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天津两家经营十多年的人人乐老店正式闭店,分别为位于津南的双港店和滨海的未来汇店。货架上零星散落的商品、抢购打折商品的顾客、堆积如山的空纸箱……这一幕也许已经成为人人乐在天津市场的最后剪影。一位店员感慨:“以前这里人挤人,现在连收银台都拆了。”
大家好,我是专注即时零售领域研究的刘老实。
这两家门店的关闭并非孤例。目前,人人乐在津仅剩北辰宜兴埠店还未正式关门,但据去过的网友反馈,店内基本全空了。而自2024年起,人人乐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收缩战线,仅半年时间门店数量从83家进一步缩减,预计目前已经不足60家门店。闭店背后,是这家老牌商超长达数年的挣扎——亏损、诉讼、资金链断裂,最终演变成一场“断臂求生”的悲壮戏码。
靠卖资产“回光返照”
就在闭店消息传出的几天后,2025年1月27日,* ST 人乐发布了一份令人意外的公告:2024年公司预计盈利4.1亿至4.6亿元,结束了连续三年的亏损。然而,这份“喜报”背后却是另一番景象。
实际上,2021-2023年,人人乐连续三年亏损,累计亏损超18亿元(分别为-8.57亿、-5.07亿、-4.98亿),净资产一度跌至-8.72亿元。
而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4.85亿元,门店营收同比暴跌44.84%,供应商因货款拖欠频繁起诉,部分门店因缺货被迫停业。
而此次所谓的扭亏为盈,也并非来自经营改善,而是通过甩卖资产。2024年12月,以近乎白送的13元价格将13家子公司的股权及40家门店打包卖给成立仅两个月的成都惠顺多商贸公司。西安、天津的物流中心分别以6.05亿、2.39亿元出售,甚至将一处自持商业房产高价转给关联方。而非经常性损益占比超90%。通过资产出售取得近10亿元投资收益,而主营业务仍深陷亏损。
这种“砸锅卖铁”的操作,被业内人士称为“财务魔术”——剥离负债、美化报表,只为保住上市资格。
为何盈利也难逃终止上市?
讽刺的是,刚宣布盈利的人人乐,却在同一份公告中提示:* ST 人乐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而退市危机蕴含三大死结:
首先净资产“注水”争议:尽管出售资产后净资产“转正”,但交易款项能否如期到账存疑(例如5000万元债务延期至2025年2月底支付),会计师尚未确认最终结果。
其次,持续经营能力存疑: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2024年实际亏损高达4.75亿至5.25亿元,主营业务毫无起色。
第三,历史“案底”:2021-2023年连续三年亏损且净资产为负,已触发深交所退市条款。
一位投资者直言:“靠卖资产‘保壳’就像打强心针,药效一过,病根还在。”
传统商超的集体困境
人人乐的命运,折射出整个传统商超行业的寒冬。
近几年,大润发的发展可谓陷入重重窘境。自 2021 年高鑫零售营收达到 1243.34 亿元的顶峰后,业绩便开始逐年下滑。从 2022 财年出现首亏,到 2023 财年短暂扭亏为盈,2024 财年又陷入亏损,虽 2025 上半财年勉强盈利,但几年间累计亏损约 22.1 亿元,营收规模也从 2022 财年的 881.34 亿元下降到 2024 财年的 725.67 亿元 。在门店方面,大润发也在持续调整。两个半财年间,其总门店数从 602 家下降至 502 家,共关闭 100 家门店。
即便高鑫零售尝试自救,持续加码大润发 super、M 会员商店等新业态,在 2024 财年新开 14 家大润发 super 和 3 家 M 会员店,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大润发 super 已在全国 10 个省市开出 30 家门店,M 会员商店也有 6 家,但目前新业态仍处于早期阶段,能否大规模复制且持续盈利尚未可知。
而 2025 年 1 月 1 日,阿里以最高约 131.38 亿港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大润发易主,未来如何在新资本的支持下摆脱困境、实现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
永辉超市近几年同样深陷经营窘境。自 2021 年起,公司业绩由盈转亏,陷入持续亏损的泥潭,2021 至 2023 年,净亏损额分别为 39.44 亿元、27.63 亿元和 13.29 亿元,2024 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 14 亿元,四年累计亏损超百亿元。
在这期间,永辉超市不断尝试转型,2024 年加速推进战略转型,以门店调改作为重要突破口,截至年底完成了 31 家门店的调改工作,还计划在 2025 年扩大调改范围。其推行的 “胖改” 计划,旨在学习胖东来的成功经验对门店进行全方位优化,在多个城市开展自主调改,从商品结构、门店环境到服务品质都进行了调整。
另外,永辉超市在转型过程中主动关闭长期亏损的尾部门店,截至 2025 年 1 月,门店数量与 2024 年 8 月相比减少了 90 家,这虽然有助于减少亏损,但也影响了整体营收。同时,主动优化商品结构和采购模式,推动裸价和控后台的策略,短期内导致了整体毛利率下滑,2024 年前三季度毛利率较 2023 年末进一步下滑。尽管永辉超市在努力改变,但转型阵痛仍在持续,未来如何摆脱困境,实现盈利,仍是巨大的挑战。
至于苏宁旗下的家乐福,情况更是惨不忍睹,截止2024年底,家乐福中国仅剩4家门店,预计2025年将直接清零。其败因与人人乐如出一辙:定位模糊、成本高企、转型迟缓。
传统商超的困境除了自身不争气外,也受到了两大冲击:一方面是线上碾压,电商巨头通过低价、即时配送抢走客源(如盒马、叮咚买菜等)。另一方面,来自新业态的夹击,包括仓储式超市、社区生鲜店、折扣店、社区团购等以精准定位分食市场。
人人乐,这家曾与沃尔玛叫板的民族品牌,最终可能倒在“保壳—亏损—再保壳”的循环中。它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兴衰,更是一曲传统零售业转型失败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