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宿,挂在古人天空中的时钟和日历!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3-17 02:25:18

时钟和日历,是今天的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日用之物,更是人类社会活动无法离开的标准化器物。人类一旦离开时间的共同约定,再要不约而同的组织社会化劳动就会大打折扣。尤其在那个缺乏即时通讯工具的时代,能够约定时间,并能够共用同一个时间标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进步。但是,当有一个人发现,人类不但可以共同拥有同一个时间标尺,而且不需要任何成本,甚至给予每个人的标尺就近在他的眼前,那这又该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发明啊!

其实,中国古代对于二十八宿的的应用,就相当于这样的一项发明!而黄道二十八宿就如同挂在天空的时钟和日历,为天下人提供了共同的时间和日历尺度。这样的发明,无疑对于古代生活而言,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对于促进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鲁庄公二十九年的《左传》记载,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项古代案例。据记载,这年冬十二月,鲁国在今天山东的诸城市附近筑了一座都城,即“诸”,附带还建造了一座城邑,即“防”。关于这项工程,《左传》评论道:“书,时也”,即工程实施时间符合古代工程关于是时间的要求。为此,《左传》提供了一段凡例式说明。即:

“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

就这段话而言,如果没有古人注释,如果没有古代天文的基础性知识,单就文字来看,对于普通读者,就是天书!其中,这段文字中的“龙”、“火”、“水”、“日”其实都是古代天文概念。比如龙,是东方青龙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七个星座。和青龙七宿一样,还有北方玄武七宿,南方朱雀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共合成二十八宿。而这二十八宿,就是分布于黄道带的星座。如果把黄道带看成是一个环绕地球的天际大圆环,则二十八宿就如同在这个圆环两侧上镶嵌的时钟刻度。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二十八宿就承担起了人类共同时钟和日历的任务。

比如,上面这段话,就是古人关于实施国家级土木工程的基本约定。其基本含义就是,每年到深秋时节,比如霜降之后,一年农活结束,则秋收冬藏的任务也已经完成。在这个时候,国家就要求臣民为国家的土木建设做好准备。这就是“龙见而毕务,戒事也。”的用意。按照杜宇的解释,“龙见”就是青龙七宿晨见东方的时间,即农历九月的中下旬。

国家基本建设的相关准备,除了大量需要服役的基层劳动者,还需要大量的施工工具和相关物资准备,这当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准备。作为统一的国家行动,各家各户的这些准备工作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时间约定,以便在指定的时间聚齐到指定的地点,这个约定就是“火见而致用”所表达的含义。“火”即大火之星,是青龙七宿中的第五个星宿,按照古人推算,这个准备时长大约是十天左右,因此时间就到了农历十月之初,具体时间就在立冬之日。“火见”在这里也是晨见,这时的角、亢二星已经高悬天际了。而所谓“致用”就是送达指定工程地点的意思。

准备齐全了人力和物资,剩下的就是工程开工。作为具体的工程节点,“水昏正而栽”的记载提供了有关古人土建施工的观察视角。据杜预注释,“水”即古人眼中的水星,而此古人所谓之水星却非今人眼中的水星。在古人眼中,水在五行中属于北方,而北方之星自然就是北方玄武七宿。在北方七宿中,能真正代表水星的就是“营室”之星,而古人所谓的营室之星就是室宿。在古人思维中,当室宿,也就是营室之星在初昏之夜位于中天位置时,就是兴版筑而立宫墙的时候。而这个时候,按照郑玄的说法,当是小雪节气,到十月下旬了。十月下旬,已经距离“火见而致用”过去了整整一个月。

古人的土木工程,从九月下旬开始,工程结束一般会到冬至之日,即“日至而毕”的含义。日至就是日南至而复的意思。如此算来,古人实施土木工程的合适时间是从霜降开始,到冬至结束,期间两个多月左右。

当然,不论《春秋》还是《左传》,筑城建邑的时间并未遵循这个所谓的范式。但是,作为今天的读者,可以理解的是,《左传》所提供的这个范式,对于鲁国等中原国家,如果实施大型土木工程,确实是比较合适的时间阶段。

但是,对于今天所有的现代人而言,我们透过这段记载,却能看到中国古人的伟大!在古代没有时钟的时代,在通讯极其原始的时代,尤其在古人无法拥有现代日历工具的时代,古人要进行以时间为基准的约定,就真是面临着天大的困难!但就是在这种困难之下,我们的古人以天为背景,以星宿为刻度,以日月为指针,对一年十二个月,对一天十二时辰进行了“天大”的创新和发明。正是基于这样的发明,一个国家才能实施大规模的社会劳动组织,当然包括战争动员。

0 阅读:0

春秋右传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