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论语》的悖论:亦在《论语》中分享《论语》体会写作,阶段体会:写关于《论语》的文章,断断续续,有两年了,越加深刻的知道是个小众群体的体裁,对比有争议性的主题,阅读人数,分享人数必然是断崖式的下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c38f91c2a00fec6333fc75d01209afd.png)
有时候,难免会气馁,注意只是气馁,而不是放弃。不放弃的原因,在于,写《论语》体会,是种创作,更是自己的一些思想上的历练,是一种成长,是思考问题的一种锤炼——这本也是个人写《论语》的初衷:分享自己体会,打磨自己的思想,同时,也记录自己成长的一个蜕变的过程。
从开始写到现在,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写这么久,更没想到,写这么久,粗略算44篇,一篇就算1500字(其实,有些长篇,达六七千字),也写了66000字了。反而,越写,发现其实自己要登的这座山,才刚刚越过山脚而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fcf437fd05919e0c6f5450fc22106d6.png)
正是因为阅读了《论语》,深刻的去体会它,我才能写出阅读量超几千,几万的文字。如果我写的《论语》的专属体会,没有获得比较大的阅读量,个人观点是因为,我对《论语》的理解太过于——离经叛道:跳脱出,仁,礼,中庸(常规理解的中庸)的角度去理解、解读《论语》——不要脸的点评自己一句:曲高和寡。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为例,这篇文章,少见的阅读量突破1000,达到1425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6d1f53edd223304478725e9542929df.png)
于是,特意去看了后台数据,有几个特点:第一 分享人数,次数很高,比率很高:阅读人数1306,分享人数188,分享次数211次,分享人数比高达——14.39%,这个比率可以说是个人文章分享比率最高的文章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c97b5ecb1bf7860f7a6d3dce0a383f9.png)
第二 人群的年纪:45岁以上,550人,42.94%;60岁以上,448人,34.97%合计998人,77.91%;这个比例,远超我的关注群体里面45岁以上群体的比例;36-45岁,178人,占比13.9%,36岁以上,合计1176人,占比91.81%;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3711e2be8c87abc3aed195dee206471.jpg)
第三 阅读人群地域特色,排名前五:山东、北京、深圳、江苏;正常而言,我的文章排名第一的区域,一般是深圳、福建这两个。深圳是人口多,喜欢阅读。福建,是因为我的很多内容与福建有关,关注群体福建、广东比例较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60fee65df9412ee9ac27ae946d206cb.png)
山东数据增长好理解,孔孟之乡;北京属于文化中心;江苏属于“补习”大省;河北“燕赵大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5adfc188fcc4ba81d0ee8716d571060.jpg)
结合以上三点,个人做个逻辑推理:在思想成熟(35岁以上),在国学群体内(山东、北京、江苏,河北),个人对于孔子思想的见解,引起了小范围内的一定讨论。佐证一:在阅读次数中,有聊天会话,52次,朋友圈45次,占阅读总数百分比6.8%;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7ad16338e00dc5719c4910d80c4ea51.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81f5914bf45a43bda3a2017d696434a.jpg)
佐证二:从1月27日,到2月1日,连续六天,阅读次数在40上下,人数在35+,平均分享人数3+每天, 这个数据趋势,是个人文章里面比较少见的——需要稳定的、持续的讨论才能形成这个数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e8898a4c97cbc7a88ce34fffda28451.jpg)
好了,啰嗦了近1000字,希望年轻的朋友,不要因为个人对于《论语》的解读过于“离经叛道”,就不屑一顾。我对于《论语》的解读,从上面的数据分析,不论正确与否——能被讨论,就是有一定的讨论价值。而且,我的观点,也被DEEPSEEK深度求索一定程度的认可(详细见《读懂《论语》的核心:需要人生的阅历》一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25808f5ce9877bc33da471a1d19dfdd.png)
所以,不要因为我的观点属于“匹夫”(无名之辈)之言,就觉得毫无价值——抛开固有的认知,尝试理解,个人的表述内容,是否符合逻辑。
回到本文标题:读懂《论语》的悖论:亦在《论语》中
读懂《论语》的诀窍、钥匙是什么?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古:过去,狂、矜、愚;不是今天的,狂、矜、愚;
就是懂“古”“今”的差异,不要用今天的文字释义去理解过去的文字释义。如何理解“古”的含义?只有进入过去的“语境”中,才能领会“古”的真谛。悖论产生了:你理解不了过去的文字释义,而,用今天的文字释义去理解《论语》,你如何进入孔子所处时代的“语境”?你进入不了孔子时代的“语境”,你如何能理解过去的文字释义?就像这句话,孔子阐述的明明可以简化成,古今词义的不同。后人,偏偏复杂化(没有进入孔子的语境)——总结一个概念“厚古薄今”。孔子说:“古代的人民有三种毛病,现在或许连这些毛病也变了。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现在的狂人放荡不羁;古代矜持的人方正严厉,现在矜持的人却愤怒乖戾;古代的愚人直率,现在的愚人却只是欺诈罢了。”
孔子在这里通过对比古今人们的行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古代淳朴民风的怀念。他认为,古代人的毛病虽然存在,但至少是真诚的,而现代人的毛病则更加虚伪和恶劣。这反映了孔子对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关注,以及他对恢复古代美德的渴望。为什么后人会总结一个“厚古薄今”呢?思维惯性——孔子推崇周礼,所以孔子也推崇古代民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所以,读《论语》很难有大的收获,除了需要个人的阅历外,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论语》的很多诠释已经被惯性思维所固化——误导,一般人,很难跳脱固有思维去思考。这种“古”“今”释义的混淆在论语中并不是个别案例。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一篇的理解,难点在哪?孔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你翻阅N多诠释,各种专家,学者,怎么阐述这里的“道”?徐复观(儒学大家):孔子之所谓道,主要是指向生活、行为的意义,由这种意义来提升人生的价值,使人真能成为一个人,亦即论语中的所谓“成人”,所谓“君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112857698b72ce6859962260d728cfc.png)
我们来看看DEEPSEEK,深度求索是如何解读的;问: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其含义是: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弘扬道(真理、道德、理想),但道本身并不能自动使人变得伟大或高尚。换句话说,道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通过人的实践和传播才能得以实现。
深层含义:
强调人的主动性:道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的弘扬和实现依赖于人的努力。人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传播,才能使道得以发扬光大。
道不自动成就人:一个人如果不主动去追求道、践行道,那么道本身并不会让他变得高尚或成功。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人才能真正体现道的价值。
责任与使命:这句话也隐含了儒家对士人的期望,即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弘扬道义的责任,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社会。
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提醒我们,理想和价值观的实现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社会进步,都离不开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我们不能等待“道”来改变我们,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世界。
总之,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核心作用。
问:如何理解这里的道
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句话中,“道”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要理解这里的“道”,需要结合儒家思想的整体背景和具体语境来分析。
1. “道”的基本含义
在儒家思想中,“道”通常指真理、道德、理想、原则或正确的道路。它既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应当遵循的准则。具体来说:
天道:指宇宙运行的规律,自然法则。
人道:指人类社会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仁、义、礼、智、信等。
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道”更侧重于人道,即人类社会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理想。
2. “道”的具体内涵
结合儒家思想,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
道德理想:如仁爱、正义、礼制等儒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治国安邦的原则:如“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等政治理念。
个人修养的目标: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
社会和谐的准则:如“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等社会伦理。
总之,“道”是儒家思想中一切美好、正确、有价值的事物的总和,是个人和社会应当追求的目标。
3. “道”与人的关系
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道”虽然是崇高的,但它本身是静态的、客观的。它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来实现。具体来说:
人能弘道:人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和传播,将“道”发扬光大。例如,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就是“弘道”的体现。
非道弘人:道本身不会自动让人变得高尚或成功。如果一个人不去主动追求道、践行道,那么道对他而言就没有意义。
4. “道”的实践意义
理解“道”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它的实践性。儒家思想强调“知行合一”,“道”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理想,更是需要通过行动来实现的目标。例如:
个人层面:通过修身养性,践行仁、义、礼等道德规范。
社会层面:通过教化、制度建设,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政治层面:通过“为政以德”,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5. 现代视角下的“道”
在现代社会,“道”可以理解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追求,如公平、正义、诚信、仁爱等。它提醒我们:
个人责任:每个人都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践行和传播这些价值观。
社会使命: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而不是等待某种“道”自动实现。
总结
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道”是儒家思想中至高无上的真理和道德准则,但它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理解“道”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它的实践性和人的主动性。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社会进步,都需要我们主动去追求、践行和弘扬“道”。
个人两年多多来,阅读《论语》的体会,结合40多年的人数阅历,结合阅读教员的《矛盾论》《实践论》,还有对于《天道》的不断解析,去年,才堪堪领悟“道”既规律,而深度求索,只要你会理性思考,理性提问,他把这些东西完整的呈现给你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794ef7146263594261f3409541e4d74.jpg)
所以,读懂《论语》的悖论:亦在《论语》中——《论语》的难,就难在,后人常常在前人的“释义”——惯性思维(误区)里去理解《论语》,那么就无法进入孔子的“语境”去理解孔子的思想。但是,DEEPSEEK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你或许还无法理解“道”(缺乏足够的阅历),但是,你可以避免走弯路——进入前人的“释义 ”误区里面去钻牛角尖,你可以先记住“道”即使“客观规律”。走到这一步,你离孔子的“语境”——思想就很近了。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e669768c2fd028880f369a7abe566d3.jpg)