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惨钉子户,拒绝巨额赔款后,夏天睡电热毯,家里没厕所都尿身上

奇人看其事 2024-05-31 07:49:09

成都春熙路、老宅、拆迁,将这几个关键词放在一起,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

我想,应该是一夜暴富!

毕竟按照2017年拆迁补偿,市中心一套100㎡待拆迁的房子,起码能获赔180万人民币,且这是基础赔款。

近些年国内大刀阔斧进行城市棚改,成都掀起了一场拆迁大潮,不少人一夜暴富,成为百万富翁。

试想,如果在直线距春熙路300米的闹市区拥有一套百余平的百年川西老宅,能获得多少补偿款?

事实上,过去暑袜街周围都是这样的老式建筑。随着近些年城市商业开发,高楼大厦代替了川西老宅,一大批人因拆迁一夜暴富。

可偏偏就在暑袜街大多老式建筑被高楼大厦取代的档口,保留下来了暑袜街79号一栋老宅——兴建于百年前的川西老宅。

毫无疑问,这栋老宅在大厦林立的市中心显得格格不入。为配合市区棚改,负责拆迁的工作人员时常登门、几度谈判,结果对方就一句话:不搬!哪怕开出巨额赔偿,房子主人就是不松口,于是这户人也就成了大众口中的“钉子户”。

那这户人为什么不搬?难道是为了更多赔偿。那倒也不是,归根结底就一个原因:老人家舍不得。

一、闹市区的老房子

到成都,总得逛一逛春熙路。

这条百年老街,承载着一代代成都人的记忆。

而暑袜街79号那栋老宅,“年龄”还比春熙路大一些。这栋老宅兴建于清末,换过好几个主人。

1952年,王刘姞芳和家人搬了进来。

从网上传出的一些照片不难看出,这栋宅子虽在岁月侵蚀下,早已锈迹斑驳、不复当初气派的模样。

但作为老式川西老宅,一正两厢一下房的结构依旧难掩其本来华彩。

王刘姞芳就在这个大宅生活了几十个春夏秋冬,生育了三个子女,三个子女开枝散叶,组成了一个14人口的大家庭。

生活在暑袜街这些年,老人家见证了成都由苍凉到繁荣的全过程,早已对这片故土充满了难舍之情。

每每傍晚,老人都会在院子溜达一圈。

望一望不远处的高楼,瞧一瞧身后的老宅。

如此往复,只觉得踏实、安稳。

因此这些年她的子女相继搬离暑袜街79号,也曾提出让老人家去住楼房,王刘姞芳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她就想住在这里,实在舍不得走。

前些年,成都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棚改,这栋拥有百年历史的川西老宅也在拆迁名单中,几个子女倒是希望老母亲同意拆迁。

老屋年久失修,住起来多有不便。

工作人员好几次登门,也提出可以多给些赔偿款,可老人就是不同意。

子女们也没办法,就只能由着老人住下去。

自此,这栋川西老宅也就成了春熙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其实春熙路上并不止这样一家“钉子户”,但没有一家钉子户像王刘姞芳这样认死理,哪怕住的房子给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

说起这件事,王刘姞芳的子女、孙子孙女们多是无奈。

因为老人家不愿意搬,一家人为照顾老人,就只能家里、老宅两头跑,刚开始都挺适应,直到为照顾老人的大女儿、大女婿搬进来和老人同住,才感受到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二、房屋潮湿,生活不便

说起这家人,后辈都很孝顺。

老人家认死理、不同意拆迁,三个子女也不闹不吵,该谁照顾老人就由谁来照顾,每周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几顿饭、聊聊家常。

老人倒也满足,就是房子年头久了、各种毛病。

毕竟是个百年老宅,过去排水布线也没考虑过和城市发展接轨,因此从饮用水到用电用气都是问题。

首先就是饮用水问题。

过去像这类老宅,宅子内一般是不铺设水管。即便后来城市规划发展,老宅也只在门口装了六分管供水。

如果要用水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在门口接。若是碰上个暴雨天,就得早早接好水,免得用上屋檐水。习惯了现代生活,过上这种用水靠提前接的日子,怕也没几个人习惯。不过王刘姞芳和她的大女儿、女婿都是过来人,早就习惯了。

其次就是用水用电问题。

你敢相信在春熙路那样繁华的地段,这一家还过着液化气加煤炭的日子?那一排排烧过的煤炭,堪称“原始时代”。

因为早年城市改造,老宅年久失修,包括下房是在震后重新修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问题,并未铺设天然气管道。一家人做饭、烧水就靠着煤炭加液化气,这放在当下城市是十分罕见的。

如果说饮用水和用电用气问题都是小事,那接下来这个事就有点折磨人——整个宅子没有排污系统。

过去修宅子哪里会考虑到排污系统?无非就是修个茅厕。随着成都城市现代化建设,茅厕被排污系统取缔,于是一家人上厕所就成了大问题。

上小号倒能解决,就是大号需要跑到附近一个大商场,来回要二十多分钟。老人家毕竟年龄大了,总不至于为了上个厕所跑这么远?无可奈何下,有时候只能给老人备着尿不湿,委实不方便。

吃喝拉撒不方便,衣食住行就更麻烦了。

你敢相信,就是这样一栋老宅,有时候夏天必须用上电热毯!

至于原因?房子太潮。

照理说一栋百年老宅即便年久失修、锈迹斑驳,也不至于潮湿到夏天用电热毯的地步,毕竟成都的夏天也算得上“火炉”。

问题就出在这栋房子南面修了一堵防爆墙,当初老宅附近搞爆破、修高楼,政府最开始是想让这一家搬走,也省了不少麻烦。可老人就是不同意搬,为了保护本就破败的老宅,便在南面修了一堵防爆墙。

政府措施到位,老宅并未因爆破、修高楼而有所损坏。

结果也是因为这堵防爆墙,原本坐北朝南的房间变得阴暗潮湿。特别是下雨天,返潮就更严重。对于年迈体衰的老人,以及怕冷的大女儿来说,常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肯定会很不舒服。

除开这些,就是房子本身存在的问题。

王刘姞芳是1952年搬进这个宅子,至今也有七十多年时间了。老宅多采用木质结构,常年蛀虫腐蚀、风吹雨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加上房屋分上下两层,老人家虽然住在正房朝南的一楼房间,平常偶尔也会上楼拿些东西,上上下下并不安全。

老人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早就习惯了。

这也是一家人哪怕说住楼房方便,老人家也不愿意搬的原因。

故土难离、乡音难改,这里是这个14个人口、四世同堂大家庭的起点,老人家只想长于斯、归于此。

老人习惯了,其他人可就不太习惯。

就拿过年这件事来说,虽说老宅是一正两厢一下房,前后上下也有好几个房间,可实际上能住的就三个房间——老人住的、大女儿住的,以及二儿子在二楼搭的一个卧室。因此每每过完年,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就只能各回各家。

还是房间空间上的问题,看起来房屋占地面积大,实际家里连个像样的储物间都没有,东西四零八散的放着,配上斑驳的外表,还真符合“脏乱差”的标准。

家里小辈早就习惯了楼房别墅,即便再孝顺,也不想在这样的环境生活。他们都不愿意,就更不愿意老人家遭罪。

辛辛苦苦半辈子,也该享享福。

既然老人不愿意搬,那就从房子本身下手。

三、老人大寿,一家人准备的生日礼物

老宅饱经风霜,早已堆积厚重的历史感,如果只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老人家肯定第一个不同意。

一家人面临一个难题,既要老人家接受,又要保证有一个舒适的新环境——也就是在老宅风格不变的基础上,打造一个“新家”,所谓换汤不换药。

显然,这一家人并没有人擅长这方面,不然也不会让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几十年。正赶上老人家八十九岁诞辰在即,一家人决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给老人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改造老宅。

谁来改造?自然是请来的设计师。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再专业的设计师面对这样一栋年久失修、偏偏又充满历史感的老宅,要想保留原有色彩,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横亘在设计师面前的,就有三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1、保留老宅风格,推陈出新。

2、老宅年久失修,是装修还是重修?

3、老宅空间利用不足,需重新规划。

至于说用水、用气、用电,以及上厕所这些问题,都算不上大麻烦。只不过过去这家人没想过对老宅进行“大修”,也就将就维持下去。

当设计师接手老宅装修后,先是和这家人见了一面,主要还是了解每个人的需求,房屋存在的问题、隐患。

一番沟通下来,设计师有了大概方向。

推倒重修,那肯定不可能的事。

如果要推倒老宅,老人家早在当初暑袜街拆迁时就同意了。老人舍不得这里,所以房屋还是要保持原有风格。

起码外表不能变,至于内部就必须作调整。

如果只是简单刷个墙、换个灯,房屋存在的问题都得不到解决。老宅本身在设计规划上就不合理,比如厨房位置狭小、只有一个卫生间等。

再加上房屋年久失修,承重木架等都经不起折腾。

既然要装修,那就来一次彻彻底底的大变样,最好是能在闹市区中拥有一座现代风与古朴风融合的新式老宅。

在原有的基础上“修旧复旧”,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首先,房屋结构得变。

原本这栋百年川西老宅分一正两厢一下房,下房是80年代坍塌后重新修建的砖混结构,一正一厢则是传统的木制穿斗结构。

下房不需要大改,只需要在原基础上加固就行。

一正一厢必须大改,原有的木质结构早已承受不住这样的折腾,所以必须重新构建,即将原有的木质结构拆除,换上新的木料,进行恢复和加固。

这只是第一步,接着是重新划分生活区、休息区。老人常年在正房南屋睡习惯了,因此老人、大女儿住的房间位置不变,厨房位置也不变,不过在一层增加了客厅、休闲区,二楼则开辟出几个房间供家里第二代住。

下房也加了一层,以供家里第三代住。

同时,每一层都有独立的卫生间。

因为是全部翻修,过去存在的安全隐患被一一清除,入厕问题、用水用电等问题都被一一解决。

之后再也不用去一公里外的大商场上厕所,也不用从屋外的六分管接水,完全与现代生活接轨。

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装修,这栋百年老宅可谓焕然一新。

从外表来看,墙砖更新、屋顶的木头更亮。

走进屋内,那就只剩下四个字:别有洞天!

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王刘姞芳,如果不是子女告诉她这是原来的房子,她压根就没认出来。房间变得更亮堂,爬楼梯再也不用以前那么累,上厕所都方便了许多。

老人家并不是迂腐,也不是顽固,只是故土难离。当看到老房子成了“新房子”,外表还一模一样,心里也是高兴地。

老人家高兴,全家人也就高兴。

虽说老人不同意拆迁,没有拿到一分拆迁款,甚至为了装修,一家人还出了几十万装修费,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老人能生活的舒适、开心。

其实他们之所以选择翻修老宅,一方面是为了老人过得舒适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这里充满感情。

老人故土难离,他们同样难舍。

自此,一家人就“钉”在了这里。

不为钱,只为情,故土情。

0 阅读:0

奇人看其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