦和他的家人的利益。
或许许多人会问,他没考虑过让家人接任总统之位?事实上叶利钦的两个女儿都在政府任职,尤以小女儿塔季扬娜最为突出,担任“总统顾问”。叶利钦时期,塔季扬娜被视为俄罗斯“第二号权威人物”,是当时最富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
种种迹象表明,塔季扬娜有心更进一步,叶利钦却不愿其涉及政坛太深,他深知女儿并非总统最合适的人选。
女儿并非第一人选,普京其实也不是。
叶利钦的第一人选是鲍里斯·涅姆佐夫、丘拜斯,这两位都是实力派人物,可经过他仔细观察,两人都不具备出任总统的条件。
1998年到1999年,一年多时间里,他换了一个又一个总理,却没有一位符合接班人的要求。
彼时普京才进入克里姆林宫不足两年,甚至都没有在州、联邦机关工作过,若非叶利钦重用,他的确只是个“小人物”。
而叶利钦重用普京的原因只有一个——个人品格。
自从普京进入克林姆林宫之后,他就注意到这个年轻人,与其他人不一样,普京做事干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能随时保持冷静,即便叶利钦当着他的面大发雷霆,他依旧能镇定自若的回答问题。
而真正让叶利钦下定决心让普京接班,源于普京拒绝他授予的将军军衔。1999年8月,叶利钦向普京“摊牌”。
8月5日一大早,叶利钦召见普京。
一见面,他直接开门见山,表示将让普京担任总理。普京一言不发,陷入沉思:“我不喜欢您刚才说的这种斗争。”
确实是一场政治斗争,且十分惊险。叶利钦的政敌绝不会让一个“小人物”坐上总理宝座,更不允许他染指总统之位。事实证明,叶利钦将权利交接给普京前,一些高层甚至扬言:“如果硬要普京出任,将集体辞职。”
这场对话中,叶利钦问了普京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做好思想准备了吗?”
“我愿随时听从您的命令。”
普京的回答可谓高明,一方面表达了自己想要进军权力巅峰的态度,一方面又向叶利钦表达了忠诚。
这一回答让叶利钦很满意,他也不再有任何顾忌的帮普京迈步权力巅峰。就在召见普京当天,他同时召见了时任总理的斯捷帕申,让其签署总理令,任命普京为副总理,斯捷帕申直言“这是个错误决定”。
叶利钦可不顾斯捷帕申的反对,两次找他“谈话”,要求其辞去总理职务,为普京“让路”。仅仅四天后,斯捷帕申政府被解散,普京被任命为政府第一副总理、代总理。
普京一步登天,俄罗斯政坛无一不惊。
即便是塔季扬娜等叶利钦的亲信,都觉得普京太年轻、经验不足,更重要的是他的政治基础并不深厚。
克格勃特工出身的他,从未出任过州、联邦机关职务,1997年3月才出任总统办公厅总务局副局长,若按照正常晋升渠道,他或许一辈子都与总统之位无缘,不过他遇见了不按常理出牌的叶利钦。
叶利钦并不在意普京过去的履历,只在乎普京的能力,他认为普京能带领俄罗斯走出泥潭,同时能保障他及其家人的基本权益。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宣布辞职,任命普京为代总统。新旧权利交替时,叶利钦语重心长的对普京说:
“俄罗斯就交给你了!”
普京点了点头,眼神充满了坚毅。
三、让普京接班没有错“我迄今觉得让普京接班没有错。”
2006年底,叶利钦接受采访坦言对普京的评价。
普京的确没有让叶利钦失望,他上台后签署的第一项总统令,就是给予叶利钦及其家人刑事或行政诉讼豁免权。
总统令一发,叶利钦及其家人起码不用担心因历史遗留问题遭到清算。退休后的叶利钦的生活丰富多彩,每个月不仅能领到一笔可观的退休工资,还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如警卫、医疗、汽车等。出行时,他还享有免费使用机场、火车站、码头上的贵宾休息室。
除叶利钦外,他的两个貌美女儿也享有一定特殊待遇。前面提到,叶利钦时期,叶利钦的两个女儿在政府亦有任职,塔季扬娜更是被称为“第二号权威人物”。普京上台,免不了重组政府班子。
从随后发生的各种事件可以判断,叶利钦和普京达成了某种协定,普京留任了叶利钦时期领导机关中的要员,他也需要这批官员的帮助和支持。
这场新旧权利交替之所以能如此平稳度过,少不了叶利钦身边所有重要人物的认可,认可背后也必须付出一定代价。
话虽如此,普京绝不是一个轻易妥协的人。
他想要给政府来一场大换血,自然先要将与叶利钦关系过于密切的官员调离出去、甚至让其辞职,叶利钦的两个女儿首当其冲。
普京上台后不久,塔季扬娜就被免除“总统顾问”职务,自此叶利钦的两个女儿从俄罗斯政坛销声匿迹。
普京此举倒不是卸磨杀驴,而是为之后变革做准备。因此塔季扬娜虽被免除职务,依旧和其父一样,享有一定特权,比如警卫保护、医疗服务等。
处理好叶利钦一家子的事后,普京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靠着“铁腕”政策,使得俄罗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稳定,原本叫嚣着让普京下台的政客们集体闭了嘴,不免感慨叶利钦在这场“战斗”中又胜利了,为俄罗斯留下了宝贵“遗产”。
许是这层关系,普京和叶利钦一家的关系一直不错,虽说先后将叶利钦的两个女儿“赶出”政坛,却并未限制其他人活跃在政坛,甚至每逢叶利钦及其重要亲属生日,他都会送上祝福,不少人感慨:“叶利钦是全世界最幸福的退休老头。”
即便如此,塔季扬娜依旧有所不满。
2010年,离开政坛长达十多年的她突然在博客上发文,文章矛头直指普京,一度惹出不少非议。
不少人指责塔季扬娜,认为她有些胡作非为。普京对此倒很大度,并未过多追究,甚至还主动出席塔季扬娜六十岁生日晚会。
普京的宽容与塔季扬娜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直呼“无法接受”。而这反倒凸显了这位硬汉的人性光辉,正是有这样的品质,才能带领俄罗斯重归大国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