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能有什么收获?没有收获

肆点和肆点 2025-01-28 03:18:03

读《论语》能有什么收获?没有收获有看过我其他相关文章,一看这标题,多半就猜到,这是话里有话——“标题党”了。怎么理解读《论语》没有收获呢?你听我给你编:第一 《论语》要是能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有后世的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孔子一生述而不作,花精力整理了六经,后世要了解孔子的思想,《论语》就成为一个重要史料。但,如果《论语》能给人们提供足够的“收获”,那么不会一千多年以后,形成了程朱理学;几百年后,理学这套又不行了,于是,又有了阳明心学。

也就是,某种程度上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的地位越高、意义越大,则,证明读《论语》的收获的效益,越低——以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才智都不能完全领会,普通人去读,那只能是略懂皮毛。

第二 《论语》为什么难懂——导致一般人读收获有限?打一个比方,爱因斯坦的这个质能公式:E=mc^2,很多人都知道,也知道这个公式的出现,才有了后来的原子弹、氢弹。看起来简单吧?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而c则表示光速(常量,c=299792.458km/s),2代表平方。公式怎么推导?原理是什么?

1905年,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德国《物理学年鉴》接受了上发表。这篇论文阐述了E=mc^2的原理: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同样不存在绝对同一的时间,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和运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任何一个参照系和坐标系,都只有属于这个参照系和坐标系的空间和时间。对于一切惯性系,运用该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所表达的物理规律,它们的形式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相对性原理,严格地说是狭义的相对性原理。怎么推导?我理不出来——原理其实也没真的理解,只是复制——黏贴了一下。

《论语》里面的许多内容就好比质能公式——看起来,你懂了,其实呢,门都没进。但是,因为《论语》属于“文”,不像物理,你懂了就要拿出实验,拿出数据来证明,是不是真的领会《论语》完全属于个人的事情——我觉得你说的对,你就是对;我觉得你说的不对,就是不对;即使你的辩论把我驳倒了,那也只是我说不过你,辩论不过你,不代表你的理解是对的——我还是对的。是不是不服气——我这是故弄玄虚,虚张声势?来,你来解释一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简单吧?都懂吧?来,解释下,阐述下。简单啊,不就是: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这个回答,就像回答:质能公式:E=mc^2,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而c则表示光速(常量,c=299792.458km/s),2代表平方——看似懂了,其实未必。

但是,专家都告诉你:这句话就是这么解读的——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为学者要谦虚好学

怎么推导?原理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专家都不讨论——简单,没必要。我觉得有必要,你听我,给你编。拿最近的一个热点,肥娟小吃,来,逐点阐述,这句话:三:肥娟和八块腹肌为什么选择做小吃?八块腹肌说:因为不止一个人建议他们做小吃,建议的人多了,他们就重视起来,认真思考这个建议:做小吃。三,不是生硬的、单纯指三个人,或者多个人;三的背后,是经过调研以后,得出有众多人认同的和支持的观点、方法;因为有这个原来,才有“三”的概念——人要谦虚,不要自满;但更重要的是,懂得去实践、去调研;就像,他们选择做小吃,不是因为某一个人提议,他们就心动,而是很多人提议,他们才去挖掘(师)这个建议的合理性;人:做小吃的建议,采纳了。做什么?怎么卖?一般人的逻辑是不是继续问“军师”——毕竟是军师们的建议,他们才选择做小吃。不,他们确实“天赋异禀”——他们去问店里的小朋友:你们喜欢吃什么?多少钱合适?于是,有了违背几乎所有“军师”的逻辑的定价策略:一块钱一份的火鸡面。就这一点,有几个“军师”做得到?会真的尊重小朋友的意见吗?抛开身份、地位等等的干扰,能真正看到事情的本质:小朋友才是“上帝”——客户;

尊重客户的需求,就是尊重市场。这么一思考,人,单纯指人吗?以何为师,重点在于,你要学习什么能力,你想解决什么问题。。。。能赋予你能力,解决你问题的,都可能是“拜师”对像。

师、我:从转行做小吃,到一块钱的爆款产品,到直播的“二凳秒三板”,到打榜不再感谢,到直播搬货,到直播去PK。。。。你很难看到一个直播账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完成N次的“版本迭代”。

为什么肥娟和八块腹肌能做到,在迭代了这么多版本的过程中,如此“丝滑”——毫无障碍的开启一个模式,结束一个模式,进入新的一个模式?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不忘初心——“我”:独立的,自由的,而不是不被外界物化的、量化的“标签”他们为什么火?因为善良——让等待的孩子,自由的在鞋店里看电视、写作业、打闹、玩耍。善良的本质是:他们追寻的生活方式——不是名、利,是幸福。什么是幸福——做在自己能力以内的事情,遵循的原则是,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保障,也能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便利;如果能给别人带来幸福,那么自己委屈一点,辛苦一点,吃亏一点,也是可以的。我——有独立自我意识,世界观、价值观的,而不是被外界定义的、标签化的、量化的。

所以,“师”——学习什么,改进什么,他们心里有个明确的原则:就像,他们选择的番茄酱、食用油等各种原材料,选择的第一原则,不是价格,是安全,是健康——成本这么高,能不能挣钱?不知道,先做一个月再说。

所以,打榜,挣钱吗?挣钱,但是,有违“初心”,说停就停——那不是一笔小数目,有些人一辈子都挣不到的数目。。。。。。。接受“军师”的建议,是来自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束一个模式——是因为这个模式“有违初心”,而不是这个模式“不挣钱”。

选择“师”的根本,在于“我”——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善:

看来前面“三”“人”“师”“我”的个人阐述,是否还认为:善=优点?善,不是片面的理解为优点,长处,善的理解,要从孔子整体思想去理解。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善,是“仁”。是,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用社会美好的那些好的方法,好的行为,好的理念。。。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质能公式:E=mc^2《论语》就是这样,很多话,听起来简单,一看也能理解,但是,真的理解了吗?如果那么容易理解了,哪里来的程朱理学,哪里来的阳明心学?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太多诠释《论语》都基于,文字意义的阐述,拘泥于文字的释义,又如何能理解孔子的本义呢?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我说,这个句话,是读《论语》的钥匙,你信不信?不信,看我后面给你编。

0 阅读:3

肆点和肆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