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公布了一项提案,计划对中国籍远洋运输船舶及所有中国生产制造的船舶在进入美国港口时征收每次最高150万美元的码头停靠费。这一政策被认为是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手段遏制中国在全球航运和造船领域的主导地位。这种逆市场经济的行为必将对全球远洋运输业、中国相关产业以及美国自身经济带来深远影响。

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用,将直接导致航运成本大幅上升。根据提案,单次停靠费用最高可达150万美元,这一成本最终将转嫁给货主和消费者,推高全球贸易成本。此外,全球航运公司可能被迫调整航线或更换船舶,导致供应链效率下降,甚至引发全球航运市场的重新布局和大洗牌。
众所周知,中国船舶在全球航运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全球总量的55.7%,新接订单量占比达74.1%。美国的政策可能迫使航运公司减少对中国船舶的依赖,转而选择日韩等国的船舶。然而,这种转变将加剧全球造船市场的竞争,必将导致资源错配和市场分化。

这种情况之下,中国远洋运输企业短期内将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尤其是中远海运等主要运营商。然而,由于全球船舶租赁市场的灵活性,中国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船队结构(如减少中国造船舶在美航线的使用)来缓解影响。
但是,在中国出口商品中,相当一部分通过海运运往美国。高额港口费用将导致运输成本上升,进而削弱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然而,由于美国在全球海运市场的份额相对较小(港口吞吐量仅占全球的3.84%-7.4%),这种影响也是有限的。

在全球船舶制造业中,中国造船业一枝独秀,其全球领先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尽管美国政策可能促使部分订单流向日韩等国,但中国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绿色航运方面的优势仍将保持其市场竞争力。
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这一疯狂政策刺激本土造船业的复兴。然而,美国造船业目前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不足0.1%,且技术更新和生产能力有限,难以快速填补中国船舶退出后的市场空白。
当然,日韩等国的造船业可能从美国的政策中受益,获得更多订单。但是这种利益可能是短期的,因为全球航运市场的竞争格局变化可能导致资源重新分配,最终影响所有参与方的利益。
高额的港口费用必然导致美国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加剧通胀压力。此外,全球航运市场的紊乱可能进一步削弱美国商品的全球竞争力,损害美国港口、码头运营商和工人的利益。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美国拟对中国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用的政策,尽管表面上旨在保护本国经济利益,但其逆市场经济的做法可能对全球远洋运输业、中国相关产业以及美国自身经济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全球航运市场的稳定性可能受到严重冲击,中国相关产业虽面临短期压力,但长期仍具备竞争优势。美国及其盟友的短期利益难以抵消长期经济风险。这一政策最终可能适得其反,损害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应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优化产业布局,打破美国的刺猬式封堵,努力维护全球航运市场的公平与稳定。(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