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不客气的,后世之所以很难做到真正理解楚汉时代的历史、战争及人物,是中了秦皇汉武的专制思想的毒而从不自知。
具体的体现就是,总习惯以秦制、帝制、集权专制等思维和角度,去理解周制、封建制的时代和人物,那结果很明显,也很不好意思,相关认知结论只能是和史实完全背反。
具体到这个问题,原因其实相当简单,这句话距离它最早诞生,可能都过去了八九百年,没错,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每逢叛乱必亲征,就是因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和权力进行军事征伐活动,以前是周天子,中间有五百多年周天子不灵了,但现在汉天子降世了、重新做主了,这个封建时代的最顶级规则必须再次树立、强化、严格实施!
我一再地说过,刘邦这个“皇帝”,跟秦始皇从来都不是一码事,他实际是封建的“天子”,而非帝制的“皇帝”。
别说刘邦集团,包括韩信英布彭越韩王信等诸侯王,就是原项羽集团的众多诸侯王,乃至楚义帝,都不可能接受推翻秦朝后,短期内再弄个“实质的皇帝”出来,这是时代政治正确和政治道义所绝不允许的,更遑论六国百姓。
所以刘邦只是享受了个“皇帝”的名,但他的实质是天子,是天下七大诸侯王的“共主”,也包括其后册封的多达一百多个诸侯。汉初直到汉武帝再次确立帝制,天下制度一直都是“天子—诸侯王(同姓或异姓)—诸侯国+郡县”的整体架构,这个架构从整体而论,当然是封建制而非帝制。
汉初相比于周初,时代当然早已变化极大,但是纯论封建制度成色,汉初未必就弱于周初,甚至“顽固、复古”成色犹有过之,这正是历史的复杂所在,因为楚汉包括汉初,都是对于秦制、帝制的短期强烈反弹,秦始皇想多统一,项羽、刘邦就想多分散、封建,他俩其实都是这么干的。
项羽刘邦从来都是秦朝、秦制的掘墓人,而非秦始皇的继承者。眼睛得有多瞎,才能看出刘邦是继承了秦始皇。
都叫皇帝或者狗蛋,实质就一样了?
所以在汉朝鼎立、刘邦主政的六七年里,天下一旦有征伐之事,刘邦注定御驾亲征,作为复古的天子,他必须要强化“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古老封建顶级规则,他自己要是都不努力维护,那他的权威、立国之本就会受到怀疑、挑战。
反过来,我们来看看那些造反的诸侯王或者诸侯,究竟是因为什么选择谋反。
燕王臧荼,前202年7月谋反,此时距离年初汉朝鼎立不过半年,他这个谋反时机选的,估计后人百思不得其解、打破脑袋都想不通,要么就趁早谋反,比如在楚汉战争阶段,要么就彻底认怂。
但实际原因是,按照封建时代的老规矩,诸侯王必须定期朝见天子,臧荼没有参与定陶会议及稍后的汉朝开国盛典,是当时天下七大诸侯王唯一的例外,所以刘邦势必通知他来洛阳朝见,确认下头号政治大事即“从属”名义关系。
臧荼不想来,而不想来、不来,就是理所当然的谋反!
所以刘邦御驾亲征,这是第一次。而平定臧荼后,刘邦封了发小卢绾为新燕王,他当时压根没有削除异姓诸侯王的私心,恰恰相反,他的私心是想给发小、死党卢绾一个顶级名分。
刘邦要是能预见六七年后卢绾的“谋反”,他就不会有如此愚蠢之举。
前202年12月,刘邦在搞定臧荼后不久,便在陈县拿下了楚王韩信。
韩信这一阶段是否谋反,到现在都是一笔糊涂账,但对于这个处理结果,刘邦是如何想的不清楚,但彭越英布韩王信等诸侯王却是泰然处之,并有没有强烈反应,因为这是天子刘邦的固有权力,而刘邦正是他们在楚汉战争、定陶会议一起推举出来的。
前201年韩王信谋反,前197年“代王”陈豨谋反,刘邦都是御驾亲征,同样是强化天子权威的体现。
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封建时代的传统规矩,即征伐至少要名正言顺、旗鼓相当,讨伐一个诸侯王,天子出马无疑是占据道义优势的,如果天子不出,那至少得是同等的诸侯王才有资格,如果是弱于诸侯王的诸侯,则是不对等的、名义不当的。
之前的典型例子,大概要追溯到春秋初年了,这就是城濮之战中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以晋文公的诸侯身份,避让楚国的一个大将(即子玉),这在传统封建时代是很丢份、难以接受的事情,按“名分”来说,子玉都不够格做晋文公的对手,但现在晋文公居然还要退避三舍,先轸等人当然认为是耻辱了。
而刘邦、汉国旗下的大将,包括萧何、张良、陈平、周勃、樊哙、灌婴等人,都是诸侯级别,他们没有资格做燕王臧荼、韩王信、“代王”陈豨的对手,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名分问题。
如果后人理解不了,恰恰说明对于那个久远的封建时代,已经距离太远了,而且封建和帝制、周制和秦制,几乎所有方面本来就是截然对立的,一旦囿于后者的思维,对于前者的历史和现象的理解,就注定是背反的。
前196年英布谋反,刘邦此时如果身体很好,他是肯定亲自出马的,但即使他身体不好,他的首选也是太子,而非周勃等大将,这同样是封建名分、规矩所限。
前195年卢绾谋反,刘邦确实是自己动不了了,对太子也不抱希望,但即使如此,他还是让“小舅子”樊哙去,樊哙的能力就比周勃、灌婴强么?没办法,退而求其次,樊哙名分总算沾点边。
而英布谋反时说了什么?
“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
难道周勃、灌婴、樊哙等将军打仗就一定远远不如“汉初三名将”么?
当然不是,而是周勃等诸侯级别根本进入不了英布的法眼,英布所谓的“诸将”,其实是诸侯王级别,比如刘贾、刘交、卢绾之类,这同样是名分之别。
所以,讨伐谋反的诸侯王,刘邦要么御驾亲征,要么是让诸侯王级别的人出马。
为什么放着那么多大将不用?不用就对了。
希望看完本文,能够对楚汉历史有个新的、更靠谱的解读视角,别再用老用后世帝制、专制的视角去理解刘邦韩信等人,否则结论只能是和史实完全背反。
兵派少了平不了叛,兵派多了,谁去,天下归谁!参阅李嗣源,李从珂,柴荣。[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毛线,其实就是对谁都不放心,只能自己去。
当时最能打的还得是刘邦,这些手下都不太行,别看刘邦打不过项羽就觉得刘邦很差,当时能跟项羽来回拉扯的除了刘邦也没谁了,打英布就看得出来,英布列阵有几分项羽的影子,看得刘邦大怒:“你特么以为你是谁?”亲自冲锋陷阵,结果才中了流矢,然后还不肯医治,死前遗言:安刘氏者必勃也—因为有能耐的异姓王基本都已经被他灭了。
灌婴是骑兵将领,樊哙也只能冲锋陷阵,曹参已经是武将军功第一了,再封就是封王了!萧何只能管后勤,周勃资历浅了,吕后权势太大不可能再让她的兄弟统兵!这样算下来只能刘邦自己统兵平叛!
汉初复辟了部分周礼[呲牙笑]
不出去,吕后还怎么动手,刘邦不可能亲自下场杀功臣的,再说汉初有几个忠臣,刘邦这人精能不知道其他人的尿性?
因为主弱臣强掉忠诚[得瑟]
他没得选择。而且叛将全都不是省油的灯。最致命的是。他只能自己上,一方面没得选,另一方面,刘邦打仗也算顶级了。
不亲征,哪来的威信哪来的权力?不是你叫皇帝你就有权力的,权力来源于下层,取决于有多少人听你的。李渊就不自己上战场,啥事都派儿子去,结果呢。。。。
放出去就成了军阀,北洋那个不是这样。
你说刘邦不是秦始皇的继承者,那汉朝的军功制打哪来的?
也算是一種說法吧
主要是韩信挂了!没人能当统帅了!其他人去谁服他管啊?高祖几个儿子年幼,刘盈不堪大任且太年轻!!灌樱,曹参,周勃樊哙谁都不服谁!没办法只有高祖亲自挂帅了!刚开始平叛时高祖邀韩信,英布,彭越全他妈拖病不出!高祖应该是开国皇帝里最辛苦的!不是在平叛就是去平叛的路上!另一个唐高祖李渊就不一样了!剿灭其他诸侯王时他几个儿子都已成人!而且还特能打!李渊只需坐在龙椅上指挥下圣旨就可以了!
中肯
自己是真命天子,肯定能赢[鼓掌]
只要是刘邦派出的,如萧何、张良等,就是代表天子,怎么会没有资格做那些王的对手?
他不当主帅,万一兵权给别人了反了怎么办
本来就是找借口除掉异姓王,不自己亲自去,难道除掉一个又封一个?
刘家王朝的皇帝都是刻薄冷血无情的,当然作为帝王,无可厚非,但他家更甚,用完就杀,毫不留情,没有半点怜悯。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都是这样,功劳越大,下场越惨,轻则斩首,重则诛族!朱元璋最欣赏的皇帝就是刘邦,所以手段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