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他人的总结理解原著的魂,恰似私房菜的钱吃了一顿预制菜
为什么必须读原著?不一定,没有绝对的必须。
无论是思想、文化、艺术,还是科技技术、工业制造等等各种领域,如果都必须逐本溯源的去阅读原著,就好比,你盖个房子,然后从土木,泥瓦,水电,硬装,软装等等都要自己从头摸索——又不是搞装修自媒体、野外生存自媒体,搞这些费时费力,有何意义?人类从开始分工以来的重要意义就是:通过分工协作,提升效率。而通过学习他人对原著的总结,来了解原著,就是提升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那什么时候,必须读原著?不然,标题《通过他人的总结理解原著的魂,恰似私房菜的钱吃了一顿预制菜》想表达什么?
注意:原著的魂!!!什么叫原著的魂?举个例子,王家卫的《繁花》,改编(解读、总结)自金宇澄的小说《繁花》。阅读过《繁花》小说的人,如何评价这本小说?一部上海市民心灵史,也是上海的成长史,且是一部痛史。

而在《繁花》中,有多少人能深刻感受“痛”?王家卫没有拍吗?拍了,但是,他用了“不响”——拍的很含蓄(比如李李的两个省份、三个领班:小江西、露丝、敏敏),不像小说表达的那么直接。

“魂”,就是原著的作者对于事物最想表达的情感,最直观的感受,最本质的认知。通过王家卫的《繁花》,我们还以“脑补”一下金宇澄的《繁花》。同样的“不响”,很早就有人用的很好——杨洁导演的86版《西游记》。如果要理解吴承恩的“魂”,只通过看86版《西游记》,很难领会,就必须阅读原著,慢慢阅读,反复阅读,慢慢领会。大部分人都看过电视剧《繁花》《西游记》,但都没看过小说《繁花》《西游记》,因为大部分,都没有必要,没有兴趣去了解“魂”。

但是,如果要了解作者的“魂”,就必须阅读原著,必须大量阅读原著相关史实。
个人有这个深刻的感受,来自于这两年阅读原著《论语》的体会。《论语》不过20篇,492章,16000字,但是大家对《论语》的评价却常大相径庭。而这两年,阅读《论语》的过程中,个人不仅对于《论语》的评价,同时也对孔子的认识,理解,发生了大相径庭,反差极大的变化——从贬低到仰视,从嘲讽到推崇,从“视为儿戏”到“高山仰止”。。。

为什么认真领会原著,和通过他人的总结,表达的原著,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 人的差异拿食物来说明,榴莲、臭豆腐、豆腐脑、麻辣火锅、清汤火锅。。。各有各的特点,但不是所有的人,对同样的特点都能保持同样的感受,喜爱,厌恶。。
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同样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感受是不一样的,而对原著的解读、总结,专家也会带有其明显的个人特点(有意识的,或下意识的),比如不管是西晋陈寿的《三国志》、电视剧94版《三国演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易中天讲的《三国》,都有各自不同的偏好。就像美食博主,有些美食博主很专业,很真诚的推荐美食,但是这些美食博主推荐的美食:一方面:这个博主无论人品,专业水平,风格,我们都喜欢,但是他喜欢的某些食物,我们未必喜欢——与博主无关;另一方面:这个博主我可能很不喜欢,但是他对某些食物的推荐,我可能非常喜欢——也跟博主无关。

第二 人的立场与人的差异,区别是,人的立场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性——屁股决定脑袋。孔子和朱子分别被断章取义得非常离谱,被大部分人说误解的,被“带有立场”的人所刻意曲解的两句话:
孔子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传为“孔子宣扬以德报怨”朱子“存天理灭人欲”——明明是要表达“保留合理欲望,不可有过度的私欲、淫欲、贪欲”,被传为“禁欲”“裹小脚”“贞节牌坊”(这里提醒大家,用词确实要谨慎,不要过于“曲高”以致“和寡”)

这个两句话,如果要解释,不难解释——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为什么一直以来,没有读过原著的人会“以讹传讹”?就是因为,有些立场的人,故意“断章取义”“张冠李戴”,从自己的“屁股”的利益,决定了,他们就是要PUA另外一些人。同样用吃的行业打比方,许多美食博主介绍的美食,真的好吃吗?真的符合性价比吗?一点也不。那为什么这些美食博主把这些食物夸上天?屁股决定脑袋——利益,拿了推广的钱,就是个烂桃子,也给你吹成王母的蟠桃。
第三 人的认知抛开个人喜好,抛开个人立场,影响专家、学者等等对原著解读的差异,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人的认知。还是以吃的做例子,年少的时候,最好的饮料是可乐、雪碧这些碳酸饮料;青春的时候,最好的饮料是奶茶、咖啡这些当下的潮流;工作的时候,最好的饮料是啤酒这种量大管饱的一醉方休;中年的时候,最好的饮料是高度的粮食精;晚年的时候,最好的饮料是一杯清茶;老年的时候,最好的饮料是一杯清水。

人的认知也是一样,我在这个年纪(中年,四十不惑),花两年多时间,读《论语》原著,能有一定的体会,不仅仅是认真读了原著,认真读了不同人对其中篇章的不同角度,才有一些深刻的体会。
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我这四十年来的阅历。如果换我二十岁,即使我把两年时间改成五年,我大概率,还是不会有这样的体会。就像20岁的时候,很难欣赏一杯53度的快乐。更难理解,80岁的时候,一杯凉白开的惬意。

所以,“通过他人的总结理解原著的魂,恰似私房菜的钱吃了一顿预制菜”——他人:人的差异——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人的立场——屁股决定脑袋;人的认知——阅历的迥异,少年不知愁滋味;如果你把他人的总结,完全代替原著的魂,那你在哪里?魂,是两种精神的碰撞,就像美食博主说的再好,剪辑的再优美,配乐再动听,你不去吃过一次,你怎么知道你是否真的喜欢?即使,你去吃了,你那天的心情,那天那家店的氛围,等等,真的能让你认真品位出这道美食的真谛了?通过他人的总结理解原著的魂,就是把自己的“魂”,归零,成为“无魂的躯体”,植入他人的“魂”,然后还为捍卫这个“魂”而自己感动自己——这不是拿私房菜的钱,吃了一顿预制菜,还赞不绝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