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教育孩子,最需要什么?教育这件事,就像一个人的口味,不同人有不同的口味——众口难调。所以,教育孩子,最需要什么?也只是个人的观点——重在讨论,互通有无,各取所需。今天谈,教育孩子,最需要什么,而不是问:现在的教育最缺乏什么。原因有三:
第一 问“需要什么”比问“最缺什么”,心态更积极,乐观;第二 不能因为今天的情况,就否定前面的贡献——不能吃了第五个馒头,饱了,就否定前面四个馒头的作用;第三 主要矛盾是变化的——今天教育最需要的,不代表是过去教育最需要的,所以,不能因为今天的需要,就否定之前的政策、制度,这是不客观的,不唯物的;个人观点,现在的教育,最需要什么?需要:给孩子赋能——构建附近的能力。原因有两点:第一 大方向上:扩大内需,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乡村振兴,温铁军老师讲城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些趋势,关键的发力点都在乡镇,乡镇是什么?是附近。
第二 过去,教育的重点是什么?是宏大叙事,是诗和远方——考一本,读985,211,到国际一流大学深造,去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去国外,搞科技,搞研发,搞国际化。。。
这两点是什么?是冲突,是矛盾的——过去的教育,是去“附近”的,但是未来,对于相对部分年轻人(个人推测:不低于30%的10后),他们的工作、生活等等,附近(乡镇),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
正是这种冲突,矛盾,对于现在的教育而言,最需要什么?需要:给孩子赋能——构建附近的能力。
实际上,缺乏构建附近的能力,不仅仅是10后的问题,也是80后,90后的问题。而这个观点,不是我的观点。这个观点,是1972出生于温州,1990年,18岁就保送进入北大,得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鼓励和指导,北大社会学本硕学位,26岁受邀前往牛津大学读博士,现为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的项飚,在《十三邀第四季》2019年对话许知远中表述的。
“去附近”的本质是什么?本质是,工业化、市场化。而工业化、市场化的重要方式或表现形式是什么?是,量化——数据化、标签化、数字化、信息化、程序化。。。——导致:个体的原子化。项飚把众多的“去附近”的现象,用很具体的一个解释来表达了这个过程。时间与空间。过去:用空间阐述时间人们用一袋烟的功夫,形容两个人的距离——用一个行动来注释另一个行动。工业化:顺序的时间用时钟来规划空间:几点起床,几点出门,上厕所多少时间。。。。几点洗漱。——用一个时间表格规划一天的安排。
市场化:去附近,即刻今天我们讨论信息化,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而作为社会人类学的专家,项飚在这个具体的事实中,进一个探寻的答案是:市场化。正是因为市场化的动力,需求,于是借助信息化、互联网,把人进一步“量化”——数据化,信息化,程序化——个体成为整个市场化中的一个“变量”(程序化、数据化、信息化)——个体就变得“原子化”“碎片化”。因为,市场的本质,是“去附近”的——标准化、供需(因果)。
而这“去附近”带来的最直接,最显著的结果是什么?人缺乏自信——因为碎片化后缺乏构建附近的能力。而这种市场化对人的深刻影响是什么?——反思能力的下降——人变得情绪化、极端化——人变成一个“旁观者”——三个方面:1 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松散;2 对一个抽象系统产生高度信任(如,网络支付);3 原生(血缘)社会关系越来越重要;
最显著的一个现象:相亲热的兴起——90年代大学生是追求自由恋爱。这个现象,不仅冲击了项飚等一代人的思想,作为社会人类学学者,也同样意识:一个现象背后透漏的社会巨大的变化。
为什么许多人对于外卖晚到5分钟会情绪失控——极其愤怒?换个逻辑,本质就是这个人已经被高度“量化”——变成一个高度自觉的“变量”,对于外卖的晚到,可以理解为,变量启动了一个程序(请求、响应),但是这个程序出现了“BUG”——程序出了问题意味着什么?潜台词(潜意识)这个“变量”有问题,要“被修改”“被替换”“被删除”。。。愤怒的不是“迟到5分钟”,愤怒的本质是这个“程序”不符合“标准化”,是个不良品,是个劣质品——是被彻底否定的“自信”“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项飚:只有到现代社会以后,你才觉得我个人是一个个体,是独一无二,要通过对这个独一无二性的追求,我才能够得到自己的尊严和自由,这是一个相当相当新的一个想法,我个人倒觉得这个不是出路,个人的意义和尊严,出路不在于个人,一定在于关系,没有一个天然的个人尊严的,你不能够去追求个人的尊严,你还是要帮助他们建构这个事情,构建附近,要重新去想这个关系。关于“去附近”的一系列表述,是项飚在2019年对话许知远表述的。今天是2025年1月,5年的时间过去了,个人的感受是,项飚作为一个社会人类学专家,对于社会认识的深刻性,前瞻性——原子化和构建附近。
而同时,个人还感受到我们这个民族深深的底蕴,极强的纠错能力,自我完善能力。为什么?肥娟为什么这么火?这不正是原子化的个体,对于自信,对于构建附近的一种表现?许多人,或许都没有意思到这点,对社会本质的认识也没有项飚这么深刻和理论化,但是我们的第六感,我们的潜意识,会自动反应出来。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六七县的小地方,一个经营不下去的儿童鞋店,会牵动几百万,几千万人的心?不正是肥娟身上这个“构建附近”的能力,这个去“原子化”“去变量”“去量化”的彰显“个人的意义和尊严”“一种爱的关系”“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的能力?个人的意义和尊严
一种爱的关系
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
是的肥娟现象,只是一个个别现象,但是她的成功必然影响许多人,这些人,必将在这个事实中,汲取力量,形成理论——最后,在未来的时间,一年或者若干年,形成更多这“个人的意义和尊严”“爱的关系”“互相信任的关系”。我们当下的教育,最需要什么?就是构建附近的能力,这个不仅仅是我们需要赋能给10后的能力,更是我们80后,90后去寻找自己的“尊严和意义”的能力。这篇文字,有点从“道”的层面去谈教育,个人另一篇文字《新时代,教育孩子的上上策是什么?》更偏向从“术”的层面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