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述而不作,缘由之一:对众弟子失望!

肆点和肆点 2025-01-23 03:15:05

孔子“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一生述而不作,缘由之一:对众弟子失望!《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满腹学问,一生却述而不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修订、整理了《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即使冒着被后人的诘难,也无悔(教员也曾说:我是准备粉身碎骨的。)。为什么孔子选择述而不作,宁愿去“拾人牙慧”——整理他人的所著的六经呢?在2024年9月26日一文《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中,个人曾阐述可能的原因:孔子所处的时代,对于世界有太多的未知,而对这些未知,孔子也无法给出答案,所以现实之下,选择“述而不作”。

在思考,孔子为什么把《春秋》看的如此重——“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个人有新的一些体会:孔子,对于众弟子的失望——自己的思想精髓,在自己身边多年,耳提面命的弟子都无法完全领会,又如何奢求后人通过冰冷的文字去领会?如果自己执意去建立一个体系,最后是不是会弄巧成拙,画地为牢呢?孔子对众弟子失望,有什么根据吗?第一 直观的证据:孔子逝世后,门下弟子就至少分成八个派系。

《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第二 《论语》中,也记载了许多孔子门下弟子不仅意见不合,甚至互相攻讦——有违孔子倡导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理念;甚至连孔子直接号召弟子对个别弟子,可“群起而攻之”。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所以,孔子述而不作,一方面是由于秉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太多未知,所以不可轻言;另一方面是由于自己悉心教导的弟子都无法完全领会其精神,他对弟子失望吗?不会的,“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的,标题,多少是哗众取宠、标题党),但是,他从弟子们的表现,证明自己的“不知”——自己的体系不完善,不完整。

那,孔子宁愿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修订六经,是因为颓废、是消极、是逃避。。。?这正是孔子的智慧。《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在前两天的文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读者评论我:不懂唯物辩证,就把辩证法往孔子身上硬套。确实,唯物辩证法,个人只能说了解皮毛。写此文的时候,就发现,《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篇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纰漏:没有整理、概括孔子的思想,也是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又有是证据?第一 孔子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其中《诗经》《尚书》《春秋》,通俗的讲是什么?《诗经》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口述的民间史(野史);《尚书》主要记载了从尧舜禹时代到东周历时约1500年的历史,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根据文献,口述等整理的缺乏足够史料的官方史;

《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涉及鲁国十二个国君,纵跨二百四十二年——官方,体系化,文字记载,人物考证,相互印证,整理的正史;也就是,孔子修订的六经,其中一半,都是在整理历史!整理历史!第二 孔子的智慧、思想从哪里来?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智慧,就是运用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结合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我又班门弄斧,抛砖引玉了),从浩瀚的历史当中得来的。第三 孔子知不知道自己会被写进历史——“春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春秋到战国的分水岭;

很多人讨论孔子不知道《论语》,因为这是他的弟子及其后人编的。这个问题,其实如此看来完全没有争论的必要——孔子的智慧知道后人一定会根据他们各自的喜好整理他的言行(就像《春秋》记录史实一样),他唯一不确定的事全部的细致的内容。好了,我们再来体会这句话“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说的“春秋”,你说有没有包含他,孔子自己的言行?还是,只是单纯的指,他修订的《春秋》?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当这边文字的思路整理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自己2024年10月10日写的《个人谈从《论语》看孔子何以为“万世师表”》,对于孔子成为“万事师表”原因的分析,太过肤浅了。孔子何以为万世师表?——他给了之他以后所有人探索知识指出了一条道路——以史为师!

翻开历史,我们这个文明能拥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难道没有“以史为师”的一份功劳?以史为师,抛开了天赋论、血统论、宗教论。。。。。。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从事实中来,到事实中去。。。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我是准备粉身碎骨的。



0 阅读:0

肆点和肆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