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宗族观念强于北方,首先要源于朱熹!

肆点和肆点 2025-01-24 03:12:53

南方宗族观念强于北方,首先要源于朱熹!

南方宗族观念强于北方,哪些南方?浙江,包括吗?对于南方宗族观念强于北方这个印象,个人分析,主要源自湖南、江西、广东、福建这四个省份,特别是广东、福建两省,尤其是广东的潮汕地区,福建的闽南地区。

网上关于宗族观念最强的一些话题、热点,几乎均来自潮汕和闽南这两个地区。

为什么宗祠发源于北方,结果现在宗祠观念南方要强于北方?

这个问题,在脑海里不时盘旋几个月了,在看完六集纪录片《大儒朱熹》后,结合自己的感悟,有了答案:人和、地利、天时。第一 人和——首先源于朱熹(儒学闽派代表人物,继孔孟之后,首推朱子)

“宗祠”(祭祀)这个概念,在朱子前后,确切来说是两个概念:朱子之前——宗祠属于贵族文化,士大夫文化;朱子之后——宗祠属于民风、民俗、市民文化;

朱熹作为儒家学者,对于“宗祠”进行改革,又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唐以后,门阀制度开始消亡,自孔子起制定的“礼”(士大夫)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唐末以来百年乱局,各门阀几乎凋零或者极大削弱,尤其是南宋之后,大量“中产阶层”兴起;

地利:提到“衣冠南渡”,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本就资源有限的南方,突然涌入大量人口,在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剧烈的社会矛盾,以及“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强烈冲突。通俗来讲,本土文化由于人文底蕴低,生存环境恶劣,推崇的是强者为尊——“一力破十会”;

人和:南宋失去北方领土,同时还面临外敌压力,既要大力经营“土著地区”,又无力进行强力的武力清缴——只能选择大力推广文教;而学承儒家的朱熹敢于对于“礼”进行改革,他的依据:大抵谨名分、崇敬爱以为之本。至其施行之际,则又略浮文、务本实,以窃自附于孔子从先进之遗意。(摘自朱熹《家礼序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对《论语》熟悉的朋友,可能也想到了,孔子关于礼的变革,还有这句。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或者这句: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者,其本也;冠、昏、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家礼序文》前两句)什么是本?什么是文?打个比方,大家体会一下,我们的子弟兵,有一个内务,叫“叠豆腐块”,有个训练叫队列训练,基础是练站姿,练正步,这个就是“文”,练这个“文”的目的,就是“本”。这个本是什么?这个本与文又有什么关系?

第二 地利朱熹改革的宗祠文化,并不是局限于一地进行推广,为什么在南方壮大,特别是在潮汕地区和闽南地区形成特别强的宗祠文化?为什么北方没有壮大?北方为什么没有壮大,个人确实缺乏足够的认知。只能站着潮汕地区和闽南地区的角度来分析一二:地利。

作为一个理解的角度,可以从福建的一个特色“土楼”来理解。土楼,是以客家为主的特色建筑。为什么客家去其他地方没有形成“土楼”文化,到了福建就形成了土楼文化?而且形成时期,也在宋元阶段?土楼的分布,主要在漳州的南靖、华安,龙岩的永安。

前面讲人和的时候,已经提到了朱熹进行宗祠改革的一个要素“地利”——土著与中原文化(衣冠南渡)之争。土客之争,就是这种“地利”因素的一个主要表现。而土客之争,不过是整个闽南地区、潮汕地区由于资源有限下,各种族群争斗的缩影。这种民间的竞争,很大原因就是地利——皇权不下县,山高皇帝远。中央行政权力在这些地区能力有限。

而资源又有限,于是就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族群,来进行资源的争夺。

第三 天时什么天时?为什么在潮汕地区和闽南地区形成特别强的宗祠文化?归结起来,就是饱含血泪的三个字:下南洋!自“衣冠南渡”起,整个潮汕地区和闽南地区都难以有岁月静好的阶段。

南宋,公元1127-1279年;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家礼》成于1169年。泉州蒲寿庚,1277年,叛宋降元;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亦思巴奚战乱,1357年至1366年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1371年,开始颁布一系列的诏令实行海禁政策争贡之役,1523年,之后明废除福建、浙江市舶司,仅留广东市舶司一处,倭寇,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明初,从洪武到永乐的57年间,倭患次数共为94次,年平均不到2次;永乐以后到嘉靖之前(1425~1522年)近百年间的倭患记录次数仅为17次;在嘉靖一朝的45年间,倭患次数猛增到628次,占明时期倭患次数的80%;进入隆庆后,又骤减为48次。清朝:公元1644-1912年郑成功抗清1646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至1661年

平三藩:1673-1678年,尚可喜以平南王治广东,耿精忠以靖南王辖福建,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一组2014年的数据:福建省有1512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76个国家和地区,以亚洲、北美洲和欧洲为主,东南亚地区占78%,有1200万。其中前五位的国家是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然后就是美国。福建省内按地市分布,前三位是泉州有900万,占60%左右,福州259万约占17%,漳州是97万,约占6%。

战乱频繁,于是,大量潮汕地区和闽南地区的人口漂洋过海去海外谋生。他们如何逆天改命?什么天时?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原料产地、市场、劳动力资产阶级革命:17、18世纪——殖民地、种植园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给给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大部分人出海的第一站)的华人,带来巨大的苦难(以拍华名义,洗劫华人财产),同时也给了这些异国他乡的华人巨大的机遇。华人,漂泊海外,无依无靠,如何抓住这样的机遇?

家族。家族,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对于潮汕地区和闽南地区,特别是跑到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语言不同的地方的这些人,意味着什么?用现在的词语形容,家族(宗祠)就是每个人的保险公司和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你大胆去拼,拼输了家族保底:给你家人一个照顾;投资公司——你能干,家族给钱,给人,给资源:你赢了,带家族飞黄腾达;

所以,南方宗祠观念比北方强,不过是因为天高皇帝远——求人不如求己,原来如一盘散沙,争斗不休,因为有了朱熹对宗祠的改革,让人们开始形成秩序,而这秩序,在1169(《家礼》推出)年之后的几百年,特别是随着“下南洋”的开始,宗祠的重要性越加突出——没有宗祠,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个体,犹如大海中的一块舢板;因为有了宗祠,一块块舢板,就组成了一艘艘“诺亚方舟”。



0 阅读:4

肆点和肆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