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究竟是时代的解药,还是人类的春药?

即时刘说 2025-02-10 13:28:24

最近,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风头可太盛了,就像村头二婶新买的那广场舞音响,声音大得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不管是北上广的高级写字楼,还是云南偏远的咖啡园,甚至是县城里的KTV,AI的身影无处不在。白领们用它写周报,农民们拿它测土壤湿度,连点歌系统都接入了AI推荐。可在这看似全民狂欢的背后,有的人美滋滋地享受着成果,仿佛喝着醇香的茅台;有的人却只能咽下苦涩的泪水,满心都是无奈。

大家好,我是专注即时零售领域研究的刘老实。

AI的春药效应:爽了,然后呢?在广东的电子厂流水线上,这十年的变化简直天翻地覆。十年前,工人们得把二十道工序烂熟于心,可现在,AI摄像头一扫,机械臂就能自动运作。厂长老陈叼着烟,一脸感慨地说:“以前招工,一百号人三班倒忙得热火朝天,现在呢,就十个中专生盯着屏幕,轻松多了。”这看似简单的转变,背后却是无数工人的心酸,岗位大幅减少,他们又该何去何从?更让人揪心的是创意行业。杭州有个广告公司,引入AI生成海报后,设计师小王的月薪直接从1万2被砍到6千。老板冷冰冰地丢出一句话:“要么赶紧学AI调参数,要么就滚去送外卖。”这哪里是什么智能革命,分明就是一场打工人版的残酷“鱿鱼游戏”,大家为了保住饭碗,不得不拼命挣扎。如今,虚拟世界越来越热闹,可现实却愈发孤独。深圳龙华的出租屋里,26岁的厂妹小芳每天都和AI男友聊到凌晨两点。AI可会哄人了,夸她“眼睛比星星还亮”,还能记住她的生理期,甚至会假装吃醋。可当小芳阑尾炎住院时,陪伴她的只有冷冰冰的输液架,没有一丝温暖。婚恋市场更是荒诞得让人咋舌。上海相亲角,大妈们举着牌子,明晃晃地写着“拒绝沉迷AI伴侣者”。北京的心理诊所统计发现,30%的年轻人都出现了“情感失能”的状况,对着真人连句情话都说不出口,可在网络上打字聊天时却能撩得火热。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再看看财富的分配,差距越来越大。苏州工业园区里,某车企用AI优化生产线,一年就省下了2.3亿的人力成本,转头就给高管发了千万分红。可流水线工人老李呢,直接被裁员,只能去开滴滴,他无奈地说:“我开了二十年机床,没想到现在连方向盘都比不过自动驾驶。”外卖行业也难以幸免。作为外卖骑手的阿峰,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之前人工派单,靠着熟络和经验,他干得得心应手。可AI派单系统一上线,全乱套了。有次他刚送完一单,系统就给他派了个相隔甚远的单子,结果超时还得了差评,收入锐减。阿峰起初满心抱怨,可后来他发现AI数据里藏着秘密,通过分析订单规律,提前布局,收入又涨回来了。他感慨:“AI这东西,用好了是帮手,用不好才是对手 。”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鸿沟越来越深。海淀的家长们一掷三万,给孩子报AI特训班;而四川山区的孩子,还在为了蹭网课,用着二手手机。清华教授说得一针见血:“当算法开始替代脑力,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样的AI发展,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AI的解药属性:苦,但治病那些说AI是洪水猛兽的人,怕是没经历过1998年的国企下岗潮。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掌控它的人。曾经,1995年,中国考察团在日本丰田车间,对着那些精密机械羡慕得不行。可如今呢?山东潍柴动力靠着AI调试发动机,德国工程师都得反过来向我们取经。还有大疆无人机,靠着AI避障技术,在乌克兰战场上硬刚大毛军备,这可是深圳南山科技园里一群85后小伙,敲代码敲出来的“中国盾牌”,让国人扬眉吐气。在广西的甘蔗田里,50岁的老黄用AI测糖分,每次收购商来压价,他就底气十足地亮出数据:“我这批蔗糖度21%,隔壁村才18%,每吨加三百!”安徽的茶农更厉害,给AI装上方言系统,直接和老外视频谈出口业务。谁说农民就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他们手机一点,就能指挥无人拖拉机耕地,比城里白领还酷炫。在救命这件事上,AI更是发挥了大作用。武汉协和医院的ICU里,AI紧紧盯着30台监护仪,能提前15分钟预警患者心脏骤停;甘肃沙漠里,AI规划光伏板角度,发电量比人工测算高出17%。还有贵州的“天眼”射电望远镜,如果没有AI处理海量数据,人类看宇宙就像近视眼没戴眼镜,一片模糊。即时零售行业也在AI的助力下有了新的生机。在另一个城市,同样是即时零售从业者的小李,却巧妙借助AI实现了事业的转型。他发现AI大数据分析能精准预测用户的消费习惯和下单高峰时段。于是,他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利用这些数据提前做好商品储备。通过精准营销,让店铺的销售额增长了近50%。他兴奋地说:“AI不是敌人,只要会用,它就是咱逆袭的好帮手。”春药还是解药?关键看勺子握在谁手里看看美国旧金山,科技新贵们坐着自动驾驶豪车,从homeless的帐篷区旁呼啸而过,丝毫没有减速的意思。再看看咱们浙江,搞“AI共同富裕试验区”,明确要求企业每裁10个岗位,就必须创造8个新职位。政府文件写得实实在在:“不能让老百姓用诺基亚,给马斯克当火箭燃料。”这就是差距,制度的兜底太重要了。有些大厂,总喜欢吹嘘“AI修复敦煌壁画”,听起来高大上,可甘肃的农民更需要的是AI防狼系统,因为村里的留守妇女走夜路总遇到流氓。技术这东西,与其在元宇宙里建些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不如先给城中村装上智能路灯,解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问题。那咱们普通人该咋办呢?其实有三条活路。东莞的模具师傅老周,把自己三十年的经验都喂给了AI,现在专门给工厂训练算法,时薪高达800。他说得好:“咱虽然不懂编程,但机器也得有人教它怎么认毛刺。”这就是成为AI的“厨子”,而不是任人收割的韭菜。广州养老院的95后护工小刘,给AI护理床加装了粤剧播放功能,阿婆们都抢着住她管的房间。机器能测血压,但握着老人的手,听他们讲年轻时私奔的浪漫故事,这是AI永远也学不会的,守住人的温度,就是我们的优势。重庆的“的哥”张师傅,白天开车,晚上用AI剪辑自驾游视频,在抖音上卖旅游攻略。他想得很明白:“哪天无人驾驶普及了,我就转行当导游,机器能认路,可它能讲山城棒棒军的那些故事吗?”给自己留条“后山路”,才能有备无患。回看历史,蒸汽机刚出现时,英国的手工业者愤怒地砸过机器;电灯刚亮起时,慈禧太后还骂这是洋人妖术。如今AI掀起的恐慌,不过是老剧本换了新演员。广东人喝凉茶讲究“先苦后甜”,对待AI也得有这样的心态。别听马斯克忽悠什么“人类变AI宠物”,也别被专家的“不学编程就饿死”吓到。

记住这三个硬道理:能让老百姓饭碗里多块肉的,才是好技术;会修水管比会写诗有时候更实在;人活着可不是为了给机器当拉拉队。AI这剂药,到底是补还是毒,全看我们能不能牢牢攥紧药方子。

0 阅读:2

即时刘说

简介:全解即时零售,洞察商业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