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霍去病短暂的一生与军事履历,可以这么论定,他几乎就是照着“军事项羽”的模子刻出来的,两人在“纯战神”层面可谓高度相似,霍去病堪称“小号项羽”、“项羽第二”或“项羽转世”。
如果项羽可以自由选择,他才不愿去当什么政治家、战略家,他做不来也不想做,他只想带兵打仗,纵横沙场、所向披靡,气吞万里如虎。
而霍去病“单纯战神”的模样与人生,便是项羽最为向往的,虽然单调、短暂,但却至纯至简、酣畅淋漓!
1、超凡的战争天赋与惊人的战场勇气。
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就是具有某个领域的超凡“天赋”,具体到军事战争领域,比如韩信、项羽、汉尼拔等中外顶级军事家,他们就像是专门“为战争而生”,而关于战争的一切,他们似乎都能无师自通,一出场便即惊才绝艳,他们的起点,就已经是无数普通同行努力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在霍去病“横空出世”的漠南之战中,其它汉军将领都在正常追击匈奴军队,霍去病却敏锐地将目光投向远方的单于庭、匈奴军队的最终退路,断然决定远程奔袭,实现犁庭扫穴、釜底抽薪,给了匈奴方面极大震撼,导致伊稚斜单于痛失根据,唯有仓皇逃出漠南。
此时的霍去病只有18岁(周岁17),这不过是他初临战阵,而且他这个军事决策,不是他老舅卫青命令或者提醒、启发他的,就是他在战争中“灵机一动”、突然想到的。
但霍去病立刻意识到并绝对自信,这就是上佳之策、高效之举,所以他毫不犹豫、机断专行,说干就干,哪怕是脱离大部队都无所畏惧,最终铸造了此战中最为耀眼、辉煌的军功。
对此,除了说是霍去病的战争天赋与战场嗅觉,还能怎么解释呢?
而以区区八百骑兵,就敢孤军深入,直扑单于庭、匈奴大本营,这种巨大勇气,虽然没有物理上的“破釜沉舟”,也不难看出项羽的影子。
这就是两人的第二个基础相似性,战场勇气、霸气,无视双方兵力多寡、实力差距,只要兵锋所指,必定无所畏惧、所向披靡!
霍去病的二打河西之战,和项羽的巨鹿之战,在勇气与战力爆发层面则更为相似。
当时正面进攻的公孙敖推进不力,原本只负责迂回包抄的霍去病,却不得不承担几乎全部作战任务,战场形势逼迫霍去病必须逆天爆发,他也确实展现出了远超预期的惊人战斗力,实现战场彻底碾压。
公孙敖战后被汉廷定为“畏懦”当斩,这和巨鹿之战中以陈馀为代表的“作壁上观”的一众诸侯,那真是“臭味相投”,若非项羽置之死地而后生,楚军“以一当十”,巨鹿之战的胜利注定泡汤。
项羽就此博得了“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封神级赞誉,其实霍去病也不遑多让,只是珠玉在前,他就只好“项羽第二”了。
巨鹿之战后项羽一跃成为诸侯上将军,地位超然;而河西之战后,霍去病也从诸将之中彻底脱颖而出,虽然和卫青暂时还不能比肩,但傲视其它将领势所必然,这也是他可以优选乃至独占汉军战力资源的资本,强兵壮骑都得优先满足他,其它宿将也都不敢有异议。
“战神”的地位与威慑力,就是靠勇气与逆天战力打出来的,让敌人乃至盟友、同事不服不行!
2、骑兵战术的闪击攻势、远程奔袭、迂回包抄、深远奇袭、正面冲锋等。
中国骑兵兵种与战术的发展史,滥觞自然要属赵武灵王。之后廉颇、白起、李牧、韩信、灌婴、陈豨等人也都有继承与发扬,但真正让骑兵成为举世公认的头号兵种、最强战力,则是项羽和彭城之战所奠定的。
在彭城之战中,项羽以3万骑兵、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居然重创刘邦等人以步兵为主体的30万军队(号称“五十六万”),打的他们迅速崩溃、落花流水,让世人彻底见识到了骑兵机动性与突击力的强大威力,特别是骑兵对步兵兵种的“降维打击”,标志着中国军事战争史上“骑兵新时代”的真正降临!
项羽在彭城之战中的骑兵战术精髓,无疑是闪击战、远程奔袭、侧面迂回包抄、正面狂飙突进等。
虽然项羽主要就玩了这么一次,但作为“开山之作”,骑兵战术的相关精髓基本都已蕴含、呈现。
不难看出,卫青特别是霍去病,对于骑兵战术的运用,和项羽不是一般的相似,虽然卫霍不可能是“师从”项羽,但从军事发展史角度出发,项羽是毫无疑问的开创者、先行者,实质相似的霍去病,只好再次成为“项羽第二”。
漠南之战,霍去病进攻单于庭,是远程奔袭、突袭。
一打河西,则是闪击攻势,正面狂飙突进,六天内推进上千里,和彭城之战项羽到达萧县后,向东突击刘邦极为相似。
二打河西,霍去病是千里迂回、侧后包抄,自然是“致敬”项羽从山东向彭城西侧萧县的远程迂回包抄。
至于卫青,主要是在朔方之战中首创“深远奇袭”战术,漠北之战中“武刚车自环为营”即“车骑协同、车守骑攻”的创新战法,算是对项羽的全面超越。
汉武帝时代的这一轮汉匈之战,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集中的骑兵作战时代,汉军“师夷长技以制夷”,重点打造骑兵兵团,摸索、运用、创新骑兵战术。
鉴于作战集中、规模宏大,卫青、霍去病在骑兵战术的运用上,虽然和项羽实质相似,但在具体“战场范围”的呈现上却要更为开阔,这无疑是他俩对于项羽的全面发扬。
项羽不过是小几百里的迂回、几十里的突击,卫霍则是至少上千里的闪击、迂回、包抄、突袭等。
漠南之战特别是漠北之战,汉匈两军则出现了骑兵大兵团正面对决,相互冲锋、突击乃至两翼包抄、战场包围等场面,无疑是战争史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
由此来说,霍去病倒像是个“大号项羽”了。
3、精于战术、战役,却疏于战略。
这也是霍去病与项羽极为相似的地方,他俩的单兵战术、战斗力极为强悍,战役层面也所向无敌,但在战略层面却有所不足。
项羽这块众所周知、不用展开,霍去病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特别是卫青的存在,导致他在战略层面几乎没有表现,也就无所谓造诣。
大致而言,霍去病与卫青军事能力的区别,很像项羽与韩信的区别,前者战术上更强,战役上基本相当或稍弱,战略上则与后者差距明显。
所以,霍去病更像是“站在巨人肩上”,政治上有汉武帝对他全面扶持,军事战略上则有卫青全面把控,以致于他可以完全专心于战役、战术层面,只要负责战役指挥、士兵挑选、战术训练就可以了。
这无疑就是项羽最羡慕、向往霍去病的地方,只用做个简简单单的“纯战神”,没有那些让人头大、怎么也掰扯不清的政治、战略,特别是人际关系、经济、后勤等问题……
没办法,谁让他叔叔项梁死的太早呢?
关于战略这块,两人也有个实质相似的成长故事,项羽是先学书、再学剑,都半途而废,之后学兵法也是不肯深入,估计正是因此,他在最高端的战略上始终玩不明白。
霍去病则是汉武帝让他研习孙吴兵法,结果他给直接怼了回去:“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这句话其实挺让人费解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翻译翻译:哎呀,其实打仗就是看你有啥方式方法,一切都要从战场实际出发,哪有什么必然可行的兵法?所以看古代兵书有什么用呢?
说白了,霍去病这是和项羽一个德性,对自己无比自信,管它什么情况呢,我肯定是会临机应变、想出妙招的,没有什么能难住我,所以我还用学习么?前人也配教我打仗?
该怎么评价呢?
项羽、霍去病确实是天赋极高的军事天才,他俩对战争几乎无师自通,也很明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兵法的实际精髓他俩其实已经掌握了。
但是,这种自信乃至自傲,无疑也限制了他俩的上限,尤其是战略层面,这可不是随机应变就能搞定的。
能够随机应变的,不过是战术、战役层面,所以这两个层面项羽霍去病极其出色,临机反应、战场嗅觉可谓冠绝古今,是此类“战神”的典型代表,所谓“兵形势家”嘛。
“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光看班固这个定义,几乎就是为项羽、霍去病量身打造的。
但是在战略层面、“兵权谋”方面,他俩就不容乐观了。
霍去病是因为有卫青、汉武帝的存在,所以看不出来;项羽独自当头、独当一面,就很容易看出他和韩信、刘邦在这一块的明显差距了。
项羽战术再厉害、战役再能打,也都取代不了整体战略、全局谋略层面,这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事情。
如此而已。
以上。其实霍去病和项羽,可能还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身世与家庭情况。
霍去病明确是个私生子,是卫少儿与霍仲孺私通所生。在霍去病出生前后,霍仲孺就玩“失踪”了,所以霍去病从小就没有爸爸,实际是缺乏父爱的。
而项羽呢,他老爸究竟是谁,史书居然毫无记载,所以他老爸很可能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或“失踪”了,跟霍去病算是“同病相怜”。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一些普遍研究,这类男孩子成长途中会很难管教、攻击性较强,长大后也会不喜交际,在人际交往层面会存在一些情感障碍,项羽霍去病明显也有类似的性格表现,项羽就不说了,人际关系这块可能他就没真正搞懂过。
霍去病则是一向沉默寡言,对麾下的士兵也少有体恤,酒肉都要放臭了,也不发给士兵吃,士兵都饿的站不起来,他还想让人跟他一起踢球,如果这些记载不是史书黑他的话,那明显就是缺乏共情心理。
至于那个著名的“射杀李敢”事件,也能看出霍去病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欠缺,理解不了较为复杂的层面,喜欢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一点和项羽可谓如出一辙。
最后说说特别有“轮回”意味的一点,霍去病死的时候24岁,而前209年,项羽跟随项梁造反的时候,恰恰也是24岁。
即项羽是24岁出道,霍去病是24岁退场。
更有意思的是,项羽是30岁退场,纵横天下共六年,而霍去病是18岁登场,纵横天下也是六年。
就说他俩像不像吧……
霸王才不会向往这个
为什么要杀了楚怀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